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赖皇帝的用人之道

2018-12-07骆玉明

书摘 2018年7期
关键词:陈平萧何韩信

☉骆玉明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社会下层出身的君主,为后世诸多胸怀大志的浪荡汉提供了榜样,亦为中国历史涂抹上一层奇特的色彩。他以“善用人”而著称于世,然而“用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里包含着许多狡诈和狠毒的成分。用人术?诈术?

汉高祖刘邦,原只是沛县(今属江苏)乡间一个无赖平民。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记这位皇帝未曾发迹时的行径,大抵如在家不肯干活,光吃白饭,爱说大话,好酒好色,常欠了酒债不还之类,其人品较阿Q似乎差得多。但当秦末大敌之际,刘邦奋起于草莽,提三尺之剑,马上奔波一生,竟然夺得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社会下层出身的君主,从而给后世许多胸怀雄心大志的浪荡汉提供了榜样。

做成这番大事业,自然要有过人的才智,而刘邦最突出的长处是善于用人。他初登皇帝宝座,宴请群臣,自述得天下的原因,也是归结于这一点。刘邦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管理国家,安抚百姓,使军队在外,粮饷不绝,我不如萧何;统百万士兵,战必胜,攻必取,所向无敌,我不如韩信。这三人乃当今豪杰,我能委心任用,所以能得天下。”群臣听了,各个钦佩,离座跪倒。就是现在的历史学家,也认为他说得对,值得钦佩。

但这“用人”二字的奥妙,刘邦并没有完全说透。其实,所谓善于用人,不仅仅是善于发挥一个人的长处,而且要善于利用一个人的短处来控制他;当一个人对自己不再有用,甚至形成威胁时,还要善于选择时机,将他除掉。刘邦不肯说清楚,大约一是不好意思,二是这秘诀只能传之子孙,不可公之于众。可惜,不但当日参与酒宴的群臣被他骗了,就连今日许多聪明透顶的历史学家也被他骗了,白白钦佩一场。

虚晃一招夺兵符

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刘邦列为三杰之一、非常器重的韩信。

在秦朝灭亡以后,项羽的势力最强,成为各支反秦力量的盟主。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分封诸侯。刘邦是项羽最不放心的,被封为汉王,领有汉中(今陕西南部),地方偏僻,交通不便。但刘邦哪里甘心,一直在筹划打出汉中,与项羽争天下。这时,韩信因为在项羽那里不受重用,来投奔刘邦。刘邦的丞相萧何对韩信极为赏识,竭力向刘邦保荐,结果韩信被拜为大将,总领全军。

要说韩信的功劳,简直无人可比。一开始,从汉中出击三秦(今陕西北部),便是由韩信定计并率军出征的。而后与刘邦分兵,在三年中,从今天的山西、河南、河北一直打到山东,破敌近百万,打下了半个天下。

汉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占领齐地(今山东省东北部),请求封为齐王,刘邦无奈,只得答允。当时,刘邦率领几十万军队在河南一带与项羽大军长期相持不下,整个形势是韩信助汉则汉胜,助楚则楚胜。所以项羽特致意韩信,要他背叛刘邦,三家共分天下;齐地谋士蒯彻也建议韩信背汉自立,与刘、项争天下。但韩信不愿辜负刘邦对他的器重与恩惠,统统拒绝了。最后,汉军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围歼项羽,也是韩信所领的30万军队起了决定性作用。大致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刘邦的天下。

灭项羽后,韩信不仅功劳无人可比,军事天才为诸将所不及,他手下的30万军队,也是最强大的一支力量。汉五年(公元前202年),也就是灭项羽这一年的冬天,韩信率军驻扎定陶(今山东省西南部)。因大战已经结束,戒备也就相对松懈些。一天凌晨,一支大军突然向韩信驻军的中心营垒奔驰而来。当时,项羽的一些零星余部都只能据城死守,自顾不暇,韩信实在想不出谁还拥有如此数量的军队,并且竟敢向他这支攻无不克的30万大军进攻。所以,接到将士的禀报,这位大将军糊里糊涂,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只好一面吩咐准备迎战,一面亲自登上军营的土墙观看。这时,来兵已将韩信所在的主营四下围住,与其他兵营隔开。韩信仔细看对方的旗号,竟是汉王刘邦的军队!

原来,垓下之战结束后,鲁地(今山东中部)忠于项羽的将吏仍不肯投降,于是刘邦亲自带领一支军队前去平定。他派人带着项羽的头颅传示各城,守将见项羽已死,也就无心再做抵抗,纷纷归降。所以也没打什么仗,鲁地就平定了。刘邦率大军向西回洛阳,途中突然折向定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了韩信的主营。原来,这才是他亲自平鲁的目的!

一会儿工夫,只见刘邦骑着高头大马,身后跟随数十人,缓缓向营门走来。韩信急忙命将士列队恭迎,打开营门,将刘邦等人接入军帐,设宴款待。席间,刘邦说说笑笑,称赞韩信为打败项羽立下显赫的功劳,而后话题一转,说道:“如今天下大定,理应休兵息民,将军可交出兵符,回齐国安享富贵了!”此时此刻,韩信还有何话可说?一眨眼间,30万军队便到了刘邦手中。

不久,刘邦在诸王的拥戴下称帝,定都于洛阳。后来又迁都至长安(今西安市),以洛阳为东都,同时分封了八个异姓诸侯王。这不仅因为他们功劳大,而且因为他们原来都已形成相对独立的军事割据力量,并且大都在这以前已经称王。齐王韩信,被改封为楚王,理由是韩信本是楚人,可以衣锦还乡,荣宗耀祖。其实,刘邦考虑到齐国的地理位置重要,一旦有动乱,不可收拾,不肯让韩信在这里称王。而韩信此人,虽说军事才略无可比拟,政治上却很幼稚,能够回家乡称王,他也觉得很满足。于是在刘邦的摆布下,又走了一步被动棋。

锋芒尽露,疑忌难消

汉立国以后,几个聪明的功臣知道汉高祖的脾性,都很小心。如张良,原是刘邦的主要谋臣,这时就不再问事,只管在家修习长生之术。又如萧何,官居丞相,只是一心一意在新都长安给刘邦营建宫殿,讨刘邦的欢喜。他平时在家里,生活奢侈,一味享乐,以此表示自己胸无大志。

但韩信却不懂这些道理,喜欢摆威风。到楚国后,他很快重新组建了自己的军队,有时到各县城巡察,都带着大量的卫兵,总不肯忘记自己曾经是率领数十万大军的统帅。这是最容易引起刘邦疑忌的事情。在过去的战争中,韩信所表现出来的军事才能,给刘邦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也给刘邦留下了太大的不安。只要他还活着,刘邦就不会放心。

还有一件事情,使刘邦不高兴。原来在项羽手下,有一名勇将叫钟离昧,和韩信是老朋友。项羽失败后他无处存身,便逃到韩信那里。韩信碍于情面,把他收留下来。这事被人密报给刘邦,刘邦大惊,担心韩信招降纳叛,有不良意图。于是下诏给韩信,只说钟离昧躲于楚地,令他搜捕。韩信接诏后很为难,暂时就含含糊糊地搪塞了一下。刘邦得知大怒,便召集诸将,宣称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商讨如何处置。众将各个摩拳擦掌,有人大声嚷嚷:“发一支兵到楚,将这叛贼拿来,碎尸万段!”殿堂上喧闹成一片。刘邦看着这场面,想起过去韩信统率大军时镇定自若的景象,心中一寒,挥挥手说:“日后再议吧!”众将满脸没趣,一个个退了出去。

刘邦随即召来谋臣陈平商议(在刘邦的智囊团中,这位陈平是搞阴谋的专家)。陈平问了情况,皱着眉头说:“皇上现有的军队,能和韩信的军队相比吗?”刘邦想了想,老实说:“不能。”这并不是说刘邦所掌握军队的数量不及韩信,而是说韩信所训练的军队,作战能力特别强。接着,陈平又问:“皇上麾下的大将,有谁能够和韩信相比吗?”这话更是不用问的。试想,如果有胜过韩信的军事天才,刘邦还用担心吗?当初也不必拜韩信为大将了!他只好摇摇头,老实说:“没有。”陈平道:“既然如此,如发兵攻楚,岂不是逼韩信马上动手,那太危险了!”

随后陈平慢慢说出一计,刘邦听后大喜:“先生不愧是足智多谋!”陈平却面有忧色地补了一句:“也有虑。倘如韩信真是已经决意造反,这计策不但无用,连皇上都有危险!”陈平的意思,其实是讽刺刘邦,说他明知韩信并未谋反,只是为了解除日后的隐患,才硬诬他造反。刘邦却毫不在意,大手拍拍陈平的肩膀,大笑道:“你的计策好得很,其余不必多言!”

逮住韩信,心满意足

汉六年(公元前201年)冬,刘邦传谕各诸侯王,说他将出游云梦泽(相当于今湖南、湖北交界处的广大湖沼地带,已干涸,剩有洞庭等湖泊),命诸侯会齐于陈(今河南淮阳),共同参与这一盛举。这是仿周天子巡狩的先例。所谓巡狩,有时带有视察的意味,有时只是游玩的借口。云梦泽风光美好,人口稀少,去此地当然是游玩享乐了。

韩信接到诏书,很是犹豫。他知道刘邦为人狡诡无比,以前两次被他夺去兵权,都毫无办法,这次号称巡游,谁知道葫芦中藏了什么药?但预定会集诸侯王的陈地,紧邻楚的西部边境,自己身为楚王,如推托不去,那是明摆着想要造反。正为此头痛,门下有宾客献计说:“皇上最痛恨钟离昧,大王只要斩了钟离昧,去见皇上,必然无忧。”韩信默然不语。钟离昧听说后,跑到韩信处将他痛骂了一顿,愤然拔剑自杀。韩信心中有些惭愧,觉得对不起朋友,但想想拿了钟离昧的头献给刘邦,便可以证明自己清白无辜,也还值得。他又犯了一个重大错误:对于政治家来说,利益的需要才是第一位的,有罪无罪,无关紧要。出于需要,有罪的,可以不闻不问;无罪的,可以加上罪名。他逼死钟离昧,不但于事无补,反白白给人留下个话柄。

十二月,韩信赶往陈,去谒见刘邦。韩信奏报说:“臣奉诏捕得逆将钟离昧,已将其斩首,特持逆将首级来见,为皇上祝贺。”说罢,偷偷向刘邦看了眼。刘邦一语不答,做个手势,两旁武士一拥而上,不等韩信醒悟过来,已把他捆得严严实实。韩信叹了口气,说道:“人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如今天下已定,我是到了该死的时候了!”刘邦给他说得有点不好意思,大喝一声:“有人告你谋反,你还说什么!”说完了又觉得好玩,不由得笑了起来。

抓了韩信,刘邦心满意足,下令诸侯各返封地,云梦泽也不去了,带着韩信返回洛阳。到了洛阳,又下诏说韩信功劳卓著,特赦免其罪,只降爵为淮阴侯。但令其居住京都,不得回封地,随后将他带往长安去了。至于密告谋反之事是否属实,却不予追究。

韩信知道刘邦忌惮自己的才能,心中不快,满腹牢骚。本来,经过此番大变,他应该懂得如今只有温顺恭谨、磨尽锋芒才是唯一的求生之路。但是,多年来叱咤风云的英雄经历,使得他难以习惯这种奴怯媚人的生活。他总是在一切场合中强调自己作为一个军事统帅的价值。

有一次,韩信到樊哙的府上去。樊哙也是一名勇将,封舞阳侯,而且是刘邦尚未发迹时代的同伴、吕后的妹夫,很得宠信。但他对韩信非常尊敬,跪着迎送,称韩信为“大王”,自称“臣”,说:“大王竟然肯驾临臣舍!”实是近于恭维了。而韩信呢,出了门冷笑说:“我如今与樊哙这样的人为伍!”分明是不屑一顾。又有一次,刘邦请韩信去闲聊,评说诸将的才能,列出等次。刘邦问:“像我这样,能指挥多少军队?”韩信回答:“如陛下,大约能带十万兵吧,再多恐怕不行。”刘邦大笑,又问:“你能带多少?”韩信毫不谦虚,答道:“如臣,乃是多多益善。”刘邦倒不感到恼火,而是很得意地反问了一句:“既是多多益善,怎么一下就被我逮住了?”韩信有些尴尬,不无讥讽地说:“陛下虽不善于统率军队,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臣为陛下所擒的道理。况且,陛下的成功,乃是天意,并非人力可为。”刘邦听了,也不好说什么,心中深感韩信不肯驯服,决心总有一天要将他彻底收拾。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汉十年(公元前197年),陈豨在代、赵(今河北北部和中部)举兵造反,刘邦亲自率兵平乱。据史书记载,当陈豨最初受命守代,将要出发时,韩信与他相约背叛刘邦,里应外合。陈豨举兵的次年即汉十一年,韩信在长安与家臣策划,准备假造诏书,释放官府的罪徒和奴仆,袭击吕后与太子,被下属乐说揭发,因而被杀。这显然是根据官方文件编写的,事实上绝无可能。韩信在长安处于被监视的状态,史书中没有说他率士兵谋反,证明他手中连像样的卫队都没有。他作为当代最杰出的军事家,怎么会发昏到释放罪徒、奴隶去攻打皇宫呢?再说长安与赵、代天遥地远,说什么里应外合,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吕后见刘邦已老,在世不久,而太子懦弱无能,必须事先扫除一些障碍,以防刘邦死后,难以统治。韩信虽然已是笼中之虎,但如果脱笼而出,后果不堪设想,又怕刘邦不好意思下手,所以要找个理由将他先除掉。至于找个人出面告发,还不是容易至极吗?

这天,韩信无聊地坐在家中,忽闻相国萧何来访,连忙出门迎接。萧何是韩信的知音,如今萧何却与吕后设下圈套,要置韩信于死地。所以又留下一个成语,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韩信当时哪里知道?见萧何突然来访,觉得很高兴。萧何坐定,便告诉韩信,皇上已经俘获并处死了陈豨,捷报传来,皇后在宫中设宴庆贺,命列侯、群臣都去参加。韩信因为对刘邦不满,多年来,凡是朝廷的各种典礼,都托病不出,所以对萧何还是假托生病,不肯前往。萧何说:“虽然有病,恐怕还得支撑着去吧?否则,皇后要不高兴,他人也未免有所议论。”韩信只好跟着入宫,进宫来,转了几个圈,好像看不出举行盛大庆宴的迹象。正疑虑间,一队武士冲了出来,将韩信捆起,直接押送进长乐宫悬挂报时铜钟的小屋。回头看萧何,哪里还有人影?到了钟室,准备行刑的刽子手已在两旁站好,不用审讯,也无人问他一句话,马上就要送他归天。到了此时此地,韩信真是后悔无比,想起当年在齐称王时,蒯彻劝他背汉自立,说了一句:“我悔不用蒯彻之计,如今被这帮小人、女子所诈,岂不是天数!”一代名将,便如此凋零。

高祖刘邦平定陈豨之乱后,回到洛阳,听说韩信已死,面有喜色,口中却连声说:“可惜,可惜了!”这都是他的真情流露。

猜你喜欢

陈平萧何韩信
张负的慧眼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萧何为何不愿当头
追韩信
陈平过河
与敌人“坦诚相见”
好朋友就是相爱相杀
一饭千金的故事
慧眼识陈平
萧何“自污”的政治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