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18-12-07仲之祥
仲之祥
(盐城工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0)
国家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批经管人才作支撑。应用型高校为保证经管类人才的培养质量,需要努力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师、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要结合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实际,完善相关制度,多措并举,逐步推进。
一、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现状
(一)教育观念与时代发展不适应
相对于对高校教师理论教学能力的研究,关于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研究明显有差距,至于对教师教学能力及其增长机制这一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核心因素更是鲜有学者研究。教师主导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培养中的主导作用,而将学生置于从属地位,忽视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仍是许多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师的主要教育观念。如此观念必然导致教师课堂教学形式简单、粗糙,教师消极应付,其后果必然严重阻碍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创新意识的提升。
(二)实践教学技能与教学需求不协调
高校经管专业培养计划均安排了一定学时的实践教学环节,然而相较于实践教学需求的强劲,教师实践教学技能供给却很乏力,二者呈现出严重的不协调。为充实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近年来应用型高校不断引进年轻的博士或同等学历的人才进校从事实践教学工作。但是新问题也很快显现出来,新进教师大部分刚走出校门,尽管专业基础扎实,但没有实践工作经验,自身缺乏解决现实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和经验,更不能进行实践教学,引进的初衷与胜任实际工作之间的矛盾依然长期存在。
(三)经管案例教学与教学效果不匹配
案例教学应成为应用型高校教学的主模式,然而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中具有很好示范效应的案例教学却寥寥无几。要自如驾驭案例教学,除正常的教学能力要求外,还需要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理论功底学术水准高超、应变力和判断力强大,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路和结论做出综合分析和评价。其实这对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尤其体现在对教师知识结构、专业水平、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高要求。大部分教师从风险和收益的角度权衡,不愿改革、抛弃原有的教学模式而进行案例教学,担心教学改革带来教学秩序的混乱,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对教学过程和效果造成影响,致使案例教学模式难以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推广。
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问题产生的原因
经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体上包括外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方面。
(一)外部因素
首先是外界重视问题。重视实验实践能力的培养首先应重视实验室建设。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实验室建设中存在实验室场地有限、项目不全、硬件老化,实验教学软件更新不及时,实验专业教师数量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实验手段落后等现实问题。由于基础差、规模发展太快、学校经费有限、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够、重工轻文旧观念存在,以及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师队伍建设严重滞后,经管类专业上投入的资金比例少而导致的各教研室用于教师外出参观、培训、挂职锻炼等的经费缩水,没有外部知识更新重造,教师们实践教学力不从心,加之实验室问题、师资问题、经费问题等都阻碍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发展。
其次是考核机制问题。大部分应用型高校对在职教师都建立了年度考核、职称考评等考核机制,但传统考核做法重点集中在科研、教改等研究类工作上,而对实践经验方面则鲜有涉及。教师入校初始,虽然对学历学位有所要求,但对新进教师实践经验很少考核或关注;学校系部、教研室缺少能够严格执行、科学合理地建立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模块化方面的教学规范。
(二)内在因素
一是意识方面的问题。应用型高校经管专业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也不尽相同。部分年纪偏大的教师,存在自身惰性,缺乏创新精神,怠于改革传统教学理念,忌于导入全新实践操作模式;大部分青年教师教学科研任务重,尽管有想法,但迫于时间、精力所限,实践教学改革往往被置于身后,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缺乏助推效应。
二是经管类专业的特殊性。较之于理工类专业,经管专业在教学条件上存在局限,缺乏相应的实训设备,流程缺少规范化、程序化,设计和评价主观性强,过程控制难统一,导致经管实践教学开展困难重重。
三、提升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途径
应用型高校教师要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应遵循到实践中去获取、去提高的原则,通过指导学生参加企业、社会活动等多方面融合来综合强化实践能力。
(一)更新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多方式实习实践
高校教师教学工作任务重,提升实践能力需要到企业中去,结合实际情况,综合采用脱产实习、兼课实习、带队实习、假期实习等多方式,短期实训和长期实习并举进行。四种实习方式形式各异,优点也各不相同:脱产实习时间长、实习幅度广度大;兼课实习随机灵活,便于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带队实习带着任务进行实习,利于解决实际问题;假期可集中利用大段时间进行实习,成为积累实践经验的最好时机。
经管教师应主动结合市场需求,采用灵活机动的实习方式,融合地方支柱产业特点,积极深入到企业中去,以积极培养职业技能和岗位胜任力为目标,遵循理论教学服从实践教学的原则,积极指导学生实验实习,做到企业生产标准与学校实践教学要求相统一,使企业生产车间成为高校师生实践教学的第二课堂。积极建设与改造学校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充分开发教师的实践研发能力,鼓励高校教师利用专业技术优势积极开展产学研活动,为地方产业产品开发和技术研究提供服务。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进行企业实践,要求所有“申报工程类、管理类的教授、副教授资格的教师需有企业实践经历”,并在职称审核过程中进行认定,多种渠道鼓励教师进行实践锻炼。
(二)健全考评机制,制定教师实践管理制度
制度是效果的可靠保证,教师实践应采用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进行规范。教师实践管理制度体系由实习报告制度、鉴定制度、督导制度、考核制度等构成。教师下企业实践前首先要明确实习任务,确定实习目标,规划实习流程,确保实习效果。教师要积极参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竭力为企业提供服务,解决技术难题。实习结束后应形成调查研究报告,收集、整理相关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案例、实验实习项目等,推进校企合作编写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精品课程,面向本专业师生开展实践锻炼交流讲座等,将实践教学全过程落到实处。明确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认真进行考核。唯有健全的考评机制,才能保证实践实习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保证实践效果,提升实践能力。
(三)组织教学研究,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保证校企互动顺畅有序,促进合作不断优化深化,应建立“双师型”教学团队;应不断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模糊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推进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的有机融合。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应理解企业的管理理念,熟悉企业的经营活动,将自身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企业的实际产出,进而反哺课堂理论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能力,提高实践业务能力;企业导师走进课堂,要将企业的“新知识、新设备、新技能、新工艺”融入课堂教学,促进学校教学贴合企业生产实际,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努力培养更多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双师型”教学团队中的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相互沟通、多向交流,形成教学实践交互融合的教学团队,集体备课,严格考核,合理评估,确保校企合作模式长久、有力、有效。
(四)借力产学研合作,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发展
高校应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任务,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高校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推进校企合作共建综合实训服务基地。
为了汇聚社会资源支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教育部高教司2014年开始组织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旨在通过结合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来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是从国家层面推动校企合作,对促进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