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尤利西斯》中的天主教诗文

2018-12-06韦晴董莉莉唐璐

青年与社会 2018年30期
关键词:尤利西斯天主教爱尔兰

韦晴 董莉莉 唐璐

摘 要:乔伊斯在小说《尤利西斯》中引用了不少天主教布道文和祈祷文。这些诗文大体分为戏仿型和抒情型两种。天主教诗文凸显了20世纪初爱尔兰天主教会对人民的精神奴役,也融入了对爱尔兰和犹太民族命运的思考。深入认识这些诗文,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尤利西斯》的主题。

关键词:尤利西斯;爱尔兰;天主教;诗文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的长篇小说《尤利西斯》是一部现代主义小说的巅峰之作。它大量引用了浪漫主义诗歌、爱尔兰民谣、天主教诗文、打油诗、流行歌曲、歌剧等内容,尤其是天主教诗文的引入,有力凸显了宗教主题,将爱尔兰社会的“精神危机”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乔伊斯与爱尔兰天主教

乔伊斯出生于天主教家庭,从六岁起接受耶稣会的教育,后来差一点成为天主教牧师。对于神的权威,他起初非常敬畏,甚至天上打雷他也会非常惊恐,因为他幼年时期的家庭教师告诉他“打雷是上天在发怒”。然而,由于爱尔兰天主教会出卖了爱尔兰独立运动领导人帕内尔,这让乔伊斯非常憎恶,从此与天主教决裂,投身文学。他在1904年写给恋人诺拉·巴纳克尔的信中说:“6年前我脱离了天主教会,因为我对它深恶痛绝…当我还是个学生,谢绝了它提供给我的职务时,我已经对它秘而不宣地开战了”。

然而,乔伊斯对于天主教的态度是矛盾的,虽不再信仰上帝和耶稣,但他“也自觉认同他是天主教知识分子”,他也继承了天主教的文化传统,比如他的美学理论来源于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所以,乔伊斯更像是天主教文化里萌生的一种异质;他痛恨爱尔兰天主教会充当英国殖民者的帮凶,对爱尔兰人民实行精神奴役。

二、戏仿型的天主教诗文

《尤利西斯》一开篇就是对天主教仪式的戏仿。主人公斯蒂芬的室友马利根“端着一碗肥皂水,碗上十字交叉地架着一面镜子和一把剃刀”。同时,口中像天主教神父主持弥撒一样念念有词:“Introibo ad altare Dei.(我登上天主的圣坛)”马利根只是在清晨醒来之后准备剃须,是个再世俗不过的举动。但是,评论家弗里茨·塞恩指出,装肥皂水的碗上“十字交叉”的镜子和剃刀具有“宗教色彩”,同“牧师做弥撒的说话语调”,则对于天主教的“暗示则更明显”。在这组马利根端着肥皂水、镜子和剃刀的意象中,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马利根一贯故弄玄虚、粗俗做作,对斯蒂芬连哄带骗,这与爱尔兰天主教会对于爱尔兰人民的做派如出一辙;另一方面,肥皂水上的泡沫意象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破灭,而马利根的镜子和剃刀构成的“十字架”置于肥皂泡之上,是在向读者暗示一种虚幻和易逝的本质。

与此“虚幻”之意相呼应的是马利根在游泳之前唱的一首《耶稣逗乐之歌》:

“我这个小伙子最蹊跷,

我妈是犹太人,我爸是只鸟。

我和那老木匠不是一路,

所以到骷髅岗传我的门徒。”

这首诗歌用粗俗的语言诉说救世主耶稣的身世。“我妈是犹太人”说的是耶稣的生母玛利亚,“我爸是只鸟”指的是《圣经》中对于耶稣父亲的解读:玛利亚受上帝圣灵受孕而生耶稣之后,耶稣受洗时圣灵以“鸽子形象落在他身上”,同时,“天上有声音传下说:‘你是我亲爱的儿子。”“我和那老木匠不是一路”指耶稣并非玛利亚的丈夫约瑟亲生的孩子,约瑟是一名木匠。这两句戏谑意味的歌词与庄重的天主教诗文形成反差,对天主教教义进行了解构。

在这之后,马利根继续他的表演:

“他迅速地拉一下斯蒂芬的手杖作为告别,一直向悬崖凸出处跑去,两只手还象鱼鳍或翅膀那样在两侧扑打着,仿佛准备腾空而起似的。同时他还在念:

——再见吧,再见!你们要记确凿,

让人人都知道我死而又复活。

我天生有能耐——自然能飞天,

橄榄山上风正美——再见吧再见!”

在这里,“橄榄山”指《圣经·新约》中记载的耶稣遇难复活后升天之处,在耶路撒冷附近。马利根双手像翅膀那样扑打着,似乎在戏仿耶稣升天的情景,庄重的救世主耶稣被插科打諢的小丑般的马利根代替,反映了对天主教教义的嘲讽和蔑视。

三、抒情型的天主教诗文

《尤利西斯》中关于斯蒂芬母亲的描述,很多用到了抒情的天主教祈祷文。比如,“愿光辉如百合花的圣徒们围绕着你;愿童女们的唱诗班高唱赞歌迎接你。”。而这个祈祷文又是和斯蒂芬梦境中的母亲形象嵌套在一起的,母亲“消瘦的身子”、“呼吸中隐隐地带着一股沾湿的灰烬气味”、“呆滞的目光”、“声音嘶哑”、“大声喘息着”的形象,俨然不再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慈母形象。她临终仍念念不忘让斯蒂芬像一个天主教徒那样下跪祈祷,吸血鬼般的形象和对天主教的极度“虔诚”互相映衬,温暖的祈祷文凸显了母亲的悲情,并在斯蒂芬的回忆中时时浮现。此时,母亲的形象不仅成了爱尔兰天主教的化身,还隐喻了“饱受天主教之苦的爱尔兰的化身”。

乔伊斯在使用抒情的宗教诗文渲染斯蒂芬母亲形象的同时,还在渲染一种犹太民族的史诗气氛。比如在《尤利西斯》第三章有一句《圣经》中的赞美诗“锡安啊,我们思念你。”“锡安”为耶路撒冷犹太圣殿所在,成为流亡中的犹太人歌颂的对象。这句表面上和上文的意思不是很连贯,因为上文中提到的是爱尔兰人“纳珀·坦迪”和“凯文·伊根”。“纳珀·坦迪”是爱尔兰18世纪的革命家,此处引用了一首与他有关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歌曲:“哎呀,哎呀。他呀。纳珀·坦迪他拉着我的手呀。”随后提到的凯文·伊根是一位爱尔兰极端民族主义分子,本想将乔伊斯“引入民族主义者的轭下,充当民族主义者的轭友”,乔伊斯非常反感民族主义者的狭隘,并未同意。在这里,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歌声和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的名字交相出现,反映了爱尔兰国内各派势力四分五裂的状况。“锡安啊,我们思念你”一方面反映了爱尔兰人民对于能够力挽狂澜的政治领导人的怀念和期许,也反映了主人公斯蒂芬面对整个国家、艺术和思想处于瘫痪状态的一种孤独无助的心态。

在“锡安啊,我们思念你”之后,乔伊斯又用了更富有抒情意味的诗句:“走过全世界的沙灘向西跋涉,背后有太阳的喷火剑追着,走向昏黄的国土”。

“喷火剑”源自《圣经·创世纪》,上帝将亚当、夏娃逐出伊甸园后,在园外设置旋转喷火的剑来防守伊甸园。乔伊斯的这句诗中,“全世界”、“跋涉”和“昏黄的国土”饱含了弱小民族为求得生存而四处流浪、上下求索的辛酸历程。小说《尤利西斯》的时代背景是1904年,此时,爱尔兰民族处于英国殖民者和爱尔兰天主教会的双重压迫之下,民族独立运动找不到出路;同时,欧洲各国包括爱尔兰在内,陆续发生排斥犹太人的运动,他们的命运令人担忧。而《尤利西斯》的主人公布鲁姆恰巧是犹太裔的爱尔兰人,乔伊斯用这句诗表达了对爱尔兰民族和犹太民族的双重担忧,这种对于弱小民族命运的焦虑感和悲悯之心在《尤利西斯》中贯穿始终。

四、结语

宗教主题是小说《尤利西斯》的一大难点,乔伊斯借用天主教诗文,结合特定人物和意象,表达了对爱尔兰天主教会的嘲讽、憎恶与控诉。然而,该小说的宗教主题并非全是批判的,也有抒情和思考的。乔伊斯的教育背景使他对《圣经》中涉及犹太民族的诗文熟稔于心,这些诗文的反复引用展示了乔伊斯对于犹太民族命运的忧患意识,同时也暗含了对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的深思,呼应了乔伊斯决心把《尤利西斯》写成两个民族史诗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赫云,乔伊斯与爱尔兰宗教传统关系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9(5):72-75:74

[2] 詹姆斯·乔伊斯.乔伊斯书信集[C].蒲隆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029

[3] 安德鲁·吉布森.詹姆斯·乔伊斯[M].宋庆宝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047.

[4]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M].金隄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2

[5] 弗里茨·塞恩.弗里茨·塞恩论乔伊斯作品图案的织与拆.乔伊斯评论集——名家论乔伊斯[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188.

[6] 申富英.论《尤利西斯》中的宗教批判[J].外国文学, 2013(1),44-50:47.

[7] 申富英.论《尤利西斯》对民族主义的批判[J].解放军外国语学报,2011(11),102-126:103.

猜你喜欢

尤利西斯天主教爱尔兰
与《尤利西斯》偕行百年
鬼斧神工!爱尔兰巨人之路
暴力、历史与殖民——论《尤利西斯》中的暴力政治
爱尔兰睡眠学会
什么天主教?
天主教社会思想对社会正义的理解
天主教新神学运动中的现象学视野
爱尔兰:小岛屿,大乐趣
澳门大三巴牌坊传递的天主教意涵 呼叫的石头
爱尔兰巨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