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部知二《大河》《绿衣》中的中国人原型考
2018-12-07邵迎建
邵迎建
缘起
抗战时期,许多日本文人到过沦陷区上海。战后,他们以小说的形式记录了当时的人和事,如阿部知二、武田泰淳①武田泰淳(1912-1976),小说家。、石上玄一郎②石上玄一郎(1910-2009),小说家。等。近几年,在审视、反省战争期文化的风潮中,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者注意到以上作家的上海文本,出现了数个科研课题小组,“上海学”应运而生。
阿部知二(1903-1973)为小说家、英文学者、翻译家,就读东京帝国大学期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1930年发表《主知的文学论》,1935年到北京及东北 (当时的满洲)旅行,1936年发表代表作《冬之宿》,1938年发表《北京》。二战期间两次滞留中国,第一次由日本文学报国会派遣,在上海、南京多次讲演、参加座谈会,随日军进攻湖南,同时在报刊上进行报道;第二次在上海圣约翰大学任教,参加了第三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日本战败后,发表了以战时中国为背景的系列小说。③有评论家认为,战前到战后的一段时期,贯穿阿部知二文本的主题为“负疚”。参见[日]小岛信夫:《悔恨的爪》(無念の爪),《阿部知二集》补卷9,东京:筑摩书房,1975年版。《大河》《绿衣》为其代表作。
笔者多年研究沦陷区的上海文化,近年来,阅读了一些日本文人撰写的关于战时上海的小说,与日本近代文学研究者有了连接点,与他们的交流颇似打开了另一扇窗户,别样的风景扑面而来。
本文为回答阿部知二的研究专家竹松良明教授的疑问而作,重点放在考察落实阿部文本中涉及到中国方面的人与事,从另一角度为研究沦陷区上海提供素材。
一、《大河》与《绿衣》
(一)《大河》《绿衣》概述
下面就两篇小说的内容作一简单介绍。
1945年9月23日,阿部以《新浪人传》为题,开始在《周刊朝日》连载小说,翌年2月24日载完。1947年,新潮社将此小说更名《大河》,《新浪人传》用作副标题,与其他两篇作品汇集出版。作者开宗明义,声言仿照《阿Q正传》的笔法,首先解释“新浪人”之意。他先举出宫崎滔天的名字,接下来说:
凡多少知道一点中国革命的历史或认真思考过两民族宿命的因缘的人便会知道,他们属于那类人:既不受命于谁,亦没有被谁请求,不求名不求利,仅凭一腔义气,自觉自愿地投入到邻邦民众的苦难之中。
故事从上海12月的一天开始,叙事者“我”遇到年近70的半野万诚先生。那天是半野女儿的忌日,他手捧鲜花向墓地走去。叙事者介绍,半野毕业于东北或北海道的农校,三十年前来到大陆,曾在北京、天津的大学执教,因不擅交际,在北方没有扎下根。他的理想是“将科学的农业教育带到中国,希望给这土地疲敝的国土注入生气”。他曾想在山东办学,未果。现为上海某日语学校的名誉讲师,受西郊某大学之聘,常去讲学。单身一人,夫人葬在北京。叙事者推测:“先生一定期待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在献出毕生情感的支那①原文,当时对中国的称呼,无贬义。的土地长眠。”半野住在中国友人无偿提供的公寓,过着贫寒的日子。他对日本的侵华政策持批判态度,为中日友善身体力行、四处奔走,并告诫他周围的日本人:“在中国的每一个日本人都必须以诚为武器。”
文本的另一主角鸟巢仁一,是半野朋友之子,视半野为父亲、恩师。 鸟巢多年在蒙疆等中国西北漂泊,操一口与当地人同样的语言。故事中,鸟巢受半野之托,到南京去慰问革命家范士杰的家属,继而到汉口与范取得联系,并参加范组织的活动。接着又受范委托,冒着危险去寻找赴重庆路上失踪的范的侄子。最后,找到了奉日军之命去洞庭湖、中途失踪的桧原遵二郎的遗物,又回到半野身边。范士杰可称为“中国浪人”,无组织无所属,身边聚集了不少文化人及话剧人,李嵋便是其中之一。他们反日,但与国民党的重庆、共产党的延安都保持着心理上的距离。
《绿衣》初刊于《新潮》1946年1月号。登场人物仍然有半野、鸟巢、范士杰、李嵋,但文本中增添了分量最重的医学博士桧原遵二郎,而在《大河》中,桧原从未出场,仅名字被提及。《绿衣》的叙事方法模仿了 《狂人日记》,采用双重叙事框架,“我”讲述桧原遵二郎的故事,桧原的手记则记述了自己与中国姑娘沈明华认识、交往的经过及情感纠葛。
桧原遵二郎供职于上海的日本自然科学研究所,“爱好广泛,喜运动、美术、戏剧与音乐”。沈明华出身富家,聪明漂亮,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曾留学日本,是桧原的学生。卢沟桥事变后,沈毅然回国,在广东海关工作一段时间后来到上海,与桧原重逢。沈出入于上海的社交界,与朋友组织业余剧团,后来蜕变为话剧明星,更名李嵋。桧原被李嵋吸引,却发现她爱着已有家室的范士杰。1944年底,洞庭湖周边②日本军与国民党军队的交战处。流行疟疾,桧原去现场调查,之后去向不明。
(二)专家的解读
竹松良明教授在其专著《阿部知二论——〈主知〉的光芒》③[日]竹松良明:《〈大河〉——其创作背景及缘由》(《大河》——その成立要因をめぐって),《阿部知二论——〈主知〉的光芒》,东京:双文社,2006年版。中写道:
《大河》与《绿衣》有着相同的出场人物与类似的故事主干。可谓姊妹篇。无可置疑,《绿衣》是《大河》的发展版。
在另一篇文章中,他作了进一步分析:
从大局来看,《大河》的主要人物是半野万诚先生、鸟巢仁一、范士杰、李嵋四人,《绿衣》为桧原遵二郎、李嵋、半野万诚、鸟巢仁一、范士杰五人。《绿衣》中的“我”作为桧原与李嵋的见证人,仅仅提供了一个视点。更宏观地看,(两文本)可以简约为:《大河》写了两个大陆浪人——半野万诚与鸟巢仁一的故事,《绿衣》则描写了桧原与李嵋之间复杂的交感。两个作品最根本的主题均出于同一困难的问题意识——作为侵略者的日本人应该如何表现对中国的挚爱?竹松认为,阿部写《绿衣》是因为:
伴随着描写半野与鸟巢的行动型小说的进行,作者一定感到了某种匮乏,因此重新潜入桧原的内面深处,一气呵成。④[日]竹松良明:《阿部知二的湖南作战从军:〈大河〉〈绿衣〉的周边》(阿部知二の湖南作戦従軍 《大河》《緑衣》の周辺),《阿部知二研究》第20号,姬路:阿部知二研究会,2013年版。
(三)专家的质疑
竹松论文对《大河》中的日本浪人的原型作了辨析后,质疑道:
范(士杰)的履历如下:“与香港、马来、南洋等方面的报社有关”,“临事变前是政府官员”,“之后在上海开旧书店”,“为了中国的复兴统一发言并赋予行动。不屈服于任何权威,因此四面受敌,甚至被关进监狱”,不知现实中这样的原型是否真的存在?
《绿衣》对范士杰履历中的关键——“被关进监狱”的原因及其出狱之后的行动作了补充:
他因触犯了南京政府的忌讳而被关进监狱,还可能被处死,……后来被日本志士救出。他认为且不说南京,即便重庆、延安,如不改组重建,中国是不会有真正的和平与统一的。据说近期他将离开南京去汉口……“将在汉口办报发起运动”,“创建新党”。上述文字让笔者联想起一个人:胡兰成。
二、胡兰成
(一)小传① 胡兰成:《今生今世》,东京:专刊(ジャーナル)社,1958年版。下文均引自此书。
胡兰成(1906―1981),乳名胡蕊生,生于浙江省嵊县下北乡胡村,排行第六。胡家境贫寒,每逢夏秋,父亲收购农家新茶,然后转卖给批发商,维持一家生活;母亲在操持家务之余养蚕,贴补家用。12岁时,胡被送到20公里外俞傅村富裕的俞家作养子,之后,往返于胡俞两家。这段经历至关重要,是胡兰成人格形成的基础——终其一生,他从未忠于任何一个信仰或政党。
靠俞家的财力,胡13岁入绍兴的小学高年级,15岁进了杭州的蕙兰中学。蕙兰中学属基督教会,每天必做礼拝,胡总是“可躲就躲,因为不喜欢基督教的无故郑重其事”。毕业那年,胡任校刊的英文总编,因刊载了与顾问——教务主任意见相左的文章被开除,返回胡村任小学教员。后到邮局任职,工资涨了6倍。当时邮局由外国人管理,遵照西方规矩,公然歧视中国人。3个月后,胡因职员歧视国人向局长发难被解雇。1927年,胡到北京游学,为燕京大学副校长誊写公文,一面旁听。其间认识了几个学生领袖,接触了各种理论,加入了国民党。一年后返乡。蒋介石成立新政府后,胡立即赴南京谋职,未果。旋即寄住杭州同学家,放浪一段时间后,经亲戚介绍得到教职。
1932年秋,胡到南宁广西省一中,继而去五中,1935年到柳州第四中学教书。1936年,“两广军兴,兵谏中央抗日”。应军人邀请,参加编辑《柳州日报》,“鼓吹对日抗战,必须与民间起兵开创新朝的气运结合,不可被利用为地方军人对中央相争相妥协的手段”。军变失败,胡被关进第四集团军总司令部,后给白崇禧写信,获准释放。返回胡村的路上,途经上海,拜访了在《中华日报》任职的过去同事古泳今,古向他约稿。胡回乡后撰文 《论中国手工业,又一篇分析该年的关税数字》,文章刊出后,日本报纸②《今生今世》中误记为《大陆新报》,而该报的创刊日期为1939年元旦。及经济专业杂志作了转载。
1937年4月,胡接受《中华日报》招聘,赴上海任主笔。3个月后,卢沟桥事变爆发,胡与上海市民一起,度过了极其贫困的日子。1938年初,胡调至香港《南华日报》任总主笔,用笔名“流沙”撰写社论,同时在国民政府研究战时国际形势的蔚蓝书店兼职,每月提交一份报告。
1938年12月,汪精卫发表“艳电”,胡立即表态参加了“和平运动”。胡跟随汪返回上海,任《中华日报》社论委员会总主笔。1940年,汪建立南京伪政权,胡任宣传部政务次长,兼任《中华日报》总主笔。进入权力中枢后,游离于各派阀的胡与汪政府中的官员冲突不断,地位节节下降,1942年被贬为法制局长,一年后法制局解散,胡挂上全国经济委员会特派委员的闲职。用汪精卫的妻子、伪中央委员陈壁君的话来说,是因胡“时时要造反”。
1943年11月,胡参加了日本大使馆一等书记官清水董三家中召开的座谈会,认识了刚从华北调来的大使馆员池田笃纪。座谈会上,池田因美化日本的粮食问题被胡反驳,对胡心生钦佩,第二天登门拜访。是年池田36岁,胡38岁。
其时赋闲在家的胡兰成正“有感于太平天国败亡时忠王李秀成的供状”,在写一篇文章,拟“将来逃走,也要留这么一篇文字在世上,文中历叙和平运动事与愿违,结论为日本帝国主义必败,而南京政府亦覆没,要挽救除非日本昭和维新,断然从中国撤兵。而中国则召开国民会议,如孙先生当年”。
池田借回原稿,彻夜未眠译成日文,交上司谷大使,文章立刻被送到东京外务省。据胡说:“近卫文麿与石原筦尔都看了这篇文章,而且在在华日军派遣军的佐官中广为传观。”文章传到汪精卫处,汪下手令逮捕了胡。池田通过外交手段多方营救,汪不予理睬。池田决定孤注一掷,通知宪兵队,自己将持枪闯入监禁处,如遇阻便开枪,如遭还击则请宪兵队以营救外交官为名救出胡兰成。日大使将此计划通告汪政权,汪立刻释放了胡。入狱48天后,1944年1月24日旧历除夕,胡写悔过书后出狱。
之后,胡与汪政权缘尽,一直处于日本宪兵队的保护伞下。10月创刊杂志《苦竹》,以胡兰成本名以及化名敦仁、贝敦煌等撰文,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共发行3期①《今生今世》误记为4期,见该书第334页。,张爱玲的《谈音乐》及《桂花蒸——阿小悲秋》初刊于此。胡的主张博得了池田及一部分日本少壮派政治家及军人的支持,“彼时日本方面颇有人希望我组织政府,且长江流域有些地区尚在日军手中,未归南京政府,我亦不是不可以交涉”。
1944年11月,胡由池田陪同,乘坐日本的军用飞机赴汉口接收了《大楚报》,目的是先作舆论准备,打下基础后,再创办一所政治军事学校。“孙中山先生当年办黄埔军校,出来了国民军北伐,毛泽东亦在瑞金时即已办有红军大学,今后开创新朝,无论谁来,都得办这样一个学校的”。胡写的第一篇社论为《吿日本人》。“说日本人的傲慢是藐小,要他们明白,这里是在中华民国的地面上,而且战争的全面形势对于日本已临到了天命不可儿戏”。文章激怒了武汉的日本军人,要袭击《大楚报》,但被华中宪兵队压住了。不久,《大楚报》发行到14000份。
1945年初夏,军事政治学校的场地、费用均有了着落,池田到武汉商议了具体事项,准备11月开张。8月,持续15年的日中战争结束。胡兰成与湖北省的军人联手成立了武汉警备司令部,并计划成立军政府,以鄂贛湘三角地带为据点图谋再起。独立了13天后失败,从此开始逃亡生活。1950年,胡自香港偷渡到日本,在清水董三、池田笃纪等的帮助下滞留下来。除去在台湾执教的一段时间②1974至1976年在台湾执教,后因“汉奸”问题暴露,被台湾知识界声讨,返回日本。,胡的后半生在日本度过。死后葬在日本。
(二)私生活
《大河》中的范士杰有妻有子,话剧演员李嵋是他的情人,此事让其妻十分烦恼。这一点与胡兰成的经历相似。胡21岁第一次结婚,7年后妻子病死。江西期间再婚,第二任妻子叫全慧文③胡的侄女青云说,全慧文1930年代末在香港患了精神病;1950年代初去世,葬在胡村。胡兰成网,http://hulancheng.com /20100228 /452。,《今生今世》谈到了这两段婚姻。之后,胡的生命中总有女人在场,多数时间还靠女人为生。这些事,胡都记载在《今生今世》中。据胡说,他参加汪政府后,上海、南京都有住所,在上海与妻子孩子同住,在南京与一从前的舞女同居④《今生今世》中,被逮捕的一段文字中突然冒出“英娣”的名字。。正是这时,胡认识了23岁的张爱玲,不久签订夫妻契约,未向社会公开。胡坦白,终其一生,他与8名女性有过交往,最为难舍难忘的是张爱玲⑤张爱玲对两人的关系始终未置一词。,在《民国女子》一章中,胡大书特书了与张交往的详情。
笔者在《传奇文学与流言人生》⑥邵迎建:《传奇文学与流言人生》,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中将两人恋爱的缘由及过程归纳如下:
在政治生命的危机期,胡兰成读到了苏青《天地》上的《论言语不通》一文,有感而发,写了一篇《论言语不通之故》在《天地》发表。同期刊载有张爱玲的《封锁》。胡兰成读时“才看得一二节,不觉身体坐直起来”。正是《封锁》的特殊时空和“疏离”氛围,与胡兰成的心境一拍即合,将他吸引。
胡兰成称自己为 “囿于定型的东西”,“是受过思想训练的人,对凡百东西皆要在理论上通过了才能承认”,“且又被名词术语禁制住”,“对公定的学术界权威我胆怯”。一向按社会常识行事,盲目崇洋的胡兰成,遇到张爱玲后,深感冲击:
张爱玲种种使我不习惯。
张爱玲却教了我没有禁忌。
在我以为是应当的感情,在她都没有这样的应当。
张爱玲为我的新鲜惊喜却尚在判定是非之先。
《民国女子》中,处处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对老于世故的胡兰成来说,张爱玲是崭新的,“你用一切定型的美恶去看她总看她不透”。一句话,张爱玲把胡兰成的常识“全打翻了”。张爱玲批评人的尺度是“干净”“聪明”:
即使对方是日神,她亦能在小地方把他看得清清楚楚。常人之情,连我在内,往往姑息君子,不姑息小人,对东西亦如此。……爱玲对好人好东西非常苛刻,而对小人与普通东西,亦不过是这点严格,她这真是平等。①胡兰成:《今生今世》(上),第305—319页。
我是从爱玲才晓得了汉民族的壮阔无私,活泼喜乐……②同上,第325页。
即使是如此心心相印的姻缘,仍然敌不过传统文人的习惯。数月后,胡到汉口,不久便将17岁的护士周德训占为己有;在躲避“汉奸”通缉的逃亡路上,又与老同学的义母(父亲的妾)范秀美伪装成夫妻,尔后借范的关系潜伏温州。1947年,张爱玲从上海到温州探夫,发现胡有新欢后断然绝交。
(三)范士杰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阿部知二对范士杰的描写吧。
《大河》中,伴野先生将“华文小册子《范士杰论文集》及亲自刻写的钢板油印装订成册的介绍文章”交给弟子。文章内容如下:
伴野先生在北京时,范士杰还是大学生。善雄辩,写论文,作新诗。棱角突兀、好与人斗嘴,然而正是这一点散发出不可思议的魅力,颇得人心。处处刮起旋风,然后离开继续漂流。
……
遗世独立,发表见解展开活动而不依靠任何既成势力,故选武汉立足。
……
办杂志,搞剧运,还说要创建学校。近来拥有了一家报纸,不久将展臂一挥号召四方。……无论对本国人还是对日本人,他都毫不客气,书写大胆,似乎在那边也树敌不少。
除去“旧书店”与“剧运”,上文中描写的范士杰的小传与个性均与胡相符。
再看看范的外貌吧。范 “大约四十岁”(《绿衣》),“小个儿,皮肤黝黑,面孔突突凹凹,与美男子的称号毫不沾边。但目光不时锐利刺人,燃烧如火”(《大河》)。对照胡兰成的照片与胡侄女③据青云说,胡兰成身高不及张爱玲,非美男子。见前引胡兰成网。的描述,可以断定,范的模型是胡兰成。
三、阿部知二与胡兰成、张爱玲
(一)阿部知二与胡兰成的接点
那么,阿部知二是否认识胡兰成呢?日本学者池上贞子很早便注意到阿部知二与张爱玲、胡兰成的关系,根据池上的考察④[日]池上贞子:《张爱玲与胡兰成——关于“汉奸”问题》(張愛玲と胡兰成——“漢奸”をめぐって),20世纪文学研究会编《文学空间》II,1989年7月;[日]池上贞子:《阿部知二与张爱玲——在日本占领下的上海》(阿部知二と張愛玲——日本占領下の上海で),前出《阿部知二研究》第4号,1997年版。,详情如下:
1944年6月,高见顺⑤高见顺(1907-1965),小说家、诗人。访问中国。11月托南京的朋友介绍,与胡兰成见面。据14日日记记载:
大使馆官邸晩餐会。
与阿部知二去池田宅。
见到了胡兰成。他讲话的声音很奇怪。
现在他正在策划第三党的运动(重点线为笔者加,下同),给我的印象,与其说他是政治家倒不如说是政论家。即看上去不像发号施令于天下之人,却是在野之重镇。
他对恋人张爱玲赞不绝口,脸皮真厚,不过挺好玩儿的。说自己能有今天,全靠了张爱玲、梵蒂玛(即炎樱)和池田。①[日]高见顺:《渡支日记——昭和19年6月29日―12月10日》(渡支日記——昭和一九年六月二九日―一二月十日),《高见顺日记》第二巻下,东京:劲草书房,1974年版。
三天前,即11月11号的日记中,记录了他与胡见面的缘由:
在书店买了胡兰成的《苦竹》,是山本君②《满洲日日新闻》中支特派员山本义仁。推荐的。让我读《试谈国事》(敦仁)《要求召开国民会议》(贝敦煌),两个都是胡兰成的笔名。
杂志的背面并列有胡兰成的散文集《今生今世》与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的广告。张爱玲是胡的恋人。《苦竹》中也刊有她的散文。
翌日(12日)日记:
经特别请求得到胡兰成的论文及手记翻译(绝密文件)③即池田翻译的文章。。
解决中日问题的路线与对策
中日战时人民委员会现阶段的工作纲领
召集国民会议的意义论《中国之命运》
从高见的记录可以确认,阿部见过胡兰成,并听说了张爱玲。之前,阿部当然事先从高见处打听了胡的履历、性格、论文及“绝密文件”的内容。
(二)阿部知二与炎樱(Fettima Mohideen梵蒂玛)及张爱玲
胡兰成的《苦竹》很可能是从周作人的《苦竹杂记》得到了灵感,封面“炎樱”绘画,第二期中刊有新作家“炎樱”的散文《生命之色》。那么,炎樱是谁?熟悉张爱玲者必知炎樱。炎樱是张爱玲香港大学的同班同学,上海成名时代的密友,用时人的话来说,为闺蜜。原名Fettima Mohideen,张爱玲为她命名“炎樱”。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被日本占领,香港大学关门。1942年春,张爱玲返回上海,9月与炎樱同入圣约翰大学。两个月后,张爱玲退学,炎樱继续学业。
阿部知二第二次的上海之行是应圣约翰大学之聘,教授英国文学。阿部回忆当时情形说:
……不知不觉,两个年级三十多名学生中,半数以上成为我的朋友。其中最具批判力的是女生M,她的父亲是一个印度宝石商,母亲是中国人。期末考试完后春假中的一天,M来我的住地访问,那是一个煞风景的地方,住的都是军属。她用一口说得飞快的、难懂的英语表达了对日本和日本人的彻底的厌恶后,领我去了她朋友——一位从香港逃回来的女作家的家。她姓C,很年轻,生活贫困。据说是李鸿章的曾孙,有非常华丽的衣服。在冰冷的公寓里的一个房间,她用白开水招待我跟M,我们谈起了文学。几天后,她招待我们看她创作的话剧。剧情看不太明白,讲的是日本军占领香港之际,一个年轻的姑娘与海外华侨的恋爱故事。④[日]阿部知二:《追憶》,《新时代》(ニューエイジ)1949年6月号;收入《漂泊》,东京:创元社,1951年版。
无疑,M即Fettima Mohideen,女作家即张爱玲。
四、虚构与事实
(一)《传说》还是《传奇》?
《绿衣》用回忆的形式提到一位女作家:
过了几天,桧原由布子打来电话,问想不想去看话剧?作者是写《传说》的那位锋头正健的女作家。我也知道那位作家的名字,因最近她正被广为宣传。据中文报报道,此剧描写了日军攻打香港前后当地一对男女青年的恋爱故事,看点是那位叫李嵋的女演员。
笔者曾调查过抗战时期上海的话剧并列出了详细公演年表。①邵迎建:《上海抗战时期的话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对照史实,我们看到,此剧即《倾城之恋》,而张爱玲的第一本小说集叫 《传奇》。1944年9月,阿部知二抵达上海,适逢《传奇》再版。初版《传奇》“发行四天便销售一空”,出版方“杂志社”请来上海的有名作家召开了书评座谈会,展开宣传攻势。乘此东风,张爱玲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将《倾城之恋》改编成剧本。在柯灵②柯灵:《遥寄张爱玲》,《香港文学》,1985年2月。的帮助下,12月由新成立的大中剧艺公司在新光大戏院公演。将《传奇》改为《传说》,改头换面替代剧名,虚虚实实,实实虚虚,正是小说家的看家本领。
(二)沈明华还是张爱玲?
《绿衣》中的女主角、话剧明星“李嵋”原名沈明华。叙事者“我”初次见到沈时这样描述她:
在中国女子中,她个子显得过于高挑③当时上海的话剧女演员身材修长者较多,如丹尼、黄宗英、林彬,但都非近视。。毛皮外套下露出绿色的富有古典雅趣的衣服。……眼睛——或许因为近视,仿佛盖着一层浅色的膜,朦朦胧胧,游移不定,难以聚焦……
以上特征与张爱玲吻合。张身高1米7左右,痩削,高度近视,在公共场合喜穿奇装异服,尤其钟爱祖母辈的具有古典情趣的衣服。不仅在外貌上,沈明华的经历也与张相似:“被战争的旋风推着,身不由己地在香港、北京、上海漂流”,“一个人自由地生活、工作、恋爱,独自处理所有的事务并承担全部责任”,甚至“按现代社会责任自负的原则处理贞操问题”。这种现代派的行为方式亦与张爱玲相符。当然,小说人物的原型不会只有一个,例如,沈明华的哥哥是“重庆军的飞行员”,后来为国捐躯;“爱国”女青年沈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主动积极地与“敌人”交际周旋的情节又酷似郑苹如④张爱玲《色,戒》的原型。。
鲁迅说,自己做小说“不用一个一定的人,看得多了,凑合起来的”。所有的小说家均当如此,从现实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身上收集素材,粉碎搅拌,用作原材料,重新创造出崭新的人物。阿部知二也不例外。
当年,张在散文《双声》中借与炎樱的谈话亦谈及“阿部教授”,具体内容请参见池上论文⑤[日]池上贞子:《阿部知二与张爱玲——在日本占领下的上海》(阿部知二と張愛玲——日本占領下の上海にて),《张爱玲:爱与生与文学》(張愛玲 愛と生と文学),东京:东方书店,2011年版。。
(三)李嵋还是李眉?
《绿衣》中,沈明华为“在日军管理的兰心打出剧团旗号公演第一出戏”而求助于“仇敌的国民”。令人吃惊的是,这一情节也是事实⑥邵迎建:《从LYCEUM到兰心——抗日战争时期的兰心大戏院》,《上海租界与兰心大戏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1942年秋天,话剧在兰心大戏院正式商业公演。而之前,这座“西洋人为西洋人建筑的西洋式”戏院对中国人是不开放的。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兰心便被日军报道部接管。据笔者调査,话剧能在这里公演,与背后一位名叫“李眉”的中国美女分不开。而李眉的合伙人正好姓沈。李眉能够租借到兰心,是借助了跟日军报道部山家亨大佐——对外称“王二爷”的特殊关系。王二爷“系个围巾,戴个风帽,穿件大褂,完全中国式的”,常出入兰心楼上客厅。⑦邵迎建:《访宗江》,《当我们年轻时——抗日战争时期上海话剧人访谈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山家亨便是让山口淑子“转生”为中国姑娘“李香兰”的幕后掌控人。据山口淑子记述,山家亨早年在东京外国语学校学中文,再经川岛芳子个人授课,留学北京后,已能自如地操一口毫无日本腔的、地道的中国话,是一个“有男子气”“很有魅力”的军队报道员。活跃在情报、宣抚工作方面的山家,自称“王嘉亨”,“随时西装革履、或身着高级中式服装”,“意气风发,满面春风”,“颇有中国大人物风貌”。山家的中国朋友远远多于日本人,艳闻不绝,对方全是中国女性。①[日]山口淑子、藤原作弥:《李香兰——我的半生》(李香蘭私の半生),东京:新潮社,1987年版,第210-211页。
虚构的“李嵋”与真实的“李眉”发音相同,那么,“李嵋”的原型真是“李眉”吗?或者只不过是偶合?这或许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
结语
竹松良明反复强调:《大河》的核心主题为“浪人精神”。用伴野的话来说:“(浪人)心中装着一个情义,靠它凭直觉知道两国国民应该如何团结起来。”这恐怕也是阿部知二本人的心里话吧。
故乡多么遥远 大河流向云端
这是我在扬子江边吟唱的诗。(昭和18(1943)年 10月 13日)
以上文字是阿部知二给妻子信②阿部知二致妻子信,姫路文学馆藏。中的一段话。信中还说,自己之所以去中国,是因为“明知自己不过是一个奉命出差的微不足道的文人,仍念念不忘为日华文化的交流留下一点足迹”。
《绿衣》的扉页上印有中国的一首古诗:
绿兮衣兮 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 曷维其已
这是《诗经·邶风》中的一节,有两种解释。其一曰:
《绿衣》是《诗经》中一首有名的悼亡诗,朱熹《诗集传》曰:“绿,苍胜黄之间色。黄,中央之土正色。间色贱而以为衣,正色贵而以为里,言皆失其所也。”朱熹据此认为:“以比贱妾尊显而正嫡幽微。”③中文百科在线,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 zh=zh-tw&lid=76509。
而另一种说法,则是一男子悼念亡妻之作。
诗放在《绿衣》前一页,可看作解读“绿衣”的钥匙。对这首诗,阿部未作任何说明,或许小说就是对这首诗的诠释吧。
“半野万诚”这一人名则高度概括地表征出主角的身份与品格。那么“范士杰”呢?是否可以作如下解读:“范”为“模范”之意,“士”,按吉川幸次郎的解释,为“对人类的政治、文化与道义负有全部责任”的“人类的选手”④[日]吉川幸次郎:《中国的知识人》(中国の知識人),《吉川幸次郎全集》二巻,东京:筑摩书房,1968年版。,“杰”表“人杰、杰出”。“范士杰”即“杰出知识人的楷模”。
这是阿部知二的理想。尽全力承担“政治、文化与道义”的全部责任,现实中却“微不足道”。终其一生,阿部知二的这种落差感大约也不会消失吧。更残酷的是,现实中的胡兰成恰恰站在了“知识人楷模”的反面,给了阿部“理想”一个最辛辣的讽刺。
附记:
本文原名《〈大河〉〈緑衣〉における中国人モデル及び話劇演目考》,刊载于《阿部知二研究》第22号(2015年4月),译为中文时作了删节与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