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学得又快又好?这些方法帮你做到

2018-12-07万维钢孔雀绿

意林绘阅读 2018年11期
关键词:学习效果大脑记忆

文/万维钢 图/孔雀绿

阅读分享:人人都想提高学习效率,想学得又快又好,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教导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器是什么?就是科学的学习方法。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方法不当,则事倍功半。究竟怎样学习才是科学的呢?相信本文会给你一些有益的启发。(特约教师:湖北省宜都市潘家湾民族中学 叶绍继)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为啥有人学习效率那么高,有人学东西却很慢?为什么学习最好的往往不是最用功的?到底有没有真正科学的学习方法?还真有。

方法一:切换学习场景

过去我们认为,学习要养成固定的习惯。但实验表明,打破习惯性的行为,尝试切换不同的学习场景,比如切换学习地点、改变固定的学习时间,甚至去不那么安静的环境中……反而会让学到的东西记得更牢。

当我们记东西时,大脑并不是只记这个信息,而是会把周边各种信息打包存储。比如在教室学习时,教室的布置、室内的光线、当时的天气……所有这些都会被编码储存。一旦遇到相同的场景,这些记忆便会浮出脑海,带你还原当时学到的内容。同样的知识,学习场景越多,记忆形成的不同编码就越多,环境能给大脑的“提示”也就越多。

方法二:拉开学习的时间间隔

总学习时长相同的情况下,相比一次学完,今天学一点、明天学一点的方法更有效。一次把东西学完,就相当于一次性将信息存储在大脑里。面对全新的内容,大脑会不知所措,既不知道如何归类,也不知道存储在什么地方,学习效果比较差。

如果拉开学习的时间间隔,那在每次学习时,大脑面对的都不是全新的,而是接触过的内容,存储更方便。而且每次学习,都会对前面学的内容进行一次提取,记忆的提取强度会大大增强。这就是我们不提倡“临时抱佛脚”,而要经常温习的原因。

方法三:交替学习

过去人们强调勤学苦练,“一万个小时天才理论”,很多运动员现在还是这么训练的。但是:这种训练方法不好,因为它和真实场景相差太大,会让人在真正处理问题时,不能快速调取有用的记忆而不知所措。

最好的方法是,交替练习——将不同的训练内容打散,交替进行。这会让大脑随时处于应对意外的状态,学习效果会更好。尤其要注意的是,最好把新学的知识或技能,与过去学过的混在一起,边学习边复习。

方法四:打断

这也和传统观点相悖。之前人们认为,要从事某个工作,就要高度专注,避免被外界打扰。但实验显示:当我们专心做事被打断时,内心会产生一种去完成这件事的强烈渴望。在这种刺激下,大脑会竭力捕捉与之相关的信息,让人产生新的思路。当思维枯竭时,不妨先做一些无关的事,可能会让你产生“灵感”。

方法五:考试

大量的重复训练,更多是提高信息的存储强度;而考试,训练的是信息的提取强度。考试的本质,是强迫我们的大脑,从记忆中提取学过的知识或技能。在回忆的过程中,记忆的提取强度会得到锻炼,让人记得更牢。像背诵、做测试题、写阅读心得……都能起到类似的作用。

方法六:睡眠

人脑负责学习和记忆的部位,主要有三个:内嗅皮层、海马体和新皮层。简单地说,一个是过滤器,一个是分捡器,一个是储存器。三者相互配合,将接收的信息变成记忆。

晚上当我们休息时,大脑会对白天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存储,从而深化学习成果。可见保持良好的睡眠多重要。

其实——人的记忆,由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两个维度构成。我们想不起很多东西,不是因为遗忘,而是无法将它从大脑中提取出来。

猜你喜欢

学习效果大脑记忆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莲心宝宝有话说
记忆中的他们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