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国际格局的结构性改变
2018-12-07孟秋
孟 秋
本刊特约评论员
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随着9月24日美国率先对从中国进口的2000亿美元产品征收10%的进口关税而进入深水区。中方的回应是对从美国进口的600亿美元产品增加关税,税率为5-10%。这是因为中国从美国的进口额,经过之前一轮500亿美元的互征关税之后,已经基本实现全覆盖。双方在贸易问题上的争端至此已经基本实现火力全开。如果明年年初双方仍无法达成协议,双边关税上调到25%,此次纠纷将升级到最高级别。
但以特朗普政府目前的国际信誉来说,谈判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现在特朗普的贸易战线烽火连连。他同时在向加拿大、墨西哥、欧盟、日本和中国作战,同时对俄罗斯和伊朗进行制裁,其间充分运用了各种手段。例如,特朗普利用各国缺乏沟通且利益诉求不同的情况,在和欧盟谈判不成后,便向中国释放谈判信号,让欧盟陷入两难境地。在和加拿大及墨西哥谈判《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时也利用这一招让墨西哥先屈服。在美国国内政治中,特朗普的“灵活”做法也让他赢得了部分选民的支持。因此,中方断然决定,中止与特朗普政府的贸易谈判。预计谈判即使重开,也要到11月以后。这是个非常明智的决定。难以获得任何成果的谈判不仅没有意义,而且会被对方有意加以利用。
中国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是稳住阵脚,建设好国内经济。在经济和外贸上有两个基本因素注定了中美贸易纠纷对中国经济发展不会产生过大的影响。其一,国内消费对今年上半年的GDP贡献率为78.5%,去年同期则为63.4%,GDP增长受到国内消费因素的影响远远大于外贸带来的影响;其二,2017年中美贸易总额占中国全年贸易总额的14.2%,绝对数量很大,占比相对较低。中美贸易对中国整个进出口的影响在可控范围之内。
在应对措施上,实际上中央政府的脉络现在已很清晰。在货币政策上,通过流动性的定向释放,改善企业融资流动性,提升实体经济活力;在财政政策上,接连推动个税改革,稳定社保政策,通过实际增加群众收入,维持消费内需增长;在外贸政策上,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等,开展更多海外合作,提升外贸层次。这些既看重长期发展,也兼顾短期效应,已经初步形成对经济的正反馈影响。
无论如何,目前的贸易摩擦和争端将会延续一段时间。即便最终双方能够达成可执行的协议,也需要明白这一点:国际格局正在发生结构性的改变,中国应该坦然面对这一局势,并且对此做出有效的反应。作好长期应对的准备,明确目标,调整心理状态,以不亢不卑的姿态去谈判,按照自己的节奏去走自己的道路,这是当下应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