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外语教学改革

2018-12-07王涛涛

校园英语·中旬 2018年11期
关键词:思辨能力中国文化

【摘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高校外语通识教育改革的重点应该将“宽泛”理论教育转变为“思辨”文化教育模式,在提高外语人才的语言能力的同时,提升文化素养和培养思辨能力。

【关键词】中国文化;思辨能力;通识教育改革

【作者简介】王涛涛,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一、引言

在国际化大背景下,通識教育成为了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大势所趋。如何将通识教育理念融合到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中也成为了英语教育界的热门话题。代表性的观点有:英语专业应该回归人文学科本位,培养人文通识型的英语人才;开设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英语课程,实现语言习得和文化获取的平衡等。虽然视角不一,但都反映了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保证学生知识的广度和平衡,使个人获得全面发展。现行通识教育主要通过公选课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来实现。但这样的模式运用在以外语教学为主体的英语专业就显得过于宽泛,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以《中国文化概览》课程为例研究通识教育在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中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通识教育模式与中国文化课程

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它的目标是:在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中,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和价值观。中国的通识教育理念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而在传统的西方通识教育思想中,亚里士多德主张“自由人教育”。现代通识教育也试图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通识教育的基本目标是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人类文明的精髓,使人格和人性变得完善通达。但在当代中国高校外语课程设置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文化课程主要是相关外语国家文化为主体,缺失了对于中国学生最为基础的中国文化课程,造成了高校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失语现象”。这直接反应了在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中,通识教育模式的改变迫在眉睫,文化课程作为通识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该给予重视。通识教育模式应该从“宽泛型”转变为“思辨型”。中国当代外语人才缺乏的不是宽泛的理论知识,而是源远流长的文化涵养和思辨能力。

三、在“思辨型”通识教育模式下的《中国文化概览》课程教学实验

1.课程设置:精选教材,中国文化双语教学。在大学二年级所有外语专业设置中国文化双语教学课程,以《中国文化读本》为各语种中国文化课程教材,从广度、深度来培养外语人才的文化素养,建立起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桥梁。

《中国文化概览(双语)》课程主要从哲学,交流,艺术、风俗等主要方面引导学生研究思考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对当代跨文化交际带来的冲击与融合,以及深入思考中国文化对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深远影响。

2.讲授方式:教师讲解要点与学生分组辩论相结合。以老师讲授为辅,引导学生思考,调研和辩论为主,重点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避免假大空和宽泛式学习,鼓励学生寻找研究兴趣点,重点研究某一课题。以“郑和下西洋”这一课为例,老师只重点讲解事件发展的背景,经过以及结果,并提出较有争议的话题,或由学生自己通过研究发现问题。课程不要求学生把事件的所有经过细节通过死记硬背来强行记忆,但要求学生积极运用思辨能力来思考问题,以史为鉴,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研究来找寻现代发展之路。

3.作业与考核设计与反馈:presentation,辩论赛与课程论文相结合综合考评。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由三大部分相结合进行综合考评。首先,学生被分为五人小组,选择课本不同板块,并通过组内讨论与合作研究找寻各板块研究重点,深入探索研究,最终通过课题展示输出成果,方式不限,但核心必须突出,主题鲜明。其次,在课程相关板块选取有争议性话题,学生分为两大组进行辩论比赛。最后,以课程论文作为课程总结,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中国文化题材,深入研究,并有条理地输出文字,从而综合考量学生的文化思维以及表达能力。

4.教师文化素养:与学生互通有无,共同探索学习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多民族特征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中国文化课程中,教师应该与学生通过讨论互通有无,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深化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们意识到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教师不仅要在学识和人格上感染学生,还要古今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去伪存真来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中国文化课程必将成为中国高校外语通识教育改革的大趋势。高校外语人才,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首先必须对中国文化深入研究和了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建立民族自豪感,并在世界舞台上树立中国新形象,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国。同时,作为高校外语人才,除了理论知识,语言技能,还应该具备敏捷的思辨能力,灵活的语言输出技巧,以及有文化内涵的语言表达。所以,高校外语专业的通识教育不能仅限于宽泛的理论课程,中国文化课程成为通识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5).

[2]王守仁.全面、准确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2010(3).

[3]哈佛委员会(李曼丽译).《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2010年12月版中译本)[D].北京:北京大学,2010,12,1:45.

猜你喜欢

思辨能力中国文化
基于培养思辨能力的大学外语教学策略探究
浅议加强英语专业实训课程实践的必要性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