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助力“双一流”的实效与优化
——以东北大学2012-2017年国拨专项资金使用为例
2018-12-07牟宏,江潇
牟 宏,江 潇
(东北大学,辽宁 沈阳 110819)
为建设教育强国,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自2006年起,国家财政部、教育部联合设立了“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国拨专项资金”),持续支持部属高校在房屋修缮、设备购置、基础设施维修改造等方面资金需求。国拨专项资金投入12年来,从根本上改善了高校的办学条件,极大地提升了高校后勤的保障能力。国拨专项资金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来,更是对新时代高校办学条件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东北大学2012-2017年国拨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为例,通过资金使用的实效分析,为进一步优化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供有效路径。
一、国拨专项资金简介
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中央高校及附属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仪器设备购置、基础设施改造、基本建设项目的辅助设施和配套工程等四大类项目。国拨专项资金有限,重点支持与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性、保障性项目。
国拨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房屋修缮的范围包括:为开展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工作所需房屋建筑物的必要维修、加固和改造。房屋修缮对象包括存在安全隐患的教室、学生宿舍、图书馆、食堂、体育馆、礼堂、学生艺术场馆等连续使用年限在15年以上的房屋,以及标志性建筑、文物保护建筑、古旧建筑;以及房屋修建时间短但已存在安全隐患的,或是确有必要改变和完善房屋使用功能的建筑。房屋修缮的具体内容包括:屋面修缮、室内外装修、节能改造、电气设施修缮、给排水修缮、暖通修缮,以及旧电梯更新、旧建筑物加外挂电梯等。
国拨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基础设施改造的范围包括:师生正常学习、工作、生活、人身安全等所需的水电气暖、道路、网络、照明、节能、绿化、消防、安防等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对象主要是学校老校区水、暖、电、气等各类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和新校区基础设施配套。基础设施维修改造的内容包括供电、供水、供热、排污、道路、绿化安防、消防以及食堂(设施方面)、体育场馆(设施方面)改造等方面。
二、2012-2017年国拨专项资金在修缮工程上的经费使用情况
东北大学从2012年开始利用国拨专项资金对学校主校区的教学场馆、学生宿舍、供电供暖设施等进行全面改造,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后勤保障能力,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本文将对国拨专项资金在东北大学修缮工程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图1中矩形虚线区域内所示的内容为本文经费使用情况分析的范围。
图1 东北大学国拨专项资金使用范围
东北大学修缮工程是指对校园内已经竣工交付使用的公共建筑、公共设施的维修、更换、装饰装修、改造、加固等施工作业,以恢复、改善其使用功能,延长其使用年限的工程。学校修缮工程根据经费来源分为国拨专项工程(经费来源于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和校拨自筹工程(经费来源于学校自筹资金)两类。国拨专项资金在东北大学修缮工程中的投入主要用于房屋修缮及基础设施改造两类项目。
(一)资金年度批复情况
2012-2017年东北大学修缮工程获得国拨专项资金支持项目31项,累计获得资金2.58亿元,年均投入国拨专项资金4305万元。各年度国拨专项资金批复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2012-2017年国拨专项资金批复情况 单位:万元
其中,2013年获得批复资金最多为7301万元,主要原因是该年度学校额外获得长效机制补助专项资金2800万元,而其余各年度国拨专项资金来源均为单一的修购专项资金。从2016、2017两个年度的国拨专项资金批复额可以看到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国拨专项资金的投入,加强了对修缮工程的支持,2017年批复资金较批复最少的2015年增长了将近2倍。
(二)执行项目规模分布
2012-2017年东北大学超过7成的国拨专项资金修缮项目规模小于1000万元,其中分布在500万元-1000万元投资额区间的项目占42%,小于500万元投资额的修缮项目占32%;投资额大于等于2500万元的项目仅有1项,占比仅为3%,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2012-2017年国拨专项工程规模分布 单位:万元
2012-2017年东北大学国拨专项资金分配的项目类别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
图4 2012-2017年国拨专项资金投入的类别 单位:万元
(三)不同项目类型累计批复比例
基础设施维修改造类项目6年累计得到了国拨专项资金更多的支持,约为房屋修缮项目的1.5倍。其中以供暖管网及锅炉改造类项目累计投入最多,且单个项目投资规模最大,有2个项目投资额超过2400万元。房屋修缮类项目中以维修工程最多。获得批复资金金额排名前四位的分别为供暖管网及锅炉改造工程、房屋维修工程、房屋功能改造工程和供电改造工程,占总批复资金的78%。
(四)各年度内不同类型项目批复比例
2012-2016前5年基础设施维修改造项目资金投入比例均大于房屋修缮项目,只有2017年房屋修缮项目投入比例超过基础设施维修改造项目,主要原因是学校在2017年加大对公房资源调整分配力度,对很多房屋的功能进行改造。2012-2017年各年年度内国拨专项资金经费分配比例如图5所示。
图5 2012-2017年不同类型项目批复比例
三、国拨专项资金对学校发展的促进实效
(一)全面促进办学条件升级改善
在国拨专项资金的支持下,综合维修了信息学馆(15000㎡)、冶金学馆(20000㎡)等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教学楼5座,综合改造图书馆1座,综合维修稀冶实验楼1座,将管理教学用房改造成化学实验室楼,将办公用楼改造成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加固改造乒乓球馆1座,改造篮球场1个,对2个学生宿舍区进行建筑外墙及防水改造,改造学生食堂2座,改造学生浴池1座。此外,学校结合自筹资金,对全校建筑供暖内网进行改造,将原有铸铁管道改造成PPR管路,提高供暖条件。通过对教学楼、宿舍、科研及办公场所的改造,能够为教学科研提供良好的硬件保障条件,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条件。
(二)有效促进科学研究生产力的提升
通过对科研实验场所的改造,增加了科研用房的面积;通过电力增容改造,学校南湖主校区的供电容量从6000KVA增长到11600KVA,为更多、更大用电负荷的科研设备提供了安装条件,激发了师生的创新创造活力。学校近年来获得的重大攻关项目和高水平论文的发表大幅提升,有效提升了科学研究生产力。
图6 2012-2017年科研经费增长情况
图7 2011-2016年SCI发表情况
(三)进一步凸显校园文化环境育人功能
近年来,在国拨专项资金的支持下,东北大学校园环境不断提升,通过对校园建筑、运动场所、道路、人文景观、标识的改造,使学校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力求在校园环境中体现办学特色和育人思想。校园的一草一物都沉淀了东北大学悠久的历史,并被赋予新时代鲜活的思想,使置身其中的求学者能够进行心灵对话,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
(四)充分彰显以绿色校园建设引领教育新风尚
在对校园维修改造的过程中,东北大学十分注重节能环保,通过对节能灯具的利用,建筑外窗、外墙的节能改造,供暖锅炉的除尘改造,新型能源的利用,逐步将绿色校园、绿色建筑理念在实践中加以贯彻落实。其中改造建筑外窗12455平方米,由20世纪90年代的铝合金外窗改造成断桥铝外窗,增强了建筑室内的气密性;改造建筑外墙91760平方米,提高了建筑室内的保温性能;2012年学生浴池改造中,将原有洗浴用水电锅炉供热改造为太阳能供热,建成的新能源浴池是当时沈阳规模最大的太阳能工程。学生浴池新能源的改造及锅炉除尘改造也响应了沈阳蓝天工程的号召,被评为节能示范工程。建设完成教育部和国管局验收通过的数字化节能监管平台,通过对全校水、电能源使用情况的管理,进一步增强规范了使用者行为的管理约束,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五)有效增强平安校园建设的保障能力
在房屋维修及改造项目中,学校注重对危险源的排查与处理,促进了平安校园的建设。例如,对房屋安全性能进行鉴定,对危房及时进行结构加固,保留了校园老建筑的历史风貌,传承了校园的历史文化。随着我国消防规范的不断完善,许多校园老建筑已不能满足现行消防规范的要求,在改造中学校把消防设施的改造视为重中之重,通过重新规划防火分区、增设机械排烟、建造高位水箱、增加消防栓等方式对消防设施进行改造,最大程度地提高消防标准。
(六)不断提升师生获得感
几年来利用国拨专项资金完成了一系列民生工程,为教职员工办事实,推动了学校改革发展。例如,完成教学区及家属区地下供暖管网全面更新改造及一次管网与二次管网的对接工作,顺利完成学校供暖社会化工作,推动了学校的社会化改革。此外,引进人才公寓、青年教职工公寓的装修改造,为许多教职工提供了更好的居住条件,使其可以投入更多精力到教学科研之中。
四、优化资金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国拨专项”设置十多年来,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专项流程,对于改善高校的基本办学条件,提升高校基础设施水平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如项目周期短、专业管理人才缺失、专项资金项目工程的资源化信息化滞后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的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资金管理使用保障条件等。
(一)优化资金配置,实现工程项目各阶段统筹协同
国拨专项工程的项目周期较短,一般在每年五六月份进行项目申请,当年年底前完成项目立项审批工作,第二年三四月份下拨审批的资金。大多数项目需要在资金下拨年度年底前执行完毕,个别未执行完毕的项目资金可结转第三年,已执行完毕的但仍有资金剩余的国家需要收回。修缮项目虽然规模不及大型新建项目,但项目实施从立项、设计、采购、施工到审计、结算等涉及到建设工程的所有阶段,而且每年基本多个项目并行开展。如果从项目资金下拨后才执行项目,项目的执行期就只剩短短七八个月,无论从工作量还是执行期限上讲,基本上都是难以完成的。对于这种情况,东北大学通常的做法是把项目的设计阶段提前到项目立项期。这样做有两点好处:第一,可以使项目执行期加长到一年半左右;第二,提前设计阶段,完成施工图设计,可以使项目预算编制更准确,对项目资金申请和后期执行都有很大帮助。修缮项目有许多拆除工作,因此存在很多隐蔽工程及不确定性。特别是历史修缮资料不充足的情况下,尤其要在清单编制过程中加强对项目特征描述的完善。如大白、旧瓷砖地面、旧防水保温等铲除要注明处理到结构层,以免有夹层等不确定因素,这样不仅可以确保工程质量,而且也能够规避潜在风险。
(二)加强修缮工程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修缮工程的复杂性、时效性、不确定性及多专业综合性决定了修缮工作的专业性很强,只有具备专业技术背景的管理人员才能实现高效的管理,但校园修缮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往往被忽视,人员数量和专业性上很难满足国拨工程专业性的需求。因此,加强修缮工程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应引起重视,专业化的管理才能使国拨专项资金使用更有效。
(三)构建个性化与标准化兼顾的科学设计体系
校园修缮工程的改造设计需求一般由具体房间的使用者提出,因此出现了非常多的个性化需求,给设计和施工均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如东北大学化学实验楼的改造,设计需求由四十多个使用者分别提出,老师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的使用需求,设计和施工阶段都要反反复复和使用者核对设计需求,特别是施工过程中使用者需求的不断变更常常难以控制,造成预算和工期都超出计划。如果能够建立一套可以适应多种功能需求的标准化的设计需求,让使用者来适应房间设施条件而非设施适应使用者,即可以使改造环节更加顺畅,又可以使房屋适应性、可持续性增强。
(四)开发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建筑管理信息化应用系统
高校后勤修缮工程信息化应用发展的年限较短,现阶段主流的应用程序主要以哪坏修哪、金额较小的维修为主,维修工作的发起以“报修”为手段,管理阶段较为滞后,开发的深度不足,还很难达到建筑周期性的维护管理,建筑综合改造的项目管理信息化几乎是空白的领域,因此修缮管理信息化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的开发建议是以单体建筑为单位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框架,以周期性维护为目标;对于国拨专项工程类的综合性修缮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议将项目可研、申报、设计、招标、施工、审计、结算等环节均纳入信息化研发范围,实现信息共享,使项目执行更规范、更高效,以利于项目资金的有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