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双向作用
2018-12-07韩丽萍朱楠琴
韩丽萍,朱楠琴
(湖北医药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0)
一、农村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一些之前未暴露的社会问题正在逐步凸显,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受限于地域环境、经济状况和卫生条件,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心理健康问题广泛存在:空巢老人不堪抑郁、留守学童服毒自杀、反目乡邻拔刀相向等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极端事件,隐藏在背后的便是农村居民令人担忧的心理健康状况。
目前国内对农村居民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研究的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心理健康状况整体偏低,特别是焦虑、抑郁等的心理问题突出。《河南省农村居民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报告指出,不同程度的悲伤、空虚、压抑、易怒等心理问题对农村居民的生命质量影响很大;《河北省居民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也显示,农村居民相对城市居民在精神状态、悲伤烦恼抑郁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表现明显。
农村地区居民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身体健康状况。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患有疾病的人,其心理健康状况通常比的人要差。疾病会使人体内环境发生紊乱,由于一些生理因素导致身体不适、起居困难,让人出现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心理健康。二是农村地区精神卫生资源严重缺乏。据陕西省卫计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4月1日,全省录入国家信息系统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19 829人,其中农民占到81.19%。陕西省仅54个县(区)设有精神卫生医疗机构,还有近一半的县区精神卫生医疗服务仍处在盲区。全省街道、乡镇级精神卫生机构实际开放床位仅423张,精神科医生仅64名,绝大多数乡镇无精神科医生,不能提供精神病基本诊疗服务。①引用自蔺娟,高梦月.精神病人暴力伤人频发谁来管?——陕西洛川精神病人伤人事件追踪.http://news.hexun.com/2015-05-08/175651406.html.2015-05-08三是家庭因素。如今居住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幼龄儿童,以及妇女。一些老人家里没有儿女的陪伴,长期孤独,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教导,容易形成不良三观,极易行为失控、自闭抑郁。妇女长期留守,缺乏正常的夫妻生活,极易出现抑郁、自我放逐、家庭伦理失序等问题。
二、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志愿者是指“自愿进行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获取任何利益、金钱、名利的活动者”,具体指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不获取报酬、奉献个人时间和行动的人。大学生志愿活动是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开展的志愿性社会服务,是大学生志愿者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自愿利用自己的时间、资源、精力和技能,在不计物质报酬的前提下致力于助老扶残、扶贫济困、支教助学、医疗护理等社会公益事业,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
大学生志愿者对农村居民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大学生志愿者充当着“心理问题倾听者与陪伴者”的角色
首先,农村居民大多处在独居状态,有些老人子女外出工作,家里又有着许多农活,生活压力沉重,心里面有许多事情无法与人沟通,一些压抑的情绪,例如,孤独感、自责感等就在心底潜伏着,慢慢就演变成了心理问题。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帮助他们干些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减少他们的生活压力,也能陪他们聊天,通过定时的交流与活动,能降低他们的心理孤独感,减少消极情绪的产生。其次,农村居民中留守儿童也是非常多的,大多留守儿童很少见到父母,生活和学习上缺少父母的管制,作业也没有人辅导,容易产生厌学等情绪,以至丧失了对学习的热情,出现逃课、不完成作业等厌学行为。而且留守儿童生活中缺少父母的关怀与呵护,不能与父母有很好的沟通交流,会导致他们的性格上有缺陷,主要表现为孤僻、自私、不合群等。大学生志愿者中许多人都有家教的经验,可以很好地辅导他们的功课,而且还可以陪他们玩游戏,给他们讲故事,减少他们因缺少父母的陪伴而产生的孤独感。
(二)大学生志愿者充当着“心理健康知识传播者”角色
农村地区精神卫生条件差,获取心理健康知识途径较少,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将心理健康的知识与政策传播到农村地区,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给农村居民普及讲解关于保持积极心态、维护生活和谐的案例与知识,可以有效改善亲子之间沟通困难、邻里之间关系不和等问题,使农村居民能够积极面对生活,促进生活和谐,促进农村地区社会稳定。
三、农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大学生志愿者的影响
大学生志愿活动不仅对服务对象起到良好作用,同时作为服务者,对自身的思想认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也有积极的影响。
(一)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志愿服务活动所强调的“志愿、不为报酬、利他”的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完全一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力量。它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大学生能够理解“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成为一个符合时代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志愿者活动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更多关注社会现状,为建设更好的中国,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二)志愿者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
将专业技能与志愿服务结合是当前进行实践活动的有效手段。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前都是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但实践活动并不是“照本宣科”,大学生通过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书本的不足,从而开始更广泛的学习。
(三)志愿者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加志愿者活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已经成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载体,让大学生经受了活动中困难的磨砺,提高了毅力,会拥有更加丰富的社会经验,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人生中的波折。志愿者活动也会让大学生面对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为提升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提升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环境,可以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志愿活动中的艰苦环境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体魄,不但使他们的身体素质提升,更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的同时,自身也受到了积极的影响,丰富了阅历,增长了才干,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因此,大学生志愿者对农村居民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是积极的、双向的,是应该被鼓励和发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