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TA-K2抗凝剂致假性血小板减少的方法
2018-12-07邹小峰
邹小峰
摘要 目的:探讨EDTA-K2抗凝剂致假性血小板减少的方法。方法:收治肛瘘患者1例,对其血小板检验结果异常进行探讨。结果:EDTA-K2抗凝标本的血涂片15min时在显微镜下可看见大量的血小聚集现象。结论:血液检测过程中使用EDTA-K2抗凝剂也会造成血小板假性降低,因此当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血小板计数出现与临床的诊断不相符且严重偏低时,检验人员应该及时并且积极的找出原因。
关键词 EDTA-K2抗凝剂;假性;血小板减少
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具有对红、白细胞形态影响极小,并可抑制血小板在体外聚集等优点,目前临床已广泛应用EDTA-K2抗凝剂进行血细胞计数,但会引起血小板不正常的黏附、聚集,从而导致检测出来的血小板结果假性减少,导致对检验结果的错误理解,极易误诊,應引起注意。
资料与方法
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肛瘘患者1例,患者,男,36岁。利用SysmesXS-5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做血常规检测时血小板计数结果显示16×109/L,凝血四项正常,无任何临床出血症状,瑞氏染色后镜检发现有血小板聚集现象。
仪器和试剂:sysmexXS-5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相关配套试剂,OLYMPUS-CX31双目显微镜,EDTA-K2抗凝采血管,枸橼酸钠抗凝管,草酸铵稀释液(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配制),瑞氏-吉姆萨染液。
检测方法:①EDTA-K2抗凝:患者用EDTA-K2一次性采血管抽取静脉血2mL充分混匀后放置15min、30min。②枸橼酸钠抗凝:同时为患者再用枸橼酸钠负压采血管抽取静脉血2mL(抗凝剂与血液之比1:9),在混匀后放置15min、30min。③草酸铵稀释末梢血:抽取患者的末梢血20μL加入到0.38mL草酸铵稀释液中,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来严格操作,混匀后放置15min、30min。冲入计数板人工计数。
检测过程:利用sysmexXS-5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人工显微镜检测的方法依照不同的时间段对以上各个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分析,计数血小板数量,以上测量每份标本均采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制取血涂片染色镜检:同时将每例患者的血液样本分别涂片染色,放在双目显微镜下镜检,观察15min、30min血小板的聚集和分布情况。
结果
血小板计数情况,见表1。
血涂片镜检情况:EDTA-K2抗凝标本的血涂片15min时在显微镜下可看见大量的血小板聚集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增加聚集加剧。而15min以内枸橼酸钠抗凝标本血小板均匀分散分布,30min时枸橼酸钠抗凝标本有微聚集现象。草酸铵稀释液标本的血涂片镜检则在15min,30min时血小板都无明显变化。
讨论
EDTA-K2的作用:EDTA-K2抗凝剂可以和血液中的钙离子结合成鳌合物,促使钙离子失去原本的凝血作用,防止血液凝固。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给出的建议:EDTA-K2抗凝剂对于全血细胞的计数分析最适合,尤其适用于血小板的计数检测[1],它可以对血液中血细胞和血小板的聚集几乎不产生影响。但在实际临床使用过程中,EDTA-K2抗凝剂偶尔也会对血小板产生影响,引发血小板聚集,对血细胞分析仪的检测产生明显的干扰,引起血小板的假性减少。
血小板假性减少: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乙二胺四乙酸抗凝剂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假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0.09%~0.21%[2]。有观点认为由于乙二胺四乙酸作用于血液,使血液中出现冷抗血小板自身抗体,这种免疫介导的冷抗体直接作用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 b/Ⅲ a上,产生卫星现象,导致血小板产生互相聚集现象。另一种观点认为EDTA-K2依赖性假性减少症可能与血浆中存在的抗血小板抗体和/或抗心磷脂抗体等自身抗体有关,但无任何生理、病理意义,也与药物无关,多发生于糖尿病、肿瘤、炎症及不明原因的疾病中[3]。此外,儿科患者经常会因为采血不畅使得采血过程中血小板产生聚集和黏附性改变,而EDTA-K2抗凝剂进一步与血小板产生作用,产生更加明显的聚集[4]。
纠正EDTA-K2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方法:在日常的检测工作中,可以导致血小板聚集减少的外部因素有很多,其中,在检测时因抗凝剂的使用、采血不当以及混匀不及时是较为常见的原因。因此在检验科的日常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血小板检验结果与真实结果不符合的情况,需尽量杜绝由于采集标本时人为操作不正确引起血小板聚集导致的血小板假性减少。当采集血液标本严格按规程进行而又无任何临床出血症状,数值<50×109/L的时候,检验人员要予以重视,要认真查找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以采用枸橼酸钠抗凝剂进行对比,也可以用草酸铵末梢稀释血手工计数血小板,同时加做血涂片镜检观察其血小板的分布和聚集状况,以佐证检验结果的符合性[5]。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血液检测过程中使用EDTA-K2抗凝剂也会造成血小板假性降低,因此当全自动血液分析的血小板计数出现与临床诊断不相符的严重偏低时,检验人员应该及时并且积极地找出原因,要把POCT方面的因素考虑在内。具体可以通过更换抗凝剂,或是采取人工计数法,以及血涂片染色镜检综合分析判断血小板计数减少的“真假”,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于类似的问题,检验人员要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不能轻易通过审核,避免因抗凝剂的缘故引起结果假性偏低,而出具给临床医生和患者不真实的报告单。
通过对上述情况的分析,说明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检验工作者,需做好以下4点:①时刻保持一颗严谨的心态,在遇到异常结果时,特别是与临床明显不符合时要多加思考,不能仅凭当日的质控符合要求草率通过审核而发出不真实的报告。②作为检验人员,需要积极与临床医生沟通,通过沟通帮助我们详细了解实际情况,有助于找到分析的思路。③做好自身的实践知识储备,全面系统了解各个项目的检测原理和干扰因素,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总结。④高度的责任心放在工作首位。
参考文献
[1]刘俊闪.EDTA-K2抗凝剂致血小板假性减少现象及纠正方法的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3(2):1442.
[2]陈言伟,张一民,董娟.EDTA-K2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4):849.
[3]李艳,孙家祥.EDTA-K2抗凝剂致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及纠正方法探讨[J].海南医学,2013,24(21):3187-3189.
[4]刘君,刘紫云.10例EDTA-K2抗凝致假性血小板减少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12(33):1212-1213.
[5]朱建奎,张春玲,薛健.抗凝剂EDTA-K2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原因分析[J].吉林医学,2010,31(33):6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