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互联网+”下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身份
2018-12-07李黎
李黎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以及知识开始了对个人全方位、立体化的浸入与渗透,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面对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善于借助技术的力量,由知识权威向多维身份转变,由知识本位向思维本位教学转变,由教学讲授向多样化师生互动转变,由讲台中心向读懂学生转变,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使之在理念和方法上走向具备可持续性的多元化,从而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互联网+”;多维身份;思维本位;师生互动;读懂学生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4G技术的实践运用,手机、网络论坛、微信群、微信公众平台、博客、QQ群等各种网络交流工具的普及,信息的获得,知识的探究,已经成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可以实现的结果,信息以及知识开始了对个人全方位、立体化的浸入与渗透。面对新时代,为适应“无处不能的学习”“没有教室的学校”“一人一张课程表”下的学习,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进行新时代的角色定位,以适应“互联网+”时代学生的生命成长。
一、道法教师必须由知識权威向多维身份转变
4G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非常容易和快捷,足不出户不仅遍知天下事,而且变得可以实时了解,课堂与教材不再是学生获得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来源,学生从互联网中所获取的知识远比在课堂课本获取的知识丰富、适时,因而教师不再是主导课堂、代表知识和信息来源的权威。但另一方面,虽然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强,但因年龄的特点,他们从互联网获取的信息是碎片化的,难以形成有意义的知识体系。依托于这一背景和趋势,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由单一知识权威向多维身份转变,教师不仅要成为学习主题及其过程的设计者、指导者与促进者,而且要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系统思考的引领者,更要成为学生思维能力养成、道德品质提升中的促进者。但对学生们在生活中如何体验和实践民族精神,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发问和探寻:结合本地实际、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图片和历史故事,设计一个弘扬民族精神的特色旅游线路。通过这样的探究,既进一步促使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又深化了他们对伟大民族精神的认识体验,从而激发他们为祖国的振兴和家乡的繁荣而更加勤奋学习、自觉奉献。在实践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规划,沿着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走过的长征路,组织学生跋涉10公里,进行了“重走长征路,将民族精神进行到底”主题的研学之旅活动,指导学生们做到“七个一”——当一次长征讲解员,走一次长征路,吃一次忆苦思甜餐,讲一个长征故事,演一个长征小品,唱一首长征歌曲,写一篇感悟反思等活动,体验“长征”的深刻内涵,增强民族精神再教育。
二、道法教师必须由知识本位教学向思维本位教学转变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更多局限于教学内容,认为“课程即学科”“课程即知识”。互联网时代,创造力、想象力、价值观、个人品质等将重获生机,在教育中拥有与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由此,政治教师必须要向着思维本位的方向变革,更多地承担起“授人以渔”的责任,将教学的核心从知识传授为主转向思维训练为主。比如,结合我校特点,道德与法治教研组组织学生们开展了每天10分钟的“天天成长课”,由学生依据时政和社会热点、成长的烦恼,由学生们自主提前选好主题,课堂上通过主题介绍、视频观看、心语交流、反思笔记等环节的活动,使道德与法治教学由空洞的说教和被动的压制转向注重实践和主动引领,让学生在对话和互动中建构知识,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和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加强了德育教育的实效。
三、道法教师必须由教学讲授向多样化师生互动转变
伴随着移动、交互技术等的介入,以“慕课”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中,除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活动外,参与式教学、创新性研讨、实践学习成果汇报等多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学校被广泛应用,个性化的学习体验,道法教师必须由传统的教学模式由单一讲授转向多样化师生互动的课堂授课形式。另外,道法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积极主动地为促进良好的情感成长。
四、政治教师必须由讲台中心向读懂学生转变
教师要想在“互联网+”时代下获得成功,必须要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文化。“互联网+”时代下,优秀的道法教师教师会主动借助大数据等新技术,既读懂学生的认知状态,分析学生的学习特征,评估学生的优势潜能和最佳学习方式,又读懂学生的非认知状态,包括动机、情绪、品质、价值观等,从而理解学生的需求,全身心地投入到与学生的相互链接之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出个性化的学习推送方案。通过大数据的分析,课上,教师可以及时调整课程,课后,教师可以根据数据的统计和挖掘,对课堂难点和学生特点进行精确分析评价,老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每一个学生,教学将变得更加科学。
过去,教材是学生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学生的教材。互联网打开了学校教育的围墙。对于每个政治教师来说,当他的课堂教学质量越高,他就会感到越力不从心。因为学生无论是知识的储备还是思维的能力,可能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教师的水平。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善于借助技术的力量,联结外部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使之在理念和方法上走向具备可持续性的多元化,从而能够促进学生个人成长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程红兵.把社会打开,让孩子进来[J].人民教育,2017年第1期
[2]王乘.重构互联网时代的师生关系[J].中国青年报,2016年12月20日
[3]付丽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5年12月1日)
(本文系2017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为《“互联网+”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JCJYC1725037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