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影响综述:机制视角

2018-12-07隋修平高磊

现代管理科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流动性风险资产证券化

隋修平 高磊

摘要:资产证券化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为商业银行创造流动性,并将部分风险转移出表。资产证券化创造的收益影响并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提升了银行的风险偏好,并且通过降低表内流动性缓冲和增加风险贷款提高了其流动性风险,为流动性危机爆发埋下隐患。文章通过对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影响的运行机制文献梳理,以期形成资产证券化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的系统全面认识,对商业银行在实践上形成参考。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流动性缓冲;风险贷款;流动性风险

一、 引言

资产证券化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被McConnell和Buser(2012)等学者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金融创新之一。之所以被称为伟大的金融创新,主要在于资产证券化可以解决商业银行缺乏的流动性,同时可以将部分风险转移出资产负债表。但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资产证券化风险得到重视,关注点从创新的红利转向其潜在危害。Barrett(2006)通过研究对比2006年前后信贷衍生品数据发现,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确实带动证券市场及全球经济迅速成长,但也造成了基础资产的信用评级下降、信用事件发生频率提高等问题。

商业银行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首要目标是增加流动性,倪志凌(2011)发现资产证券化主要是通过增加流动性来对银行的行为动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Bonfim和Kim(2012)发现资产证券化的过度扩张使很多银行缺乏流动性头寸,即使这些银行具有高水平的资产充足率,其流动性风险暴露程度依然构成隐患。彭建刚等(2014)认为存贷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具有传染性及顺周期性等特点,银行间风险直接的协同性增加,进而加剧系统风险。周凯和袁媛(2014)认为流动性风险具有“突发性强、传染性高、低频高损”等特点,它与金融体系的风险不可分割。资产证券化与流动性风险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受重视。经济繁荣,证券化市场的蓬勃发展,为投资者提供了大量可供选择的信息不敏感资产,降低了投资者获得信息的激烈。在经济下行时期,那些并未获得相关信息的投资者比获得信息的投资者更加恐慌,可能选择抛售相关资产,导致证券化市场崩溃。因此,逆周期的调控对于证券化来说是十分有必要的。

资产证券化通过将缺乏流动性但具有未来现金流的资产进行打包出售,促使商业银行的融资模式从“发放—持有”(OTH)变为“发放—出售”(OTD),这种创新模式帮助商业银行满足其资本需求,增大贷款发放量,使银行的流动性转换方式、收益、经营模式有了极大突破(Gorton & Metrick,2012)。随之而来的是有关资产证券化的动因研究逐渐增多,而后国内外学者不断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丰富,成果颇丰。学术界、业界和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深入探究这一问题来找出资产证券化的内在驱动因素,进而评估监管措施的有效性,防止资产证券化的滥用,促进资产证券化市场健康发展。

二、 资产证券化影响流动性风险的机制

与流动性的内涵相似,学者们根据不同视角对流动性风险有不同划分。传统意义上来讲,学者们对流动性风险的普遍认识在于能否以合理的成本及时清偿债务的风险(廖岷、杨元元,2008)。王灵芝和杨朝军(2009)从两个方面对流动性风险进行测度,其一是负债端缺乏相应的流动性缓冲,其二是资产端无法及时获得需要的流动性,也就是说银行资产风险过大,而非优质资产,无法及时售出变现(许争和高磊,2017)。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面临不确定时遭受流动性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分为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的负债经营模式、不确定性及其盈利方式等因素,导致其流动性风险无法避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并非单一的风险,相反,信用风险、经营风险等可能随时转化为流动性风险,它是其他所有风险的最终表现形式(付强等,2013)。

银行对存贷利差收益的依赖性过高,资产结构集中,存款稳定性和存款质量难以提升,导致潜在流动性风险大幅度提升(付强等,2013)。银行期限错配问题突出,主要原因为在宏观经济下行时期,存款业务的增幅也下降,且人们更倾向于降低存款期限,但投资的需求导致贷款期限无法进行相应调整。与此同时,各银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不顾银行的风险隐患,使得流动性缺口增加,期限错配问题越来越严重。

1. 资产证券化、流动性缓冲与流动性风险。流动性缓冲是商业银行防范流动性冲击和挤兑的最后一道防线,其持有成本较高,但可以帮助商业银行降低流动性风险,因此,在经营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寻求盈利性和流动性缓冲的平衡点。

资产证券化可以将流动性较差的表内资产(即长期贷款)结构化并进行发售,打破了融资约束,拓宽融资渠道,新获得的资金将增加银行的流动性缓冲,提升银行的流动性(Bannier & H?覿nsel,2008)。王志强等(2004)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证券化可以帮助银行更好地应对流动性冲击,是一种良好的流动性管理工具。Agostino和Mazzuca(2009)实证研究发现中小型银行缺乏外部融资渠道,获取流动性的能力较差,因此更倾向于开展证券化业务。杨宽和王丹(2011)发现资产证券化可以有效地增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缓冲,提高其流动性和資产充足率,进而提升商业银行的运营效率。Norden等(2014)从资产证券化扩大了贷款供给的角度,认为贷款量的提高可以更好地促进投资,帮助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的繁荣又可以反过来促进金融行业的进步,因此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证券化来提高整个社会的流动性。李志辉等(2016)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资产证券化可以拓宽商业银行的融资来源,提升了信贷资产的流动性,改善了银行的收益状况,降低银行的风险水平。

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资产证券化的确盘活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流动性较差的长期贷款等资产,但其所创造的流动性并未增加到流动性缓冲,而是继续用于信贷扩张等业务(Loutskina,2011)。经济平稳运行时资产证券化可以稳定持续地发行,这种做法可以增加银行的盈利性,并带动整个金融系统的发展,但当经济过度繁荣时,这种做法不仅会导致资产价格过高,还会使流动性敞口过度暴露,一旦其中某一环面临流动性冲击,就有可能造成危机的全面爆发。Wagner(2007)认为,资产证券化通过增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支撑了银行的信贷扩张,造成其经营杠杆率和整体风险水平的提高,实际上商业银行为了增加其利润率降低了流动性缓冲,反而提高了流动性风险。Allen和Carletti(2008)研究发现,当面临资产价格的冲击时,过度证券化与流动性缓冲的不足可能使资金链出现断裂,最终爆发流动性危机。Barbara等(2013)发现资产证券化从改善流动性的角度出发,但结果却并未增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缓冲,参与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反而比未参与的银行更低。另外,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产品所具有的流动性扩张机制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以及相应约束,与之配套的风险保护措施有待完善,且其是否属于流动性的基本范畴还存在较大争议,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流动性很可能会造成经济“过度虚拟化”的结果(李佳,2014)。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进行风险转移的目的和效果各异,但银行更倾向于将信用风险较高的信贷资产保留在表内,从而增加了自身的风险水平。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资产证券化会降低银行对各种业务的监督力度,这涉及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Buchanan,2016);同时,资产证券化会使银行的风险承担动机增强,风险承担水平有所提升(倪志凌,2011),这都会增加银行的风险暴露水平。另外,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行为与风险转移无关或两者关系不明确,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动因不包括风险转移方面的因素,银行的风险水平与其资产证券化业务无关。Casu等(2011)通过研究2001年到2007年美国银行控股子公司的数据发现,房屋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的证券化水平与相应的风险承担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其他类型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则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没有显著关联,最终得出结论,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不明确。Barcelos(2016)通过对2002年12月到2012年10月共60家巴西金融机构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巴西的金融机构并没有将信用风险转移作为资产证券化的动因,但资产证券化会增加信用风险水平。

2. 资产证券化、风险贷款与流动性风险。风险贷款通常是相对贷款人而言的,其主要包含两个层面:高风险贷款和不良贷款。高风险贷款是对某些风险较高的行业或企业的贷款,如新型科技企业贷款,这种贷款面临很大的违约风险,但其收益也相对较高;不良贷款通常指贷款本息的收回面临很大问题,甚至形成呆帐、坏账。当风险贷款出现违约,致使金融机构不能按时收回足额现金流时,就形成了信用风险(马九杰等,2004)。由于流动性风险是一种结果性风险,当面临冲击时,信用风险会转化为流动性风险,累积的信用风险会以流动性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付强,2013)。因此,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风险贷款、信用风险的影响,也会对流动性风险起作用。

普遍观点认为,商业银行通过参与资产证券化业务,将银行的非流动性资产进行结构化设计,有效转移了自身信用风险,同时由于投资者多元化和地域多元化等原因转移了降低了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Bannier和H?覿nsel(2008)通过将“信贷准备/净利息收入”作为新的风险度量指标,发现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银行风险较高。资产证券化改变了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得到了银行业的青睐,通过风险分层和地理多元化的方式降低了风险。陈凌白(2014)用加权风险资产与总资产的比值度量商业银行风险度水平,发现资产证券化业务规模的提升可以降低银行风险,且其结果较为显著。Buchanan(2016)发现国外投资者购买了美国约一半的证券化资产。这说明资产证券化成功将风险分散给相隔千里的投资者,而非集中于本土或某个特定市场当中,这对小型区域银行的意义更为重大。陈凌白(2014)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与资产证券化的实施负相关,资产证券化有助于帮助中国商业银行解决不良资产问题,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业界和学者们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学者们重新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重新审视。虽然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结构性设计可以对信贷资产进行信用增级,使风险进行重组并分散转移到金融系统当中,但这种方式并没有完全消除风险,而且实际上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大部分是在银行间市场进行交易,风险主要还是在银行系统内转移,这部分风险被衍生品的复杂设计和杠杆作用无限放大,系统性风险暴露剧增,当违约情况增多,资金链上的某一环发生断裂,就会产生难以估计的损失。虽然银行希望通过资产证券化进行风险转移,但资产证券化水平的逐步提升反而增加了其自身的系统性风险。

金融危机爆发前,进行证券化的基础资产评级屡屡下降,信用事件频发,商业银行可能并非将信用风险较高的资产进行转移,这反而会提高银行的风险水平(Barrett,2006)。Ambrose等(2005)发现银行将低风险资产进行证券化出售,保留了高风险贷款,验证了这一结论。但如果将高风险资产进行证券化并转移给信息不完全的投资者,将产生逆向选择问题,这种市场失灵的状况也可能会造成风险的积累(Demyanyk & Hemert,2011)。Buchanan(2016)认为商业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用证券化获得的资金进行高风险贷款,其信贷扩张行为增加了风险贷款的规模,导致银行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提高。Demyanyk和Hemert(2011)研究发现从2001年开始,商业银行风险贷款数量就有多增加,但这一情况并没有得到重视,商业银行贷款质量逐渐降低,证券化产品的质量也随之下降,风险逐渐积累导致了金融危机爆发。Bord和Santos(2015)通过对美国商业银行证券化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开展证券化业务后,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下降,信用风险有所提高,从而增加了流动性风险。

三、 文献述评

学者们对资产证券化的理论研究较为深入,分别基于信息不对称、风险转移等理论假说做了深入分析。通过梳理文献发现,资产证券化解决了部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流动性和风险信息不畅的问题,并且有利于規避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同时可以部分转移风险到其他非银金融机构等等,表明资产证券化这项金融创新有效推动了金融发展。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资产证券化并没有想象般美好。资产证券化加长了风险链条,更容易导致信息不对称问题,引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对于风险转移假说来说,由于资产证券化产品大部分都在银行间市场流通,也几乎被商业银行购买持有,因此风险并未转移出银行体系,所以此项假说也存在一定质疑。因此,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产生何种具体的影响,学者并未达成统一意见。

资产证券化会引起金融机构行为扭曲,进而提高其风险承担。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资产证券化为银行提供的便利流动性不断激励着商业银行扩张资产,追求利润;过度繁荣的资产证券化让商业银行降低了对风险的监控,减少流动性缓冲,增加风险贷款,提高了对风险的偏好,从而为流动性风险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资产证券化并没有如传统观点一致认为的会降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而是通过流动性缓冲和风险贷款两个传导途径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如何利用好资产证券化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将其风险把控在可控制范围内,有效的使其为银行的经营与发展提供帮助,避免过度证券化,引发流动性危机。

参考文献:

[1] Bord V M, Santos J A C.Does Securitization of Corporate Loans Lead to Riskier Lending?[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 Banking,2015,47(2-3):415-444.

[2] Buchanan B G.The way we live now:Financialization and securitization[J].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 Finance,2016.

[3] Franklin Allen, Elena Carletti.The Role of Liquidity in Financial Crises[J].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08:379-412.

[4] 陈凌白.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微观效应实证研究[J].南方金融,2014,(6):10-14.

[5] 付强,刘星,计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价[J].金融论坛,2013,(4):9-16.

[6] 李佳.资产证券化的流动性扩张:理论基础、效应及缺陷[J].财经科学,2014,(4):11-21.

[7] 李志辉,李源,李政.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监测研究——基于SCCA技术的实现与优化[J].金融研究, 2016,(3):92-106.

[8] 廖岷,杨元元.全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的发展状况及其启示[J].金融研究,2008,(6):69-79.

[9] 倪志凌.动机扭曲和资产证券化的微观审嗅监管——基于美国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11,(8):75-87.

[10] 彭建刚,王佳,邹克.宏观审慎视角下存贷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的识别与控制[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4,(4):2-8.

[11] 王灵芝,杨朝军.中国证券市场流动性风险内涵与特征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9,(7):100-101.

[12] 许争,高磊.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特征分析——基于市场流动性和融资流动性视角[J].海南金融,2017,(3):47-53.

[13] 杨宽,王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浅析[J].华商,2008,(10):111-114.

[14] 周凯,袁媛.商业银行动态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应用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4,29(3):104-112.

[15] Bannier C E,H?覿nsel D N.Determinants of European Banks' Engagement in Loan Securitization[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8.

作者簡介:隋修平(1994-),男,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商业银行;高磊(1985-),男,汉族,河北省沧州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博士,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货币政策、商业银行。

收稿日期:2018-08-11。

猜你喜欢

流动性风险资产证券化
收益率差异视角下我国股票流动性测度指标的比较研究
小额贷款公司资产证券化模式探讨
炒房当心“流动性风险”
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监管分析
我国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风险问题研究
浅谈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特殊目的载体的可行路径
对企业管理中流动性问题的探讨
媒体监督、流动性风险与失责行为的成本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