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经济 改善民生 实现共同富裕

2018-12-07张立群

经济与管理 2018年2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经济发展

张立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宏观经济研究部,北京 100010)

党的十九大报告系统阐明了习近平同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强调要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要求到2020年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打好脱贫攻坚和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加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1]

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

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持续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突出表现。新中国建立后,为了在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国内外条件制约下,尽快完成工业化奠基工程,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制造业体系,我国一度坚持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依靠全体人民建设新国家的热情,牺牲小我顾大我,低消费、高积累,依靠计划经济集中资金和资源,在比较短的历史时期内,迅速完成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依靠自己的工业制造业能力,独立自主地完成了“两弹一星”的制造,使中国综合国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巨大优势的集中表现,也是历史实践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发展中国这一真理的明确验证和充分肯定。

当社会生产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以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目的成为社会实践中一个日益紧迫的问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原理,根据中国国情和人民群众急需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活的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果断地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通过改革计划经济配置资源的方式、封闭发展的模式,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从微观层面看,各种经济活动的目的从大我转向了小我;从宏观层面看,收入分配从主要集中于政府,转向集中于企业和居民。随着改革的推进,微观层面活力明显增强,市场对生产及资源配置的调节能力不断提高;宏观层面则从积累和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随着消费市场的快速扩大,产业结构从生产服务型加快转到生活服务型,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投资也日益活跃。实践证明,及时把社会生产力发展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改革生产组织和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极大地激发了经济内在活力,提高了生产及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较快改善。与此同时,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政府在宏观调控,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和国土治理,社保、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国有经济等方面继续发挥重大作用。社会主义制度注重整体利益、全民利益、关注大我的特征继续得到保持。实践证明,中国找到了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条件下,在社会主义制度内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善民生的正确道路;也找到了社会主义制度从初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过渡的正确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坚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实践证明,坚持这个原则,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劳动参与度,充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这个原则,才能够保持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二、我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经历了一个以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收入分配和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社会再生产活动,开始以企业和居民为主体进行,计划对社会再生产的直接组织功能逐步减弱以至消失,政府经济职能从社会再生产的直接组织者,逐渐转变为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者和市场监管者。经济的内在活力被相当充分地释放出来,表现在发展方面,就是社会总需求的快速扩张[2]。随着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和非农产业就业的持续大量增长,城市人口的大量增长,加之长期以来的低消费状况,决定了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类产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等,则引起了投资需求持续快速增长。这些共同形成消费投资双膨胀的需求过热局面。这期间,需求增长的主导力量是居民生活改善和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在其带动下,食品、轻纺、家电等轻工业快速发展,生产结构由重转轻。参见表1。

随着消费需求快速扩张和相关生产的快速增长,吃穿用等基本需求得到初步满足。其后,随着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和住房制度改革等相关条件的成熟,居民消费结构由吃穿用为主开始向改善住、行条件方面升级。相对于食品、服装、家电等产品,汽车、住房等价位要高得多,市场需求规模也大得多。特别是与食品、轻纺、家电等产品比较,住房、汽车的生产对重化工原材料需求量很大,这必然引起产业结构剧烈的调整,即由支持食品、轻纺、家电等消费品生产转向支持住房、汽车等产品生产。随着这一调整,生产结构重新由轻转重,带动国内消费、投资需求出现新一轮快速扩张。此外,中国在2001年11月加入了世贸组织,以更低的关税和非关税条件进入国际市场。而此时恰逢世界经济处于繁荣阶段,美国等发达国家就业形势好,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购买能力较强。在这些条件支持下,中国拥有的丰富劳动力资源优势开始更充分地释放,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轻纺、服装、玩具、家电等产品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外需呈现快速扩大势头。2003—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4%;2002—2007年,出口年均增长29.2%。

综合以上,1978—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之间建立了紧密联系,但处于从计划调节转向市场调节、从为生产服务转向为生活服务的转型时期,市场需求快速扩张,而生产和供给能力相对不足,市场总体呈现供不应求和短缺状态。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基本物质文化需求数量的快速增长与社会生产数量扩张能力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需求拉动下的数量快速扩张以及经济的持续高增长,经济发展方式则表现为粗放低水平数量扩张为主。这一阶段的主要成就是,在数量上初步满足了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为消费结构升级准备了条件;同时也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物质产品生产能力,为产业转型升级准备了条件。

三、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正在进入以高质量为基本特征的新时代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1]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遇到了增速换挡这一严峻考验。2010—2016年,我国GDP增长率由10.6%下降到6.7%,降幅接近4个百分点,直接原因是需求水平大幅下降。2010—2016年我国出口增速(美元)由31.3%降低到-7.7%,投资增速由24.5%降低到8.1%。受此影响,企业订单大量减少,销售困难不断增大,财务收支矛盾不断加剧,困难企业不断增加,进而引起了金融杠杆增加、金融不良资产增加,就业困难加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下降的压力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收入水平下降,收支缺口扩大等诸多严重困难。短期看,面对如何防止经济增速持续下滑,进而引发企业大范围倒闭,失业大量增加,人民群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以及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等严重后果;中长期看,需求水平下降、经济增速下降,为终结粗放型、低水平、低成本、高消耗、高污染的高增长模式提供了契机,需要牢牢把握,及时将我国经济发展推入集约型、质量效益型、绿色清洁型的高质量发展轨道。可见,2008年以后,特别是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着异常严峻、异常错综复杂的形势。[3]

面对这一空前严峻的考验,党中央、国务院显现出充分的信心和强大的战略定力,科学分析研判形势,冷静思考战略对策,提出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制定了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统筹协调好当前与长远各项目标之间的关系。经过五年坚韧不拔、持之不懈的努力,到2016年开始见到明显成效。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4万亿元,增长6.7%,名列世界前茅,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 31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02%,为多年来最低。一个百分点的GDP增长率提供的就业达到196万多人,比2010年提高了86万多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主要拉动作用,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服务业持续保持平稳增长,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51.6%,对稳增长、稳就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支撑作用。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2016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8%,分别较工业增加值增长率高出4.5个和4.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2.9%,较2014年提高2.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由2015年下降2.3%转为增长8.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持续改善,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 821元,较2013年增加5 511元,按照价格,较2015年增长6.3%。农村贫困人口较2015年减少1 240万人。基本消费活动保持平稳,网购、旅游、健康等新的消费领域增长较快。[3]可以看到,面对严峻考验,党和政府继续坚持稳增长、保民生的底线。民生改善与经济增长稳定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更为清晰。

中国出现经济增速换挡的客观原因,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出口增速持续大幅降低(2010—2016年,美元口径的出口增长率从31.3%降低到-7.74%),以及国内城镇化推进不平衡的矛盾导致的投资增速持续大幅降低(2010—201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24.5%降低到8.1%)。2008年以来,经过持续努力,经济增长的新基础初步形成。政策方面主要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分析总结了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提出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2012年开始的宏观调控,从强刺激转为适时适度调控;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发力;从偏重投资为主,转向投资消费并重,在保就业、稳收入、促消费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从偏重需求扩张,转向稳需求与调结构、转方式、深化改革相辅相成。实践证明,宏观调控的效果明显提高,政策的可持续性明显增强。客观方面,一是外部经济环境趋稳,世界经济复苏态势趋向明朗,受其影响,我国出口形势开始好转;二是随着新型城镇化工作的落实,城镇化推进不平衡的矛盾正在得到积极解决,支持投资增长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加。特别重要的是,在宏观调控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改革取得积极成效。[4]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经济增长的新基础,使经济增长开始出现稳中向好的态势。我国经济开始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高质量发展时代的到来,首先表现在市场需求对供给的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消费方面看,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满足后,市场购买活动开始摆脱主要重视数量和价格的特征,开始越来越重视产品、服务的质量、品牌、信誉度、安全、环保等指标。个性化、多元化的消费特点日益突出。从投资方面看,我国城镇化已经度过粗放数量扩张的补课阶段,开始进入以人为中心,以城市人气度稳定持续提高为主线,科学规划、全面发展、系统提高的新时期。由此带动的投资活动,预计将进入总体平稳的状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则进入以水平提升为主线的发展时期,重点是提高质量,提升在供应链和产业分工中的位置,以优化结构为主。由此带动的投资活动,预计也将比较平稳。综合分析,投资增长也将呈现总体平稳的特点。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总体处于两次技术革命之间的发展平台期。出现高度繁荣的可能性较小。我国出口增速预计总体将保持温和增长,且不排除出现较大波动的可能。综合看,社会总需求将由主要关注数量的快速扩张,转为温和增长。

从供给方面看,经过长期数量快速扩张,我国物质技术基础已经达到较大规模,多种产品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前列,对社会总需求的数量保障能力显著提高。供求关系已经从总体供不应求和普遍短缺,转为总体供大于求和相对过剩。供给对需求的不适应,已经从数量保障能力不足转为质量保障能力不足。这一变化必然使需求对供给的要求,从“有没有”转为“好不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点,必然从强调“快和多”转为强调“好和省”。这必然倒逼生产转型、企业转型,从粗放低水平数量扩张,转向集约质量效益型清洁发展轨道。

四、踏上实现人民生活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以上分析表明,在度过经济增速换挡这一困难时期以后,随着国内外发展条件的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开始进入以高质量为主线的新时代。与数量扩张为主的高增长阶段比较,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短缺和“有没有”的矛盾基本解决,因此可以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制度对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提高质量、促进共同富裕成为新时代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

学习十九大报告关于现代化阶段性目标的安排部署后,笔者认为提高质量、促进共同富裕也是其中的关键内容之一。报告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1]就是要抓好脱贫和治污等重点,在全面小康基础上促进共同富裕,控制生态恶化态势,从生态环境方面保障人民生活质量。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1]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共同富裕的程度。报告提出: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1]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力达到现代化水平基础上,充分表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制度特征,使全体人民生活幸福安康,达到届时主要发达国家水准,而且在共同富裕方面凸显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1],踏上新征程,极大地激励和鼓舞了全体中国人民的自信和自豪。为了实现高质量的现代化生活,每个人也必须加快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生产水平,为这一伟大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2]张立群.我国的经济周期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1997(6):34-40,77.

[3]张立群.加快筑牢经济增长新基础刻不容缓[N].中国经济时报,2017-03-15(005).

[4]张立群.经济增长新基础初步形成[N].中国经济时报,2017-10-27(005).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经济发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