APP下载

知识产权制度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理研究

2018-12-07张艳李敬阳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19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新常态

张艳 李敬阳

内容摘要:经济新常态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中长期发展注入新动力。本文从外部竞争、内生动力及主动谋划三个维度解构了知识产权制度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理,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力、完善知识产权制度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体制保障两个角度剖析了知识产权制度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作用机制,最后提出构建四大子系统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构想。

关键词:知识产权制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创新驱动 经济新常态

当前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方面,世界经济受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处于深度调整且复苏乏力阶段,我国出口导向型外贸战略举步为艰;国内方面,支撑我国规模速度型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弱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投资边际效益明显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形势严峻,供需结构不匹配矛盾突出。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在长期粗放式发展惯性作用下,需求端对经济增长刺激乏力,供给体系要素配置失衡(赵景峰、湛爽,2016),我国经济从高增长进入“结构性减速”阶段(袁志刚,2016)。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学者们从理论层面探讨了供给经济学与需求经济学的差异—前者关注的是生产力和经济长期发展的动力,而后者关注的是经济增长的短期问题(肖林,2016),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双重困境—生产力维度的物质产品供给结构失衡与生产关系维度的制度供给结构失衡(徐宏潇,2016),构建了“浑然天成、升级换代”的经济增长的动力体系—对需求侧“元动力”(消费、投资、出口)作出响应的供给侧结构性动力机制(贾康,2016),明确了激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力—创新发展(钱路波,2016)。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制度支撑和基本法律保障的知识产权制度(吴汉东,2015),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知识产权制度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掣肘有哪些?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作用?这些问题的回答对我国顺利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重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点

(一)经济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由总量扩张转为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赖于两点:一是通过资本市场的建设和直接融资的发展,构建企业激励机制,提升其创新意愿;二是完善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产权制度,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三是为企业提供有便利的资源和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包括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进产学研结合,以此提高创新者的存活率和创新产品的商品化、产业化。

(二)经济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换

我国经济新常态表征为经济增长减速换挡,本质是发展动力的转换和重塑,显著变化为要素的规模驱动力減弱,经济增长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依靠创新驱动。新常态下以中长期的高质量制度供给统领全局的创新模式,取代短期需求调控为主的凯恩斯主义模式,从供给端入手构建、塑造和强化支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机制。坚持问题导向,从生产供给端入手,通过科技创新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打造新空间,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实现新效益。以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开放的市场空间,优化供给侧环境机制,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创造的潜能。

(三)经济结构向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方向优化

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来自结构,而非总量。供给侧是从经济运行的源头入手,突出经济结构长远的转型升级;结构性改革需要在需求结构、投资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等方面整体发力。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把“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放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四大关键点之首。促进传统产业过剩产能化解的同时,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发展,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带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有力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有效支撑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

知识产权制度影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机理

(一)外部竞争:知识产权条款是国际贸易规则的必备要件

以知识产权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支柱,在国际贸易中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保护发达国家及其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在发达国家的主导下,知识产权已成为国际贸易规则的必备构件,发达国家根据其自身国际竞争与国内发展的需要决定推行何种程度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标准和执法水平。《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在知识产权领域建立了各WTO成员国家应达到的最低标准,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的合法关系得以以国际法律文件的形式正式确立,至此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构建了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新体制。TRIPs-plus条款的目的在于通过减少权利限制和例外情形,以及削弱TRIPs协议弹性条款,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扩展权利保护范围(Sisule Musungu & Graham Dutfield,2003)。《反假货贸易协定》(ACTA)进一步强化了知识产权执法,构建了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国际新秩序(詹映,2014)。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背景下,知识产权制度已成为创新型国家维持其技术优势,保护其国内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利益,提高其国内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决策。创新型国家通过签订各种双边及多边自由贸易协定,不仅使知识产权条款成为国际贸易规则的必备构件,更进一步谋求知识产权国际保护规则的一体化。我国身处其中难以独善其身,尤其是在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下,更应该积极主动迎合。

(二)内生动力:创新驱动实质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交汇的背景下,科技革命成为经济新常态的动因,以产业创新的形式加以表现。因此,以科技创新引领创业创新,以制度创新促进创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则成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创新驱动体系包括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前者由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产品创新和产业创新构成,后者则包含法律创新、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吴汉东,2016)。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的技术保障,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推动产品创新和文化创新,进而实现以知识密集型产业加快发展为核心的产业创新。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协同发挥作用,只有“两个轮子一起转”,才能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破除科技与经济对接的藩篱,跨越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的“达尔文之海”,搭起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的平台,增加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三)主动谋划:知识产权制度的双重属性为创新驱动提供基本保障

从制度层面看,知识产权制度蕴含三个重要机制,即新型的产权安排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和有效的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是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转化的基本制度保障。从知识层面看,知识产权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知識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经济是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要素的智力经济,知识产权制度的激励创新功能,通过完善创新成果收益分配制度,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以经济激励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高科技含量的技术成果产出,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借“中国制造2025”扬帆起航,推动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加快发展,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知识产权产业化将知识产权通过与产业结合,破解束缚劳动、土地、资源等优质资源流向创新产业的玻璃门和弹簧门,激发创新产业创造热情,为实施创新驱动奠定基础和保驾护航,直接贡献“质量效率型”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而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从而最终实现“四个提高”,即提高发展质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发展的绿色化水平、提高发展机会、发展过程、发展成果的共享水平。推动知识产权保护法制化,加大知识产权犯罪打击力度,可以有效阻断非法侵犯创新者创新成果的行为发生,以此为全社会的创新活动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

创新知识产权生态系统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建议

(一)完善政策环境

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政策环境,为知识产权制度的法治功能—“创新之法”、“产业之法”的实现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当前我国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方面的顽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约因素。以专利为例,当前专利制度面临的现实问题是:重数量、轻质量;重申报、轻转化;重专利、轻标准。实现产业创新的关键因素在于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和基础专利的数量,为此探索完善创新成果收益分配制度,以知识产权利益分享为纽带,在尊重科技创新的自然规律,并在允许失败的同时,提高科技创新骨干团队、主要发明人收益比重,通过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培育一批核心专利。鼓励企业、产业联盟或行业协会组织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我国拥有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转化为国际标准。通过改善知识产权服务业及社会组织管理以及完善知识产权审查和注册机制,促进创新者将自己的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知识产权的创造、获得并非最终目,知识产权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还在于通过市场转化和利用,最终形成现实的生产力。知识产权的商品化、产业化和资本化是知识产权转化的三种类型,我国知识产权的商品化正在发展,产业化已经起步,资本化在艰难探索中。通过推动专利许可制度改革以及加强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可以加快知识产权的转移、转化,加速创新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企事业单位作为创新成果市场化的主体,要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激励制度、技术发明的立项制度、以促进技术保护和专利运营为目的的专利评价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预警防范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预警防范能力。

(二)完善法律环境

营造知识产权领域的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律环境。知识产权的法律环境不健全表现在:一是,知识产权实体法保护和调整范围有限,难以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要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中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高科技成果的迫切需要。二是,知识产权相关程序法规不完善、不成系统。从立法上看,我国知识产权立法结构层次冗繁、立法主体过多、立法结构条块分割、立法内容空白遗漏,缺乏体系化和逻辑性,甚至存在互相冲突的现象,知识产权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受到严重影响(杨春磊,2015)。立法的偏差一方面造成政出多门、越权执法、重复执法,同时也阻碍着司法适用的顺利进行,而关于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和司法的规定不足、不成体系。三是,知识产权法与其相关法规政策缺乏协同。知识产权政策与知识产权法律构成了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完整内容(马一德,2015),化解过剩产能、扩大有效供给,除了需要保证知识产权法律的有效实施,更离不开知识产权关联政策(如知识产权成果孵化、转化及产业化的促进政策)以及知识产权支持政策(如财政、金融、税收、保险)等公共政策提供的制度支撑、协助和保障,使知识产权制度的构成要素之间无缝对接、高效运转,发挥协同效应,共同发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完善市场环境

打造开放透明的知识产权市场环境,筑基创新驱动,扬帆海外。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决定作用,强化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一是行业协会要围绕战略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建立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工作机制,推动我国产业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跟踪发布重点产业知识产权信息和竞争动态,完善海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构建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预警体系。二是国家层面要围绕国家重大产业规划、高技术领域重大投资项目等开展知识产权评议,提高创新效率,降低产业发展风险;同时,推进专利数据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建立财政资助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开放利用。借“一带一路”的东风,加强知识产权对外合作交流机制建设,以推进区域知识产权制度一体化进程为契机,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知识产权规则。

(四)完善文化环境

培育知识产权文化,培养全民知识产权意识,让知识产权文化理念在全社会得到普及。知识产权制度对于我国而言属于舶来品,相对于欧美国家,其缺乏与科技、经济共生共长的历史。在我国,全社会尚未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理念,更没有将知识产权文化理念自觉固化为保护知识产权、运用知识产权的行为模式。因此一要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知识产权相关学科建设,完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加大对各类创新人才的知識产权培训力度,培养一批具备科技背景、熟悉市场运作又精通法律知识的高层次知识产权人才。二要进行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储备,加强高端知识产权人才引进,优化知识产权人才评价机制,打造有利于知识产权人才成长的环境,稳定和壮大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队伍。三要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对成年人要经常开展知识产权公益宣传和咨询服务,提高全体公民的知识产权意识,为发挥知识产权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赵景峰,湛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际经验与中国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16(6)

2.袁志刚.构建新供给经济学的理论基石—评肖林新著《新供给经济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持续增长》[J].科学发展,2016(5)

3.肖林.新供给经济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持续增长[M].格致出版社,2016

4.徐宏潇.双重结构失衡困境与破解路径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6(6)

5.贾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领[J].中国金融,2016(1)

6.钱路波.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湖南社会科学,2016(3)

7.吴汉东.知识产权是创新发展的制度支撑和法律保障[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5-4-10

8.詹映.《反假冒贸易协定》(ACTA)的最新进展与未来走向[J].国际经贸探索,2014(4)

9.杨伟民.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宏观经济管理,2016(1)

10.李旭章,龙小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西方供给学派与当前经济政策选择[J].地方财政研究,2016(7)

11.吴汉东.推进供给侧改革需要知识产权发力[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6-5-20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新常态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