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2018-12-07王秀敏

文教资料 2018年29期
关键词:学生培养学习方式核心素养

王秀敏

摘 要: 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者要获得素质与智识的双重发展。在此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的教,又不能忽视学生的学。由此,核心素养的提出成为学习方式转变的基点,学习方式转变成为核心素养落地的必要条件。学习方式的转变可以遵循以下路径:一是由“知识观”到“能力观”的教学观更新,二是关注学生由单向到多元感官参与学习,三是由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方式转变。

关键词: 学习方式 核心素养 学生培养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基础教育教学方式偏向灌输,学生多以知识学习为主,应试教育的热度只增不减。逐渐地,人们发现“填鸭式”教学不能开发学生的潜能,不能让学生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知识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社会发展愈加迅速,更加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发挥学习力,实现个人全面发展。所以,从新课改时期的培养目标到当前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都对学生的培养指出了新的方向。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教”,更不能忽视学生的“学”。显然,当前核心素养理念的发展使得现有学习方式已经不能继续支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学习方式需要跟随学习内容和教育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即学习方式需要契合教育理念的发展而进行转变。核心素养的提出最终指向学生终身发展,为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观念的先导,而学习方式的转变则是实现核心素养落地的主要条件,二者在转变形式上相辅相成,在实质上互相促进。面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转变,要求教师在当前教育环境中实现教育观念转变,充分激发个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获得素质与智识的全面发展。

一、核心素养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促使学习方式转变

核心素养的提出体现了教育的与时俱进,而核心素养的培育则是学生发展的目标。“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不是基本素养,更不是低级素养”[1],它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和生活的必备品质和能力,不仅形成于受教育者的教育时期,其影响也会在受教育者的未来发展中显现。我们通常“把教育目标单纯地归结促进劳动力成长有极大的片面性,转而讨论如何从未来的‘社会形象出发界定作为‘社会人应该有的素质要求,这也是当下各国学校教育之所以聚焦核心素养的背景”[2]。这样的素质要求充分体现出教育愈加重视对人本身的关注,可以看作对于教育目的的间接表述。

对于学习方式来说,它是学习观中“怎么学”的外在表征,我们可以结合以下定义进行理解:“学习方式泛指学习者在各种学习情境中采取的具有不同动机取向、心智加工水平和学习效果的一切方法和形式。”[3]简单来说学习方式包含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转变下的学习方式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学习方式具有差异性,一方面是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造成学习方式的不同,另一方面则是学习方式本身的质量优劣,由此造成了学习方式多样性的发展,如果没有差异性与多样新,转变就无从谈起;二是学习方式具有可变性,也就是随着学习环境及学习内容的不同而进行改变[4]。如若没有这些特征支持,学习方式的转变之说也就无从谈起。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学习方式,要明确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学习上的发展要求,通过学习者在各种学习情境中采取的具有不同动机取向、心智加工水平和学习效果的一切方法和形式对自身学习方式进行转变。在转变过程中既需要学生发挥能动性,又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方式。面向核心素养养成的学习方式,首先是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形成与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注重其综合性的自我表现,“培养综合性的核心素养体系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将知识、能力、态度等多种学习要素凝聚起来并统一于学习过程,使这些要素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综合性发展”[5]。这就要求学生对学习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身学习行为,总结经验,主动适应学习环境的变化并进行信息的获取,有效使用信息完成学习。其次,核心素养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不是否定教师的教,而是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契合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也是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变化的重要外部条件。

(二)学习方式转变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必要条件

从学习者的角度看核心素养的养成,重新定位了当代学生的学习观。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即乐学善学、学会反思,并具有信息意识。对学习方式来说,“本质是学习的具体发生机制和整体的现实形态,而‘转变学习方式的实质在普遍意义上,是学习是否真实发生、意义是否真实生成的问题”[6],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某种程度来说要求学生展现“真实性学力”,在真实性学力的支撑下发展其他能力。“真实性学力不是虚假的应试能力,而是需要真实性的学习支撑”[7],真实性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在学习目标、内容及评价等方面做到与之契合的实质性学习行为发生。“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获得一种学习力和发展力,能够在未来生命历程中根据生活环境的变化形成新的环境适应和问题解决能力,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核心素养体系”[8]。学生学习力与发展力是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基础。当学生逐渐减少知识学习,意识到学习不仅是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过程,在课程结束后带着有限的知识离开课堂,但依旧能够把自己的疑问与相关知识对比连接起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这个过程是学习方式转变的过程,更是体现核心素养落地的过程。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并学会反思,而这些学习品质都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中逐渐培养。教师需要做的是发现和发掘学生的潜力,正视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一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学生要做好必要的支持,逐渐实现课堂角色的转变,从主讲者逐渐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9]。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出学习方式转变的内外支持条件,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

二、面向核心素养养成的学习方式转变的路徑分析

面向核心素养养成的学习方式转变,首先要确认学习方式转变的标准,“判断学习方式变革的标准是学习活动中学习理念、学习环境、学习工具、学习媒体和学习材料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既可以是单方面的,又可以是多方面的”[10]。从核心素养的提出可以发现,学习理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倡导学会学习的理念下,更希望学生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下借助多元化的媒体进行学习,这些变化在学生学习中交互发生,为学习方式转变提供了有利的外在条件。自上而下来看,教育要从学生人格能力发展角度入手,不断寻求教学方式的改革,以适应当下环境对个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不再局限于知识本位的学习。自下而上来看,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自身学习方式的转变起到推动作用,学习要由浅到深不断挖掘。所以,根据核心素养养成与学习方式存在的外显和内隐的联系,学习方式转变可以分为以下路径。

(一)由“知识观”到“素养观”的教学观更新

近年来以核心素养为方向的教育正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学生核心素养”辐射下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完善树立更加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教育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进步,同时是新时代下教育者育人理念转变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从“教知识考知识”的教学到为了“核心素养的养成”的教学,知识性的学习是必要的,但非最终目的,能力素质的养成才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在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中,教师都要秉持‘通过知识获得教育的理念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11]。在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由“教”向“学”转变,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是当前教育的主流。同时,教师教学观的转变是学生树立良好学习观的重要引导。核心素养倡导的学习观在于挖掘学生真实学习力,再以课程、教学及评价等为基础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以此体会到真实性学习带来的自身素养体系的完善。通过学习方式的发展转变,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时,不仅实现知识的增长,更学会如何将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与素养。

(二)关注学生由单向到多元感官参与学习

一直以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始终没有太大的改变,教师说得多,学生听得多,久而久之学生的其他感官能力逐渐退化了,单向接受成了学生最易接受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不论是思考、表达、听说等方面,都需要不同感官合作完成,学生的整体能力也是通过不同感官训练形成的。面向核心素养养成的学习方式转变,是客观教育环境与个体主观能动性双重互动的结果。经过新课改,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强调通过多元化的感官训练转变学习方式,但依旧未在较大程度上改变知识本位地位的牢固性及考试制度的影响。当前核心素养的提出无疑给素质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在课堂中,学生会带着各种自我认知进入学习,学习方式建立在自身认知基础之上。教师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实现认知的重组。在这个过程中,将学生从单一接受的学习方式中脱离出来,转向多元感官参与的意义学习。教师在教学方式的发展中重视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引导,不断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由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方式的转变

在学习过程中,个体由于受制于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的影响,对学习方式的认识容易定式化,同时将学习方式形式化,因而在学习中并不容易把学习的知识转化为深层次的能力。而核心素养的提出要求学生的学习思维不断由浅层向深度转化,也就是将学习方式由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指学习者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12]。与之相对的浅层学习则是在知识上单一重复的机械学习,并没有将知识进行内化形成意义学习,所以深度学习方式对于核心素养的培育大有裨益,同时在乐学善学、学会反思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能力发展,将学习主动权交还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促进学生反思创新思维的发展。通过深度学习,让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关系更为密切,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

参考文献:

[1]褚宏启.核心素养的概念与本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1):1-3.

[2]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01):3-25.

[3][4]庞维国.论学习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10(05):13-19.

[5][8]龙安邦.学习学术:面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方式创新[J].教育科学,2017,33(03):42-47.

[6]张广君,李敏.关于“转变学习方式”的认识误区及其超越——基于生成论教学哲学的理论立场[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04):56-63.

[7]钟启泉.“核心素養”赋予基础教育以新时代的内涵[J].上海教育科研,2016(02):1.

[9]蔡可.关注学科核心素养不应忽视学习方式转变[N].中国教师报,2018-01-31(007).

[10]王运武,朱明月.学习方式何以转变:标准与路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03):27-35.

[11]李新翠.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J].中国德育,2016(24):6.

[12]安富海.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34(11):57-62.

猜你喜欢

学生培养学习方式核心素养
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高等数学教学研讨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