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背景的应用型本科金融风险课程改革研究

2018-12-07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32期
关键词:金融风险应用型互联网+

张 珊

(广东理工学院,广东 肇庆 526000)

引言

易观国际(Analysys International)CEO于杨于2012年11月首次提出“互联网+”的新概念。2015年7月,国家正式发布相关文件,促进互联网向生产领域拓展,以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加强各行业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优势和新动能。简单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并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有机融合形成新的发展生态。在金融这一领域,从2013年开始的在线理财、支付、电商小贷、P2P、众筹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与金融结合的模式逐渐出现在公众的生活中,互联网金融已然成为了具有较强活力的新金融行业,为民众提供了新的投资理财渠道。随着中国互联网金融深化发展,金融风险的内容变得更加复杂,发挥的作用也越加明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将本专业的关键知识和技能灵活地应用到以后从事的工作中去,即学以致用。所以,在金融风险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推陈出新。因此,研究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金融风险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金融行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更便捷的服务方式

传统金融服务属于物化服务,通过设置营业网点来提供服务。互联网金融则是虚拟的,主要是通过在线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并不使用实体货币进行交易,这种虚拟化的服务十分方便而且效率也特别高。例如,与互联网金融创新的第三方支付相比,传统金融在支付和结算等服务方面效率很低[1]。

(二)提供融资新途径

相比大企业来说,中小企业从传统的金融行业借贷难度大、利息高,因此企业资金需求往往不能得到满足。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许多可行的途径,如P2P和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有效实现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连接,将大众的资金和资源进行整合配置和合理利用,从而使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得到缓解。2017年全年网络借贷行业成交量达到了28 048.49亿元,相比2016年的成交量(20 638.72亿元)增长了35.9%。

(三)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传统的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数据来源主要是客户的交易信息和存款信息,其相关数据数量较少,信息的获取也需要较高的成本。但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基于大数据,银行的数据来源范围更加广泛,获取的渠道也更便捷,成本较低,数据的准确度更高。另外,对于大量数据的分析、处理也会比以前高效。通过数据分析模型分析银行的蕴含风险,提供了庞大的数据支撑,大大提高了分析结果的质量和可信度,是银行在信息逐渐对称的情况下,制定行之有效的风险规避措施[2]。

二、基于“互联网+”背景的应用型本科金融风险课程改革途径

(一)储备金融学相关前沿知识

相对于金融专业的其他专业课,金融风险所涉及的理论模型多、难度大。所以,在准备这一门课的过程中需要多渠道获取相关的金融市场、国家政策方针等前沿信息,将其融入金融风险的课堂讲述中,使学生有一种更直观的感受,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有认同感,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3]。

(二)改进教学方法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改进教学方法。首先,针对教材可以不在局限于纸质版,可以采用数字版,进行重点标记、布置作业、形成试卷等。该版本还可以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生成柱状图和雷达图,让教师更了解学生每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其次,可以由以前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案例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融入案例教学中,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乐趣性和知识的有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4]。

(三)加强校企合作

当前,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并不在仅仅局限于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而是更注重知识的运用,这就需要学校和企业加强合作。一方面,学校和企业可以通过举办相关赛事的方法来选取优秀的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相关金融风险的实践;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在学校开办相关的金融风险讲座,将他们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学生。实践是理论最好的指导,是理论的实际运用,所以学校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特别是长期合作,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实处,揭开自身对理论的困惑[5]。

猜你喜欢

金融风险应用型互联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金融风险状态扫描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跨境并购金融风险的应对策略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