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实验体系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2018-12-07陈暄和
陈暄和
【摘 要】本文对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进行探究,同时还参考国外相同专业的课程体系,对人才进行培养和课堂体系进行深化改革。希望本校学生能与其他有知名度大学有同等对话的、竞争、相互学习的机会。
【关键词】生物工程;课程体系;课堂教学
一、专业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华东理工大学创建了生物工程专业,是国内第一个微生物制药领域的本科专业。在1980年该专业改名为“生物化学工程”,1992年专业又改名为“生物化工”。1998年又将其改为“生物工程”。我国的本科学制是四年,在这个专业中培养了4000多名毕业生。社会上这个领域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生物工程的特色和有涉及的领域
本专业在华东理工大学是比较受到重视的,生物工程在华东理工大学中比较有特色。
生物工程所涉及的领域: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反应器、组织工程、酵工程、海洋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菌培养、发酵工程、微生物工程、植物细胞工程等。
国内外生物工程专业人才的去向和专业要求
生物工程专业本科人才的就职大致是:国家生物研究院、国家重点研究室、高等学校、企业(产品开发、研究、销售)、再次深造。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应该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紧跟时代的步伐。互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比较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但是这种方法一旦没有把握好就容易产生偏离,老师应该找到合理的契机,顺势导入生物知识,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学生对学习通信的兴趣和挖掘学生的天赋,为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互动式教学方法切实联系实际,教师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对于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传统教学模式主要表现的弊端:
在生物工程专业课中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生物工程专业拥有一个巨大的知识体系,大学中的教学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教师通常是围绕一个点展开讲解,但是教师为了完成任务一般采用灌输式教学,学生对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难以在脑海里形成全面的认知体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物工程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是紧密相连的,而教师往往会忽视这一点,在课堂上一味地强调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课堂形式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傳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创新思维的能力
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一些问题,针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教师遇到的教学问题或者是班级管理等问题多可以及时沟通,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探讨比“一言堂”教学更容易得到解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尊重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两者之间的互动,老师能够发现学生的优点,在教学上可以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学生也能够更加了解教师,不再体现在课堂上“熟悉的陌生人”虽然很熟悉但从没有过真正的交流,通过互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容易缩小,这种互动双方都是赢家。
(二)传统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处于教师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从而导致学生比较依赖教师,自主学习能力的降低。
三、生物工程教改方法和实践
生物工程是一门试验课程,在试验过程中需要学习很多理论知识。所以理论知识课程是不能缺少的,学习理论知识是我国培养人才的基础。在我国科技告诉发展的时代,高校的生物专业工程是比较落后的,这是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选择一试验课程为突破口,要知道实验的研究成果是不能脱离理论知识的,在课程上学习相对比较先进的理论知识,淘汰一些落后的理论知识。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差,保证学生学生理论知识的时候,还要通过实验来加强和巩固。我国设置这门专业就是为社会提供专业性人才,专业人才在社会中要有实际的研究成果,为社会做成贡献,而这一切都是需要在学校有先进的理论知识作为引导的,课堂教学方法和平时的实验是不能缺少的。
四、总结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学校的生物工程专业远远被甩在了后面,而现在要做的是紧跟时代的步伐,利用先进的知识,摒弃落后的知识,在学生的脑海里有一个良好先进的知识体系。在教学方法上,老师应该找到合理的契机顺势导入生物知识,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学生对学习通信的兴趣和挖掘学生的天赋,为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互动式教学方法切实联系实际,教师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对于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而学校要做的就是完善教学体系,为我国生物工程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谦等.我过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战略分析与思考[J].生物工程进展,2000.NO.1
[2]范淑芹.徐三乔.刘浔.教学迷失创新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3.88(2):47
[3]洪文钧.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J].绍通师范高等专科教学报,2003.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