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流通现代化的区域差异测度

2018-12-07王大磊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19期
关键词:区域差异流通业实证分析

王大磊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流通业成为推动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存在地域、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差距,导致流通业的现代化差异程度不断增大,因此,构建测度流通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对多方位地评估流通业现代化水平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方法,从省级地域、四大区域这两个层面对流通业现代化水平的差异进行分析和总结;其次,将对数离差均值、泰尔指数与基尼系数等三大收入衡量指标,贯穿到流通现代化的区域差异研究当中;最后,得出我国流通现代化的区域差异的相关结论,并对缩小流通业现代化的区域差异程度、平衡各区域流通业的发展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流通业 区域差异 实证分析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如何通过扩大消费的方式来拉动经济增长,已成为国家层面亟需解决的问题。在经济发展中,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流通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构建现代化流通业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国家解决燃眉之急。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差异,导致了流通业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并且这种差异程度有日益增大的趋势,因此,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平衡协调区域之间的矛盾,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学将消费、投资和出口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正因为投资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消费,所以,流通业已经深入贯穿在這三个领域之中。但由于存在各方面的影响,导致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区域间差异不断拉大,其中,受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的影响,东部地区的流通产业优于西部地区;而在流量方面,东北、东中西区域间的流通产业增加值比例之间的差距日益明显,且差异程度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持续扩大,因此,研究区域差异对我国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造成的影响,对平衡协调各区域之间流通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流通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一)指标体系构建

开展实证研究的前提是构建流通现代化指标体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选取指标时,通常会结合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和数据获取的可行性进行选取。鉴于学术界在构建流通现代化指标体系方面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仅有部分指标存在差异,所以,本文基于学者宋则的研究成果,立足研究实际,依据完整性和可行性原则,选取了4类16个指标作为2015年我国各省流通指标评价指标。

具体包括流通产业整体水平评价、流通产业的环境评价、流通产业组织结构评价以及流通产业现代化评价。流通产业整体水平评价涵盖了流通从业人数、流通利润总额、货运总量、国民经济贡献率,分别用X1、X2、X3、X4表示;流通产业环境评价指标包括流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城镇居民待遇水平、流动销售净利润率,分别用X5、X6、X7表示;流通产业组织结构评价包括零售集中度、批发集中度、人均批发企业个数、人均零售企业个数、零售连锁商品销售额,分别用X8、X9、X10、X11、X12表示;流通产业现代化评价包含流通业教育指数、网商指数、网购指数、电子交易额的比重,分别用X13、X14、X15、X16表示。

(二)指标权重确定

对于指标的权重,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确定。首先,借助国家及各省的统计年鉴获取2015年各省16个指标的数据,其次,借助SPSS软件对数据作归一化处理和KMO检验,最后,得到矩阵的KMO值是0.77,近似卡方值是1204.87,在5%水平上显著,由此可知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适合进行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

借助SPSS软件提取公因子,得到前3个特征值的累计贡献率为81.9%,由此可知,前三个公因子能够覆盖全部样本80%以上的信息。接着,对因子载荷矩阵作旋转,得到指标X1、X10、X2、X6、X12、X13、X11、X15、X4在F1上有最大载荷,F1表示为流通基础指标;指标X8、X9、X14、X16在F2上有最大载荷,F2表示为流通组织化程度指标;指标X5、X3、X7在F3上有最大载荷,F3表示为流通效率和效益指标。第一个主因子的贡献率是12.8,第二个主因子的贡献率是2.356,第三个主因子的贡献率是1.203。

(三)模型构建

根据建立的流通产业评价体系和各个指标权重,借助加权求和法建立分析模型。详情包括:

首先,对主题层的指标值进行加权求和,计算出准则层指标值。在此选取 指标进行阐述。假设模型为:

F1=W×X

F1表示为流通基础评价结果,W表示为指标X1-X3的权重向量,X=(Xy)为指标的数据矩阵。流通组织化程度(F2)指标值、流通效率与效益(F3)指标值使用相同的方法计算得出,接着,进行加权计算,由此得到评价值。

(四)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的分析年份为2015年,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6)》、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统计年鉴(2016)、《2015年中国批发零售市场深度调查报告》。考虑到各个指标的数据存在较大的差异,有必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由此实现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

(五)实证分析

流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分指数。基于以上研究,本文使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法对2015年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流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计算,并作标准化处理,最终得到各区域的公共因子得分(考虑到篇幅限制,公共因子得分及排名未列出)。通过计算得出,全国流通现代化评分是26.88;不同区域的流通产业现代化水平存差异显著,首先是东部地区最高,为51.35,东北地区次之,为20.17;接着是中部地区排名第三,为17.66;最后是西部地区最低,为12.78。

省际流通产业发展区域差异分析。就整体而言,在31个省份中,有22个省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就省域视角来说,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省份发展靠前,西部地区的云南、贵州、西藏发展比较落后。

由图1可知,首先,22个省份的得分均位于四分之一水平分位线下,山东省、福建省、广东省等7省份处于居中水平。其次,整体差异显著。排名第二的上海与排名第三的浙江之间的降幅较大,下降幅高达100%,这充分表明不同区域的商贸流通发展差异显著。为了更好地分析深层次的因素,有必要对三个主因子的差异进行研究。

首先,分析各省的流通基础水平。不同省份的流通基础因子差别较大。不同省份在此因子上的得分和总体得分相同,是因为流通基础作为关键指标,权重很大。其总体水平是15.14,大约有66%以上的省份高于此水平,江西省最低,北京、上海位居榜首,天津、浙江、广东以及江苏次之,均位于4分位线以上。对于流通基础因子,流通利润总额和流通业从业人员占比较大,这两个指标在不同省份间差别也十分显著,北京流通利润总额为1.45,上海为1.53,比其余省份均值高出0.24倍;北京流通业从业人员占比为4.68%,上海占比为3.88%,高出其余省份均值4倍。

接着,分析流通组织化程度。由图1可知,折线图存在几个明显的分段。位居最后的山西等五省的得分是湖北等十省得分的5倍,包括山东、河南的第三梯队的得分为33.45,江浙等第一梯队的得分为64.2。这表明江苏和浙江两省由于人均零售和批发企业个数得分较高,使得这两个省份的因子得分值较大。

最后,分析流通效率和效益。各省市差别并不显著。全国平均水平得分为58.6,多数省份低于50%。首先,宁夏、内蒙古、山西和辽宁的因子得分较高,其次,西藏、贵州以及云南得分较低。由于因子权重较低,所以其排序和总体排序差别较大(考虑到篇幅限制,各指标的得分均未列出)。

四大区域流通产业发展区域差异分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发布的报告将中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四个经济区。就总体而言,四个经济区表现出东部高、西部低的差异。但部分指标的得分在四个区域的差异并不显著。首先,对于流通总量和基础设施,除河北省以外,其余地区均排名靠前,由此可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加强北京、天津与河北的流通基础设施合作,将有助于改善河北省的流通基础设施。其次,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均较低,而安徽、贵州以及江西排名最后,遠低于京津冀地区。此外,各省在流通组织指标方面差别较小,浙江、江苏、河北等东部省份以及湖南和江西等中部省份排名靠前,北京、陕西排名靠后。西部地区仅有重庆超过平均分,其余省份均在平均分以下。最后,流通效率和效益指标差异不大。云南、贵州、西藏分值不高,宁夏、内蒙得分靠前(考虑到篇幅限制,经济区的划分详情以及指标的得分均未列出)。

中国流通现代化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实证度量

本文在此借助基尼系数(Gini)、对数离差均值(MD)和泰尔指数(Theil)对区域差异进行度量,以便更好地反映实际差异。

(一)度量方法

学术界在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测度时,大多使用两级之间差额法、极均差法和平均差法等方法。本文结合研究实际,使用泰尔指数、对数离差均值和基尼系数对流通产业发展差异进行分析。

对数离差均值(MD)、泰尔指数(Theil)。对数离差均值和泰尔指数的模型为:

(1)

(2)

yi为由低到高第i个区域流通现代化发展水平,y为产业发展水平均值,n为区域个数。

基于基尼系数方法(Gini)度量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差异。通常来说,随着基尼系数的增加,区域经济差异程度越大。其模型为:

(3)

yi为由低到高第i个区域的流通发展水平,y为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均值,n为区域个数。

基于对数离差均值(MD)泰尔指数(Theil)的差异分解。现将对数离差均值分解。假设数据集N分成m个组Nk(k=1,2,3,…,m),yk是各组流通现代化发展水平向量,yk是对应均值,nk是各组的区域数量,vk是相应的份额(vk=nk/n)。yk是以μk代替yk中的每个分量计算得出的新的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向量。由此可得:

(4)

接着将泰尔指数分解,可得:

(5)

经过计算可得,通过对k个组差异值进行加权平均可得W,它为区域内的差异;通过对各个区域的发展水平进行转换可得各组的均值B,它为区域间的差异。

(二)实证分析

在实证分析部分,主要从省域和四个经济区的视角来分析流通发展的差异。经过计算可得,省域视角的区域数为31,四个经济区视角的区域数为4。

省际流通产业发展差异的度量与分析。2015年,中国各省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差异的对数离差均值MD、泰尔指数Theil和基尼系数Gini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MD、Theil和Gini的值均较高,这说明各省份流通产业发展的差异显著。通常,当基尼系数位于0.4至0.5之间时,收入差异显著,而表1中的基尼系数是0.41,这表明省域发展差异显著。而对数离差均值和泰尔指数也进一步表明省域差异显著。

四大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差异的度量与分析。学术界经过研究得出,中国流通产业存在着东部高西部低的特征。因此,本文将从四个经济区的角度对区域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四个经济区的指数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由于区域数目的降低,导致数字指标降低,虽然降低幅度并不大,但这表明我国四个经济区的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存在显著的差异。为了更进一步分析各个区域内部的差异,计算各个区域的MD、Theil和Gini值,结果如表3。由表3可知,2015年,我国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的MD值分别是0.0660、0.1519、0.0075以及0.3492。根据MD可知,四个经济区流通产业内部差异程度由高到低分别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其中西部地区的差异度为东部地区的2.3倍、东北地区的5.3倍、中部地区的40倍。泰尔指数和基尼系数的数值也进一步做了证明。

东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发展水平较高,西部地区由于政策的优惠推动了流通产业的发展,其发展速度比较快。然而这两个经济区域的内部差异显著。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尽管发展水平处于中游,然而发展差异程度却较小。

接着,使用对数离差均值和泰尔指数分解方程对四个经济区作组内组间分解。考虑到对数离差均值和泰尔指数的结果基本相同,因此仅显示对数离差均值的分解结果。详情如表4所示。由表4可知,2015年四个经济区的差异值是0.0812,在总差异值占比55.11%,这表明区域间的差异值在整个差异中占据首要位置。总之,通过对四个经济区的实证分析可知,区域间的差异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区域间的差异影响显著,但区域内的差异也需要引起重视。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上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可知,我国流通产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商业设施分布差距较大、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产业组织分布不均衡、业态不规范、信息技术限制严重等,进而导致我国流通产业区域差异程度不断增大。因此,本文对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是统筹流通产业区域的协调发展。以“四大区域”为切入角度,针对我国流通产业发展严重失衡,东、西、中部区域相差较大的问题,需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基于整体层面实现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统筹兼顾,实现全面调控和协调发展,重点发展中、西部地区的流通产业。其次,依据各区域的不同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地實施具有针对性的流通产业发展战略,其中,东部地区可借助经济优势、地理优势,加大流通领域延伸的力度,提高对外开放程度;东北部地区作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可以借助制造业的优势助推流通业的发展进步;中部地区可以借助原有的区位优势,继续发展工业,提高城镇化水平,并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以此为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西部地区可以凭借其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及一带一路的战略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二是完善流通产业的相关政策、制度。政策环境作为产业发展的客观生存环境,应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首先,对于中西部地区,可依据区域发展状况不同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充分合理利用当地的特色资源,带动现代化流通产业的发展。其次,对于贫困地区,国家和地区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通过资金投入、引进投资等方式,推进现代化流通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最后,对于较发达地区而言,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规范产业业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转变,提高流通产业效率,降低经营成本。

三是积极创新现代化的流通产业发展模式。流通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是实现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各地区应该根据自身实际发展状况,科学合理地进行模式创新。首先,由于东部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应利用这种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信息系统和推进物流产业的发展,加大内外贸易往来;其次,东北地区则需加大产品的创新力度,且物流企业应积极探索自身的功能和服务创新的方式方法;最后,对于中西部地区,建议积极借鉴发达地区的流通产业建设经验,实现流通产业的建设与当地特色资源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周丹,杨晓玉,姜鹏.中国重要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测度与实证研究—基于2000-2014年度省际面板数据[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6(5)

2.崔卫华,胡玉坤.中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竞争力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J].财经问题研究,2016(11)

3.马强文,任保平.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能力的综合测度:1978-2008[J].财贸研究,2011,22(2)

4.李杨超,祝合良.中国流通现代化区域性差异实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4(10)

5.苑连霞,郭玮.商贸流通业现代化水平区际差异性及流通现代化路径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17)

猜你喜欢

区域差异流通业实证分析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比较分析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