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教育原生态、用心构建生动课堂
2018-12-06牟友明
牟友明
摘 要:生动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自然生成的一种原生态的教学模式,它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学习效应。这样的课堂学生的积极性被唤醒,智慧被点燃,情感被激发,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关键词:生动课堂;动态生成;三入三动
在新课改大行其道的今天,教学模式纷繁复杂。如何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如何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目前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这些教师及决定学生如何发展的主宰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们最该做的就是打造生动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温馨、清新活跃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改为主动地探索、积极地配合、热情地参与,从而优化教学效果。
一、树立生动课堂动态生成的理念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生动课堂极力倡导的教学理念。生动课堂理念指导下的动态生成理论是:教学不应只是平实地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多的是师生双方在课堂上互动对话、实践创造,随机生成与资源开发的过程。它是教师及时捕捉课堂上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利用课堂上随机生成的资源展开再教学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能机械地按预先确定的思路进行的教学,而要根据学生听课情形的客观变化,由教师灵活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及时调整,充分调动一切“可变”和“可动”因素,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因此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必须要以学定教,应学生而教,应学生而动,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呈现出一道优美、流动的风景线。
二、预设生动课堂的自学规划案
新课标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个体的差异,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发表意见、提出的观点问题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设置认知目标,也要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师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每种情况的处理策略。教师的预设应该“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预设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不要把课堂的学习预设得满满的,不留一点余地。要给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尝试、拓展开放的时空。在预设时要树立“丰满与留白”的理念。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气质——基础。课堂心理气氛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软环境,其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构建师生情感共鸣的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是学生“自主创新性学习”的重要条件。为此数学教师应充分调动情感因素,时时处处从“尊重人、爱护人、促进人”的角度,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如果能达到这一点,数学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会得到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激发。
(二)创设生动课堂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情境——催化剂。教师精心创设的课堂情景。目的是想让学生在情景的熏陶中,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产生一些想法和冲动,并提出迫却想要知道的一系列问题。在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当然教师创设的情景必须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感兴趣的、关心的问题及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内容。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收集素材、资料,深思酝酿,提出假设,引发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通过应用又产生新的问题,使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升华。使课堂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可见,理想的情景是课堂动态生成的催化剂。
(三)重视学生是動态生成的活资源——主体。学生发表的见解、提出的问题乃至错误的解法,都是鲜活的教学资源。因为,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是带着知识、经验、思考和灵感走进课堂的。由于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情感气质、感悟角度诸因素的差异,相同的信息在不同个体中整理、加工的起点不同、方式不同,构成的结果也就自然不同,总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这样就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信息资源。教师抓住一次精彩的回答、或一个具有错误倾向的问题、或一个相互矛盾的看法,都能产生精彩的生成。
(四)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亮点——导火线。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到的,教学过程的最终结果,更多地是由课堂的推进状态以及教师的处理方式决定的。虽然学生的回答不一定很完美,但他及时生成的思维亮点却点燃了师生创新的火花,使教学获得了精彩生成,因它是学生自己生成的,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焕发了生机,呈现出教学的高水平生态。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舍得的勇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握好“放”与“收”的维度,所给予的时间与空间要与学生学习活动的需求相吻合,这样才能使课堂上的生成有效而精彩。
实践证明,动态生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课堂的真实性,它追求课堂的真实、自然、和谐的原生态,再现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生态情境,从而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高境界,实现师生生命价值的不断超越。
参考文献:
[1]宋秋前.有效教学理念与实施策略[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金亦挺.基于弹性预设下的课堂生成[J].当代教育科学,2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