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冰纹石瓢壶》的创作艺术美
2018-12-07邱法敏
邱法敏
(江苏 宜兴 214200)
紫砂文化是集多种文化、技艺为一身的艺术,紫砂老师们借鉴其它器皿的工艺,将其应用到紫砂壶的制作当中。冰纹装饰,就是其中的一种。冰纹,也称作开片冰纹,以宋代哥窑瓷器最为出名。青釉之上,裂纹层层叠叠,清晰可见,明明可观,看似要随时裂开,手感却光洁平滑,极具艺术特色。由于紫砂壶不需要施釉,艺人们就利用五色土在紫砂壶身装饰出冰裂纹的纹理。紫砂壶身的冰纹制作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艺人的多方实践才能做成。首先要考虑不同泥料的收缩比,然后按照烧成后的色彩来和谐搭配。最重要的是,壶身冰纹看似不规则,却按照一定的规律铺散开来,营造出似裂非裂的效果。冰纹紫砂壶不仅是对艺人技术的考验,也是对艺人审美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考验。
经典的壶型可谓是“百年不衰”,冰纹《石瓢壶》就是其中一款,在充分把握传统的《四方高石瓢壶》的精髓之处,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开片装饰手法便是《冰纹石瓢》的创作理验,《冰纹石瓢》器型古朴,线条简洁明快,壶身周正,不失沉稳大度,壶身延续传统《石瓢壶》的做法,上小下大,使其重心下垂,使其看起来更加稳当,壶嘴采用短而又有力的一直嘴设计,出水有力,《冰纹石瓢》采用暗接手法,壶嘴、壶钮、壶把壶壶身自然衔接,不落痕迹,壶钮如同方形的一条抛物线连接壶嘴与壶把,小一座拱桥完美至极,拥有大气之风,飘逸之风采。
说到《石瓢壶》,得说一下《石瓢壶》的来历,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从留传于世的石铫壶看,至陈曼生、杨彭年时期,已有了很大的变化,更趋向文人化、艺术化。
“曼生石铫”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稳当,壶嘴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畅顺,壶身呈“金字塔”式,观赏端庄。“曼生石铫”与“子沾石铫”相比,虽同为彭年所制,但前者更显饱满而丰润,后者则刚烈而古拙,这可能是因人的个性而在壶的艺术上表现。那么,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紫砂壶艺术是一种抒发情感的手上艺术,一件完美的紫砂艺术品,必须能够完整表达艺术的语言。它要有良好的实用性,又要能够陶冶心情、启发心灵、给人以油然而生的艺术感受,紫砂壶艺术的完美,讲究的是壶所要体现出来的精、气、神。精,是紫砂壶的外观形象。由于紫砂壶不依赖任何釉色,只以砂色示人,全靠素面素心面对茶人。肌理纹路是首选的外观标准之一。一把好壶,有的细腻得如同新生婴儿,抚之顿生怜爱之情;有的则生熟料混用,粗糙稚拙见又可见匠心独具。壶盖、壶身、壶底三条硬朗的线条,与包着壶的大曲面应该相对应,形成和谐之美。气,指的是紫砂壶的气质内涵。一方上好的茶壶总是气韵生动的,它不仅是一件生活用品、一件装饰品,更应是一件艺术品。很多人收藏紫砂壶多为怡情养性、陶业情操,从而把自己的内心表现在壶上。壶为心声,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品壶,就是一种超越时空的会话,一种意识形态的交流,从而在壶中感受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神,说的是壶的神态情趣。壶的魅力不仅表现在平面外观上的造型之趣,更得益于空间起伏中的思索之美。紫砂壶一旦有了神韵,也就意味这它已经具有了生命。这一点又和前面相对应。
《冰纹石瓢壶》身上的开片冰纹,就像经历了历史千年岁月留下的痕迹,史人心理上产生一种历史所留给人们的那种沧桑美,透露着晶莹的色彩,充满着生机,它的美不仅是壶身上的光泽线条美,也不止是器型上的优雅端庄美,更在于紫砂壶的创新,开片冰纹出整体的线条美,《冰纹石瓢壶》在任何场合无论是你把玩或收藏都能体现出它完美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