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2018-12-07程璐王平韩菡尹昌美许超
程璐 王平 韩菡 尹昌美 许超
摘 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逐步发展,本文通过对农业类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现状进行思考,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同时结合农业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师资配备不足、课程体系不完善、专业性不强等问题,反思农业类院校如何提高双创教育质量、提高农业类人才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三农 农业类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人才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高校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首要任务。从国家层面看,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文件,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2015年,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与实践相脱节”是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程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双创型人才”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从本质上看,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实用教育,有利于新型农业类人才的培养。
一、农业类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重要性
(一)助力国家三农工作,输送新型专业人才。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根本上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而农业类院校在发展现代农业、培养农业类人才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承担起培养这支新“三农”工作队伍的大任。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农业的认知理念依然传统,简单地认为“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农业常态。然而,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机械化装置、科技化管理、智能化操作、数字化分析等,已使农业领域脱胎换骨。创新创业教育是促使农业领域革新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培养一批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农业人才队伍,促使他们扎根基层,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为农业科技现代化提供支持。因此,农林类院校开展创新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国家“三农”工作,为国家、为社会输送农业类创新人才。
(二)提升学校综合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国各大高校招生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呈持续增长姿态,毕业生人数随之增多。在学科的设置上,与理工类、医药类、金融类等专业相比,农业类专业一直饱受诟病,被家长们认为“没有前途”,农业类院校在人才引进、学生培养、科研投入与产出等方面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在办学实力与科研水平方面,农业类院校明显低于理工类、综合类高校。因此,为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农业类院校必须积极探索具有农业学科特色的教育模式,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充分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及自身学科优势,在做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同时,借助“互联网+”等智能化、数字化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农业、服务社会等方面的成就,增强农业类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農业类院校不被人们看好的另一个因素是就业问题,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激增,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如此难的就业形势下,除农业领域的企业外,仍有部分用人单位对农业类院校的毕业生存在偏见,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缺乏足够的自信,导致就业面狭窄,身处就业率低、就业质量差的窘境。要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愿景,必须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拓宽农业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因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农业类院校双创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末。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了创业计划大赛,成为第一所将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引入亚洲的高校。2002年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九所高校作为试点,在我国正式启动创业教育。2009年清华大学成立了“创业教育创新实验区”。创新创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相应的体系,目前双创教育类型主要有:“挑战杯”及创业设计类竞赛、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大学生创业基地(园区)平台、搭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等。在探索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一定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师生参与度不高。
有些人狭隘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教导学生“如何开公司”、“怎么当老板”;也有人认为创业是毕业以后的事,或认为毕业后自主创业的人数很少,与大学生在校教育没太大关联;甚至有些高校管理者简单地将创业教育等同于参加创业大赛,这些都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庸俗化和功利性理解。在实际开展双创教育时,没有将其放在与专业教育同等的地位上,也很少研究和分析如何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更好地结合。2017年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农业类专业的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感兴趣程度远远低于其他类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业类院校的双创教育理念滞后、观点狭隘,没有充分认识到双创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国内创业教育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讲授轻实践的现象,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性太强、实践指导性不够;与其他课程相比,存在感低,不能引起学生和老师足够的重视;有关创业内容的课程仅限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部分,没有与其他课程衔接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近年来全国高校不断扩招,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不少重点高校开始设立农学院或农业研究院,充分显示出国家对农业领域的重视和各高校对发展农业研究的迫切需求。但扩招的同时,随着生源的增加,师资力量配备明显不足,创新创业教育的授课教师通常由从事思政教育的辅导员、学生工作人员等担任,缺乏专业知识背景,没有创业经验,只能按部就班地罗列理论知识,难以对学生形成直观、形象、生动的教育;在授课时仅将其作为教学任务完成,没有将创业意识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纳入双创教育目标中,也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上。
(三)双创教育缺乏专业针对性,应用型不强。
农业类院校在开展创业创新教育时,未能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没有依托农业类学科的专业优势实施针对性的引导、设置针对性的课程,而是采取通识课的教授方式,对各个专业的学生设置千篇一律的课程安排,导致学生对于自身专业发展前景和创业趋势模糊,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在以往的创新创业类大赛中,机械类、金融类、信息类的比赛项目更受青睐,在学生参与度、项目成果质量、大赛取得成绩等方面远远高于农业类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业类院校在创新创业方面存在不足,这与学科性质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反映出我们在开展双创教育时没有突出专业的针对性,一些专业知识、项目理念等停留在理论阶段,应用型不强,导致双创教育效果不佳,师生参与度低。
三、提高农业类院校双创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更新教育理念,提高重视程度。
开展双创教育,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双创内涵,更新教育理念,找准定位,把双创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高度上。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成为未来工作的创造者,而不仅仅是求职者,通过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专业型、实用型、创造型人才。作为农业类院校,管理者要从观念上高度重视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清工作思路,通过一定的扶持、激励政策,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实施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制度,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
创新创业教育并非只是单纯地教育学生“如何当老板”,也并非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创业。而是通过一系列教育和指导,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接精准扶贫项目,结合专业优势,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既是对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更是学以致用,服务农村农民;也有部分大学生创新创业认识模糊,对创新创业缺乏思考,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存在功利性和盲目性,只认准参加创业类大赛,忽略对自身发展的需求。因此,农业类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应注重校园内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利用多种途径宣传优秀创业典型案例,打破思维壁垒,使全校师生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二)完善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
要进一步推进学校双创教育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导向性,开展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指导性。配备或培养一批理论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从具有创业经验的成功人士、创业校友中遴选创业导师,定期对校内已有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开展培训,组织集体备课,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使学生真正接受高质量的双创教育,从而提高学习成效。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定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通过聘任校内专业导师、校外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显现出一定的成效,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而且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农业类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搭建以专业主干课为主,适当增设能够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生产类、经济类、管理类限选课程,鼓励专业教师开始科学前沿课,以学术、科研促进教学。把双创教育融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将前沿科技和信息融入授课内容中,加入创新创业在农业领域应用的实际案例。
(三)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实践环节。
农业类院校与普通高校的不同在于专业特色,应着重从专业角度出发,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农业领域的发展空间,为创新创业教育拓宽渠道,搭建多维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从纵向维度上,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学生学业始终,从入学到专业教育到毕业,分专业、分年级制定个性化培养目标,即大一年级注重掌握较好的创业基础知识、培养创业兴趣,大二、大三年级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教育,鼓励学生创业实践,到毕业年级时,引导条件成熟的学生自主创业,其他非创业学生则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具有较高的就业能力水平;从横向维度上,集中学校、家庭、社会、企业的力量,构建互通互促机制,搭建实践平台,从而形成多维度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
目前已有部分院校通过设置校企合作班、农场主培训班等形式,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利用农业类企业提供的资源,为学生搭建锻炼和实践的平台,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农业领域的发展前景;通过校内导师的科研成果转化,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通过组队参赛为契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在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组织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首批实践团奔赴革命圣地延安,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接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助力精准扶贫。在随后的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继续增设“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引导、鼓励更多青年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而作为农业类院校,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优势,通过参加这样的赛事和实践项目,有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建立创业实习孵化基地、创业指导中心,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参加第二课堂、增设创新创业学分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农业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生动力。
四、结语
农业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关乎国家农业领域发展、农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激发农业现代化、科技化的重要契机。在大众创业的浪潮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农业类院校应抓住机遇,把握农业领域发展空间,将双创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切实提高农业类院校大学生服务三农的能力、创新农业的能力,真正做到为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做贡献,打造一批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武天骄,孙超.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初探——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调查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7(2):69-72.
[2]郭亮.农林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困境分析及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16(2):68-71.
[3]王超卓,王敏楠.浅析农业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现代交际,2015,10(418):228-229.
[4]王相凱,潘越,郑世艳.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寄语地方高等农业院校的分析[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5,3(5):53-55.
[5]闫金朋,师奕琳.“互联网+”背景下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方法[J].学科探索,2017(22):26-27.
[6]王畅,冯世德,王宪青.创新创业视角下农业院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学刊,2018(13):39-41.
[7]王丽.对农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5,22(1):61-64.
[8]海新权.新常态下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发展研究[J].创新创业教育,2016,7(5):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