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雅、庄重、空灵、开阔”
——分析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

2018-12-07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拉威尔音阶大调

王 哲

(上海音乐学院,上海 200000)

本文以《G大调钢琴协奏曲》创作背景,以第二乐章为视角,结合具体实例,解析音乐创作中的特点,并探讨该作品在音乐社会中的影响,进一步阐述这一作品的独特之处。

一、作品与作曲家介绍

(一)创作背景

莫里斯·拉威尔(1875-1937年)在自己的作曲生涯中,花了大部分的时间专门谱写一部钢琴协奏曲。他最后创作的这部钢琴作品,正是《G大调钢琴协奏曲》,它作为拉威尔生涯中最后的一部作品,也是恰如其分的。这部协奏曲虽然初见简单质朴、稀松平常,甚至对于一些不了解拉威尔音乐意图思想的人来说,这部作品还显得有些陈腐老套,但这种评论却绝非事实。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拉威尔身边的音乐世界在不断地发展变革着,他本人也由此受到了一定影响。他的创作生涯,正好赶在了全世界的音乐创新变革时代。像理查德·瓦格纳、古斯塔夫·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这样的德国作曲家,他们在音乐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他们穷尽了无数音调,探索了音乐的界限,由此便使得拉威尔等作曲家能够开创出一种新的作曲模式。第二维也纳乐派的创始者阿诺德·勋伯格、阿尔班·贝尔格、安东·韦伯恩通过十二音列技法以及无调性的应用,对音乐进行了革命。在这种技法下,乐曲的主调不再存在,十二个音高变得都同等重要,这是音乐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不过,并非所有作曲家都会采用这种新创意,而世界各国的音乐界也都开始对德国音乐展开了抵制的态度。在此背景下,法国便诞生了印象派。印象派既是一种视觉上的艺术风格,也是一种音乐上的艺术风格,像克劳德·德彪西、埃里克·萨蒂与加布里埃尔·福莱等作曲家,就一直致力于要让自己的音乐作品能承载一种思想,表现出某种形象或情境。他们在创作中加入了教会调式、增强了和声的应用,也引入了一些奇特的音阶。这种音乐与有史以来任何音乐作品都是不一样的,这种音乐致力于精致地对某种场景进行表现,给人们留下某种特定主题的印象,而不是为了去延续无标题音乐的传统。除此之外,俄罗斯人也在这个音乐探索时期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在快节奏、工业化发展、民族主义高涨的背景之下,俄罗斯的尼古拉·林姆斯基-科萨科夫、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迪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等音乐家也深受影响。

在这段短暂的历史时期内,全世界的音乐创作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尚且年轻的拉威尔而言,要创立出一种完全原创的音乐语言绝非易事。但他作为法国人,恰好在巴黎附近长大,而当时的巴黎正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音乐之都。巴黎音乐学院培养了许多有抱负、有前途的作曲家与演奏家,这也是世界上顶尖的音乐教育机构。拉威尔在巴黎音乐学院的学习生活,大大影响了他之后的人生。在拉威尔的音乐创作中,富有欢快节奏与华丽旋律的巴斯克音乐,以及巴斯克文化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拉威尔不仅能把本地的音乐风格及音乐传统融入在自己的作品内,同时也能够着眼于更加广阔的音乐世界之中。

从拉威尔的音乐作品中来看,我们能发现一些远东音乐特有的音阶与特征,而正是这种远东元素在早期的美国爵士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仅仅说拉威尔在音乐方面不拘一格,就过于轻描淡写了。从许多方面来看,他就是现代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他本人能够敏锐地认识18世纪欧洲的不同音乐风格,能够对此抱有深切的赞赏之情,同时也怀有真挚的敬意。

(二)创作起源与所受影响

拉威尔的音乐风格发展,也受到了许多音乐领域之外因素的影响。虽然拉威尔成长于一个宗教家庭,接受的是天主教的教育,但他本人却对神秘主义与宗教神话十分厌恶。他所欣赏喜爱的,却是希腊神祇潘神的形象。此外,在文学方面,特别是埃德加·爱伦坡的小说作品,对拉威尔之后的创作构思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拉威尔着迷于手表、玩具、小器具这样的东西,它们虽然看似复杂,但内部的工作机理却十分和谐,由此他便将同样的细节与自身的注意力融入到了之后的音乐创作中。无论拉威尔本身是否承认这一点,但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服役经历,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难以置信的影响。拉威尔的父母从小就培养并支持他的音乐抱负,在他的内心深处,注入了对艺术、文学、文化与社会的热爱。

(三)创作水平的发展

无论是莫里斯·拉威尔的任何一段人生经历,要是略过不表,那对这个复杂而又富有思想的人都是一种失当的行为。在他的人生中,正是思想、交际与信仰之间的强烈对立,造就了他之后别具一格、完全原创的音乐力量。母性与父系、简朴与复杂、老旧与新生、纯洁与粗野、社会与孤立,这些方面的对立也显示出了拉威尔音乐观之多元。拉威尔那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广泛的兴趣爱好,让他的音乐作品也显得独特而诱人。拉威尔把许多影响到他的音乐元素都引入到了自己的创作之中,他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伟大的模仿者。但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明显的模仿行为,一些批评家与音乐家们常常都抵触他的新创作,都声称他的作品是非原创的。

人们都认为拉威尔的音乐在演奏时简单容易,由此就误解了其中的复杂性。尽管总是备受苛刻的批评,拉威尔对自己的音乐一直都充满信心。他很清楚自己,也很清楚自己的音乐就是为了交流而创作。

二、对第二乐章的分析

(一)慢板运用

第二乐章的美妙之处,在于其中的简洁编排与优美旋律。在简单的三段体形式下,乐章传达出了一种沉静而又轻快的情绪。主旋律由木管乐器进行演绎,节奏时起时落,时而紧张急促,时而舒缓放松。罗曼-曼努埃尔以作为拉威尔的学生而为人所知,他也是拉威尔本人鲜有的挚友之一。他对第二乐章的主旋律做出了如下分析:

这部作品中的慢板乐章,同样也能在莫扎特的单簧管五重奏中找到非常相似的例子,慢板其实是法国艺术歌曲的一大元素,其往往能传达出一种沉静的感觉,让这部作品十分接近于福莱的《冥想曲》。作曲家承认,当(玛格丽特·隆)在称赞作品旋律的自由悠扬之处时,曾经就声称作品中每个乐句其中的内容很多都能够在莫扎特的单簧管五重奏中找到源头。

拉威尔的音乐另一大重要方面就是作品旋律。下文将再举一例,可以说明在缜密作曲结构之下,旋律依然能够自然地展现出作品中的美妙与华丽。

在第二乐章中,钢琴在演奏主旋律的时候,伴奏都需要靠左手来进行,让右手完全负责演绎旋律,能够创造出一种专注而又纯净的乐音。乐章总体在3/4拍,显得优雅而庄重,而左手的伴奏节奏在6/8拍上下浮动。主旋律类似于华尔兹,在摇摆的伴奏之下,能够对听者产生感染。这一点就是所谓的“古典抒情”,在萨蒂的《裸体舞曲》也有所体现,不过在拉威尔自己的《古典小步舞曲》、《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还有《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的乐章中,也都能够找到相似之处。虽然他对潘神与神话故事中的野性精神所向往,但他也同样尊重希腊文化中的美丽与隽永之处。在第二乐章空灵而又开阔的乐音之下,这种文化的时代性与广阔性也得以表现了出来。

不过,这种慢板的板式节奏,不应该刻意强加给演奏者,这一点是应该避免的。虽然对于这样流畅的旋律来说,四分音符可能显得过慢了,但如果演奏者能够保持左手的动作跟得上右手的和弦,旋律就能够活跃起来,在特定的标记处产生一定效果。在第二乐章中,五度音程的作用非常重要,这一点我们将在下文继续详述。虽然中音与半音的关系协调是第二乐章的重点,但五度音程能够为乐章中段赋予一种开阔而古典的效果。

(二)音乐分析(例析)

在管弦乐开始演奏之前,乐章的主旋律会通过钢琴独奏而演绎出来,为整个乐章奠定情感基调。在右手进行演奏之前,钢琴演奏者的左手先按照6/8拍的节奏进行伴奏,旋律部分首先是四分音符#G,以及二分音符A,伴奏为E大调。A音符的时值较长,处于十一和弦之内,说明拉威尔在创作过程中,故意在一些强节奏下安排了不协和的第七和弦和第九和弦(见例1)。

萨蒂和德彪西在自己的作品中也曾安排过这种不协和和弦,但拉威尔作品乐章中的织体比较简单,这是他与前两者的不同之处。旋律也是富有调性的,虽然其作用有别于传统,但听者可以简单地就能分辨出调性的关系。此外,由于伴奏本身的线性结构与旋律要素,伴奏也能够推进旋律的展开。6/8拍的伴奏可以划分为强拍低音,与弱拍和弦两部分。低音在不断地进行着旋律暗示,伴奏之下的旋律会按照不同部分来发展(见例2)。

例1:第二乐章第2小节以及第7-10小节:拉威尔在开场钢琴独奏中,将延长的三度叠置和弦安排在了强节拍上,创造出了一种纯粹而又开放的乐音。

例1:

例2:

例2:第二乐章第12-17小节:在独奏过程中,分层伴奏贯穿始终,每个声部都有不同的旋律暗示。

在钢琴独奏环节的大部分时间内,会有四种声部得到演绎,可以说这就是拉威尔对巴赫《众赞歌》的解构。每一声部都可以独立出来,表现自己的旋律。通过运用延留音、先现音以及现代的和声等技法,拉威尔对经典不朽的巴赫合唱音乐作品进行了模仿,并发展出了一种风格。

调式运用方面包含了多个#G小调和弦的#C小调,拉威尔提前为听者们进行了之后的编排。在旋律进入高潮之后,A大调开始急促起来。钢琴开始演奏出#F的颤音,长笛随后加入。之后单簧管与双簧管也开始随着木管乐器,开始互相演奏起来。此时钢琴依然只进行6/8拍伴奏,弦乐器负责和声。最后,以#D大调的和声进入过渡段。拉威尔在第二乐章中并没有探索主音的问题,主要突出的是和弦。

随后,钢琴开始演奏新的主旋律,此时英国管、单簧管和巴松管也跟随钢琴演奏。在这一部分,外声部中的B与#B表现出了不协和,此时节奏首次步入强拍。与第一乐章中的#D大调一样,第二乐章中段此部分的双调性也是如此。在传统的法式与印象派的开场结构之后,开始引入弗里几亚调式,并以此作为基础旋律。其始于#G弗里几亚音阶,伴有#C小调的伴奏(见例3)。应该指出,这两种不协和的调式之间为纯五度,与本乐章的音程广度是对应的。之后两个声部会发生转变,对主旋律再度进行演绎。弗里几亚音阶会转变为#F,伴奏为b小调。第三乐章中也会使用以#D大调和弦为开头的和声进行。进行为II-V6/5-i,从#C小调开始。到此进行的结尾时,下一进行开始,小节编排依然为II-V6/5-i,此时为b小调。这种双调性的不协和运用是对传统和声作品的现代化模仿。

在过渡段中,奇妙而神秘的乐音再度回归,此部分也更多地使用了第一乐章的特征。D调的响度逐渐减小,钢琴演奏了bB弗里几亚音阶的六连音。木管乐器负责演奏三和弦,使用F多里亚音阶,弦乐器的响度也相应减弱,跟随钢琴进行D大调的和声演奏,然后钢琴和弦乐器转为bb小调,伴奏为be小调。之后,弦乐器和钢琴的左手伴奏再次运用异名同音,其#D和声响度降低。钢琴右手演奏B弗里几亚音阶,木管乐器同步演奏#F多利安音阶。在此之后,所有乐器的伴奏都转为e小调。

例3:第二乐章第45-49小节:#G弗里几亚音阶与#C小调伴奏之间产生了明显的不协和。第48小节运用了#C小调九和弦,将两个主音结合到了一起,形成了第49小节的律动。(见例3)

随着钢琴演奏六连音,通过脚踏键来演奏G,弦乐器同步演奏。随着钢琴与弦乐器的音调升高,响度也开始加强。在e小调下,钢琴和弦乐器达到统一,此时脚踏键一直演奏G。当响度渐强达到高潮时,木管乐器加入,所有乐器立刻转为#g小调。之后木管乐器停止演奏,弦乐器随着钢琴一起渐弱。脚踏键从G降到F,调式回到E大调。通过中音的运用,#g小调转为了E大调。很明显,拉威尔通过G的延音演奏,最后运用了弗里几亚调式成功地回归到了原始的主音上。

例4:第二乐章第74-77小节:英国管随着钢琴左手开始重新演奏开场钢琴独奏的旋律,钢琴右手弹奏自由对位音阶来演奏和声。

随着英国管重新对开场旋律进行演奏,钢琴与弦乐器也随之伴奏(见例4)。英国管演奏了旋律的前17个小节,跳过了中间的10个小节,之后接着演奏了最后6个小节。此时钢琴的左手伴奏重新完全采用先前的6/8拍,与英国管在不同小节的演奏进行对应。钢琴演奏的右手以自由对位的形式沿着特定的音阶弹奏32个音符,勾勒出和声。在相关的音阶中,最常用的就是五声音阶(见例5)。这不仅重新回到了第一乐章的第二个主旋律中,而且其中所具有的开放性和超脱性,都完美地进一步烘托了此部分的情感基调。可以说,这一部分的乐曲,就可以看做是潘神与仙女们之间天籁般的二重唱演奏。

例3:

例4:

例5:第二乐章第88小节与第93小节:在自由对位中,拉威尔把五声音阶安排在了几个小节之中,增强了这一乐段的空灵之感。

在英国管的一阵颤音演奏之后,我们便能够听到#C大调上的极佳和声效果。第二乐章的前几段一直在运用#C小调,因此#C大调的和声效果听起来就会让人感到震撼与兴奋,此时木管乐器再次加入演奏。首先,长笛演奏出了一个#C大调和弦,之后随着音阶降低,双簧管和英国管开始继续重复演奏。英国管的最后3个音符是E大调的“sol-la-do”,其取自第一乐章中第一个旋律片段,巴松管在两小节后开始对此进行回应。钢琴在弹奏B时,演奏出长时间的颤音,然后弦乐器的响度开始渐弱。在最后一小节,弦乐器进行E大调和弦,钢琴演奏纯五度音程,再次强调了五度音程在第二乐章中的重要性。第二乐章结尾处开始归于沉静,使得听者对第三乐章的开场再次感到震撼。

三、影响与评价

莫里斯·拉威尔的这部《G大调钢琴协奏曲》,体现了拉威尔在作曲生涯中所接收到的不同影响。这部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让他赢得了同时期音乐界的尊重与认可。拉威尔一直致力于让自己的音乐作品更能取悦听者,让听者更加青睐,所以有些批评家会批判他作品中有陈腐的感觉。不过,拉威尔音乐作品中的深度、原创性以及魅力都是在不断演变的,他创造出了一种让人们能够渐渐钟爱的音乐。

拉威尔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创作着完美的音乐作品。他不断地挖掘自己已有的作品,从来没有满足,力求最终作品能够完美无缺。拉威尔在作曲生涯中对完美的追求,哪怕在开始创作之前,他都要在脑海中把作品构思重复无数遍。拉威尔的父亲是一名工程师,就像在工程中也需要讲求严谨精确一样,拉威尔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中也秉承着同样认真细致的态度。

对于所有类型的音乐,包括拉威尔自己的音乐,拉威尔都有强烈的见解。在他的作品中,《G大调钢琴协奏曲》是拉威尔本人最青睐,也最满意的。拉威尔有目的地在这部作品中引入了许多对他产生过影响的其他作品元素。作品中有极多的致敬之处,无论音乐元素是巴斯克式还是法国式、编排简单或复杂、是古老还是新颖、单调还是双调、熟悉还是特别,都能够和谐统一地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拉威尔式风格。其中也可以感受到巴赫的纯粹、莫扎特的抒情、李斯特的绚烂、里姆斯基-科萨柯夫的活力。简单来说,这部作品就是表达了他对过去的迷恋,能够让本国听众感受到音乐的独特与精致美妙。虽然拉威尔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影响,但最能让他感到亲切的,还是萨特、德彪西,以及同样从音乐学院里走出来的音乐家们。

例5:

直到现在,《G大调钢琴协奏曲》依然能够给今天的听众带来震撼之感。其中的第一乐章结合了巴斯克音乐、第二乐章结合了印象派风格、第三乐章结合了爵士乐,由此最终打造出了一部振奋人心的音乐作品,它也代表了拉威尔的作曲风格。在整个作品中,我们都能够发现拉威尔对各种音乐风格与想法的模仿,能够感受到他生动的想象力、成熟的音乐风格,以及各种对他具有影响的作品元素,如此使他的作曲意图都是清楚明了的。他的艺术风格能够牢固地建立在经典作品的基础之上,却又能始终地展望未来。无论是拉威尔的个人经历,还是最新的音乐理论,都能够在这部作品中找到。虽然这部作品是拉威尔的最后一部钢琴曲目作品,但其对现在音乐所产生的影响依然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G大调钢琴协奏曲》,就是这位法国最伟大作曲家之一的人生写照。

四、结语

虽然拉威尔在音乐创作中受到很多争议、不理解,但仍然不可否定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作曲家、音乐家之一。拉威尔早起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印象主义风格,他被后人称为印象派音乐的代表。随着其丰富的阅历,多元化知识的汲取,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音乐风格。一生创作大量音乐作品,类型丰富,风格多元,且标新立异,极具自身特点,不但经典,也是名多产的作曲家。

晚期的代表作品《G大调钢琴协奏曲》是一首经典之作,在当时乃至后世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该作品风格多变,既有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又具有现代的音乐特点;既具有欧洲音乐的本土性,又兼具异国情调的音乐色彩。在当时的法国音乐史上,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稀世作品。

本文为《G大调钢琴协奏曲》的诞生提供了较详尽的依据,并从多个方面对《G大调钢琴协奏曲》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慢拍的运用、旋律的演绎,不但勾勒出了这部作品的整体框架,更将其内在血肉细致剖析,让人能清晰地感受其演奏技巧及情感表达。结合众多伟大作曲家、音乐家的倾心仰慕,发自灵魂的至高评价,奠定了它在法国音乐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越来越多的后世知道,《G大调钢琴协奏曲》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猜你喜欢

拉威尔音阶大调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大小调五声音阶,来了解一下
对称音阶(Symmetrical Scale)解析
形象表现主义画家——大卫·拉威尔作品欣赏
G大调随想曲
寂静中的斑斓——拉威尔《鹅妈妈组曲》之《睡美人的帕凡舞曲》配器分析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
编钟、音阶、和声与数学之美
翻译的书与翻开的局——纪念《论各民族的音阶》翻译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