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人名翻译浅析
2018-12-07刘文辉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英美小说电影等文艺作品进入中国人的视野,英文名字的翻译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趋势。随着时代的变迁, 对英文名字的翻译也承载着更多的文化内涵, 这就对翻译者的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主观性着眼, 试图分析如何在名字翻译中更好的体现翻译者的主观性和关于名字翻译更好的方法。
【关键词】英文;人名翻译
【作者简介】刘文辉,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一 、翻译者在名字翻译中的主观性
“人生最大的樂趣就是创造美、发现美,如果同样一句话,我翻译得比别人好,这就是乐趣,是别人抢不走的乐趣。”曾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许渊冲先生如是说。这也是广大的翻译者的心得,在翻译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会对原文进行基于自身理解的再创作,这就是翻译者主观性的体现。与此同时, 这种发挥也应该受到原作的限制。首先,在翻译的过程中, 翻译者本身的价值观, 审美,以及对原文作品的理解,都会对翻译后的版本产生极大的影响。其次,翻译者本身的语言习惯和语言文化也会在翻译过程中有意无意的体现在翻译作品中。综合以上两点, “创作”的快感就成了翻译者最主要的动力, 也不可避免的让译本带有明显的翻译者的主观风格。
“人名或物名称都是独立于语言之外的存在,没有其内涵及意义,是不可译的。”这是很多翻译者对英文名字翻译的普遍理解。这就是我们最常见的音译法,也就是在翻译英文名字的时候完全不需要考虑英文单词的意思, 只要把相应的语音翻译出即可。比如倒数篮球迷熟悉的Lary Bird,我们翻译成拉里伯德, 而不是拉里鸟。但这种翻译方法会显得冷漠而没有共鸣, 所以随着翻译理论和实际需要的不断结合, 我们有了从简单音译到适当意译的变化。
由于汉字本身是有意义的,同样发音的不同字组合在一起会给中文读者不同的直观感受,例如“michelle”这个常见英文女性名字, 翻译成“蜜雪儿”,会让人潜意识里觉得这是一个活泼开亮漂亮的女孩子形象, 而翻译成“米歇尔”,看得人第一眼就会认为这是一个成熟稳重的中年女人,两种翻译方法都符合英文的原因, 但不同的对应汉字就体现了翻译者想给读者的名字的联想,这成分体现了翻译者的主观性。另外翻译者的文化环境也会影响翻译的成果, 优秀的翻译者会让读者通过看名字了解任务的特点, 比如当年风靡一时的美剧《越狱》,主人公scorefield, 被巧妙的翻译成史高飞, 即有语音的不偏离, 又很符合我们中国文学作品里主角喜欢被安排的“英雄性”的名字。这种在名字的翻译当中巧妙联系两种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除了人名,商业名称的翻译能更好的体现出翻译水平的直接效果,比如LEXUS曾经翻译成“凌志”,Benz翻译成奔驰等, 都是结合音译的基础上添加了本文化的因素, 形成更好的翻译效果。
如上所述, 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 名字会被作者大量使用来传达性格, 命运, 文化背景等引申用途,这就要求作者对两种文化的典故, 包括历史, 宗教等了如指掌,这样, 首先可以让读者一下子进入角色, 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翻译成《中国的梁山伯也祝英台》,两种文化中相同的东西能让读者更好的领略译制作品的核心内容, 另外对宗教典故的翻译, 也可以采用貌似晦涩的风格, 比如《圣经》的中文版本, 用传统的中文评价标准似乎不够地道,达不到我们译制强调的“信达雅”,但在不影响意思表达的基础上,这种看似生硬的翻译反而让读者有一种不可言传的体会效果。这就要求翻译者尽可能多的了解两种语言的背景, 以免由于译者本身的文化修养不足而让翻译的作品显得生硬甚至偏离原文。因此, 针对不同作品执行不同的翻译策略, 使用不同的风格语言,才能更加传神的表达原文的价值观。
二、如果尽量更好的翻译英文名字
关于名字的翻译一直争论不休, 音译法和意译法都有其存在的基础和意义。
我认为, 经过之前列举的已经被广泛使用的翻译方法,我们可以综合的方法处理名字的翻译。首先, 保持语音的基本对等, 必要时可以在名字后面加上英文的原文。同时,考虑所选汉字对应的汉语意思, 尽量体现角色的特点, 如果不能做到这点的话也应该避开一些“固定”的名字, 比如盖茨, 布什,这种会引起对特定人物联想的汉字。
综上, 名字的翻译看起来由于没有语法的问题看起来无足轻重, 但真正好的翻译作品中对名字的翻译都会体现作者的文学素养,因此, 作文翻译者要不断加深自己对文化的理解, 积累尽量多的两种语言的文学作品,以达到精彩的翻译名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奕.从文化角度看外国人名翻译方法的变化[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2:58-60.
[2]曲文燕.翻译的主体性——谈翻译主体意识与翻译规范意识[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版)2006(6):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