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对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
2018-12-07苑汝佳苑汝超辽宁大学新华国际商学院
文/苑汝佳 苑汝超,辽宁大学新华国际商学院
1 教育的现状
在绝大多数国家,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往往影响了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的收入高低,文化水平较高的人往往收入较高,文化水平较低的人收入较低。
1.1 我国的现状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政府更是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教育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各种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发现中国教育资源存在区域不平衡和城乡不平衡等问题,它加剧了区域收入差异、城乡收入差异和群体收入差异扩大的趋势。
1.2 外国的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 重视教育,努力创造“机会公平”的社会氛围。瑞典、德国等均注重教育投入。德国教育发达,实行12年制的义务教育,公立学校学费全免。巴西政府近年来投资7亿美元成立东北部教育基金,帮助落后地区培养教师,免费发放教科书,并从2003年起实行名为“面向人人的大学”的改革计划。
2 教育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特点
目前,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手段主要集中在增强税收调节功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消除行业垄断和惩治腐败等方面,这些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与这些手段相比,教育调节居民收入差距有其独特之处,并具有积极意义。
2.1 教育在调节居民收入差距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居民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其他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是居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形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教育差距过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属于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知识、技能以及劳动生产率,从而能够使之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更高的收入。教育差距必然会引起收入能力差距,收入能力差距必然导致收入差距。与教育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基础性作用相比,非教育手段在本质上属于二次分配层面上的一种事后调节,只能减缓收入差距的扩大,不能从根本上彻底消除第一次分配中产生的较大差距。
2.2 用教育手段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具有长期稳定性
教育的每次投入都具有累积效应,居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就业的稳定性,进而影响着收入的稳定性。通过教育的作用来提高低收入阶层及其子女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能够持久地发挥调节收入的作用,等于增强了“造血”功能,因此,用教育手段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具有长期稳定性。
2.3 教育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具有间接性
国家对居民收入的调节手段如财政、税收、社会保障等都是直接的,调节数量、调节对象、实施力度多少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与此相比,教育则要通过提升劳动者获取收入能力、提高劳动技能这个中间环节来提高收入,具有间接性,收益期实现较长。
3 教育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应具备的条件
3.1 树立用教育手段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意识
在解决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上,一直以来人们只关注收入分配制度、财税制度,并没有系统性地考虑教育调节作用。这说明,我们还没有树立用教育手段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观念。只有牢固树立用教育手段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观念,才能积极发挥教育调节的正效应作用,防止负效应的产生,有利于从源头上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3.2 建立健全教育公平制度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著作中讲到:“在走向平等的道路上,没有比免费提供公共教育更为伟大的步骤了。”只有建立在一个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教育才能发挥出积极地调节作用,对收入的调节产生正效应。但受历史因素、社会体制因素及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影响,我国教育资源存在区域不平衡和城乡不平衡等问题,它加剧了区域收入差异、城乡收入差异和群体收入差异扩大的趋势。
4 总结
中国政府正在努力解决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以期促进对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统筹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一些政策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如义务教育免费,但是,要完全解决这一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1 进一步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在提高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中的作用。在现代社会,教育水平的高低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实现了教育的公平,教育就会充分发挥出调节收入水平、促进社会流动的积极作用。因此,政府及广大人民应加强认识,给广大人民提供平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以期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有效地发展。
4.2 进一步完善制度,要继续建立健全在解决教育不均衡方面的法律或相关制度。中央政府要继续不断提高财政支付力度,加大对教育投入;要完善相关的制度;通过各种资助制度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对违反教育公平的做法要有惩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