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之王”威尔第的故事(六)
2018-12-07李建华
李建华
《安魂曲》
1868年11月13日,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罗西尼去世,意大利举国哀悼,各地纷纷用各种活动来纪念这位音乐家。
4天后,为了缅怀罗西尼,威尔第发出倡议:“全国杰出的作曲家每人写一首《安魂弥撒》,在罗西尼周年忌辰上演出。”
他的倡议得到积极响应,他与另外12位音乐家各写了一个乐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部作品未能上演。
1873年5月12日,威尔第的好友、意大利著名诗人曼佐尼逝世。噩耗使威尔第极为悲痛,他给出版商李科迪写信:“我明天不能去米兰,我无法承受参加他的葬礼,我要过些时候独自一人去他的墓地……”
威尔第将先前为缅怀罗西尼创作的《安魂弥撒》中自己创作的那部分—《拯救我》的谱子要了回来,并致函米兰市市长:“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一种迫切的需要—以我的全部力量向这位伟大的人物表示致敬。”
1874年5月22日,在曼佐尼逝世一周年之际,威尔第在米兰圣马可教堂亲自指挥100人的乐队和120人的合唱队,首演了这部作品。沉重的音乐,低回的旋律,让现场所有的人悲痛不已。
《拯救我》后来被命名为《安魂曲》的合唱曲,成了威尔第歌剧之外一部最负盛名的声乐作品。
巧克力计划
1879年8月的一个夏夜,李科迪、剧作家法乔等人一同来到威尔第下榻的饭店,与他一同就餐。席间,法乔有意地提起莎士比亚的戏剧《奥赛罗》,试图激发威尔第再写一部歌剧。毕竟自《阿依达》之后,他已经有10个年头没有创作歌剧了,更何况他已是63岁高龄。
“谈何容易啊!”威尔第摇摇头:“莎士比亚的戏剧简直就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
“诗人波依托对莎士比亚很有见解,如果他能帮助你的话,或许会有很大的突破。”法乔提出自己的想法。
威尔第虽不太情愿,但还是愿意与波依托见上一面。为了不走漏威尔第10年后可能再写一部歌剧的消息,几个人约定把这个秘密命名为“巧克力计划”。
过几天,波依托就送来了《奥赛罗》的脚本提纲,并源源不断地将手稿送到威尔第的书桌上。但威尔第作曲的进展十分缓慢。
之后的几年里,李科迪总会在每年的圣诞夜,给威尔第送上一块蛋糕,上面站着一个用巧克力雕成的小人……
一晃又是6年,威尔第终于写完了《奥赛罗》的全部曲谱。他随手给波依托写了一张便条:“大功告成,让我们祝贺吧!”
1887年2月5 日,这对米兰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一天了。然而,米兰市民却像迎接盛大节日一样,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街小巷彩旗飘扬。16年来,他们多么地期待大师再出新作啊,《奥赛罗》还没登场就已经赢取了意大利人民的喜爱。
熄灭的灯光
1892年,在波依托的努力下,已近80高龄的威尔第再度出山,创作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部歌剧《福斯塔夫》。意大利人民把《福斯塔夫》的演出看作是民族伟大的胜利。法国政府为表彰威尔第的功绩,特颁给他一枚“大十字勋章”。
1897年,陪伴威尔第半个世纪的第二位妻子因病去世,从此他的心情一蹶不振,身体状况也一落千丈。
1901年1月21日,威尔第正要起床,突然仰面倒在床上。此后的几天里,米兰市民度日如年。威尔第已经病入膏肓,他躺在专门为他保留一层的曼佐尼大酒店里,距此一步之遥的斯卡拉歌剧院也停止了一切活动。
为了让伟大的音乐家休息好,米兰的市民自发地把麦草铺在大酒店周围的马路上,只为不让马车的车轮发出一点儿声响。他们还把马蹄用布包好,摘掉马匹上的铃铛,为了给音乐家一个宁静的环境。商店餐馆提前打烊,因为大家都知道,大师已经为時不多了,十万市民自发地聚集在酒店周边,看着那间闪耀着灯光的房间。
1901年1月27日凌晨2点50分,房间的灯光熄灭,大师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威尔第逝世的消息迅速传开,几十万人向他的遗体告别。在他的悼念仪式上,20万人在指挥家托斯卡尼尼的指挥下,齐声高唱了大师的名作—歌剧《纳布科》中的合唱曲《飞吧!让思想插上金色的翅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