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2018-12-06刘坤贾冬梅

青年与社会 2018年30期
关键词:社会体系

刘坤 贾冬梅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由此发生了变化,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强调“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基层的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规定了新时代更加明确的工作目标和方向。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排解人们不良负性情绪困扰,提升心理效能水平,也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关键载体。

关键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型期,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各行各业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也达到了新时期的“峰值”,心理问题以及其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一方面,心理行为异常人数逐年增多,个人极端情绪引发的恶性案(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危险因素。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健全,政策法规不完善,社会心理疏导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服务和管理能力严重滞后。现有的心理健康服务状况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及经济建设的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刻不容缓。

一、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构建“三共”(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关键载体

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社会心理服务既要从微观促进公民的心理健康,更要从宏观层面着眼于在整个社会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引导社会情绪和社会认知步入到正确轨道上来,形成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

(二)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亟待提升心理健康服务水平

“美好生活需要”是物质需要和心理需要的综合体。对心理健康的研究揭示了“不同时间、地域,人民心理感受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可以依据人民群众的心理欲求特点,指导和改善个体、群體行为,有效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也可以通过对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认识,服务于公共事务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个部门也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对加强心理健康服务提出具体要求。

(三)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理所当然要成为社会治理体系的“犄角”

从社会层面上看,要把专业性社会工作队伍的作用发挥到位;从政府层面上看,要加强引导社会舆论,确保发声准确客观公正,能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从国家层面上看,社会工作扮演着社会心理服务的承担者的重要角色。要尽快将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拓展到每个角落,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认知,及时把负性情绪排解出去。

剧烈的社会变迁给社会治理造成了新的矛盾,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白加黑”、“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的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状态让很多人精神上“近乎崩溃”,公检法一线工作人员还要长期面对违法犯罪等社会阴暗面,在执法过程中与群众发生语言和肢体冲突在所难免,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当前出现的不理性甚至极端的群体事件、人际冲突、违法犯罪、攻击行为等社会问题很大程度与人们不健康的心态有关。诸如因口角之争而大打出手致残致死的暴力行为,因路况不如意而出现暴怒甚至危险驾驶的路怒症等等,这背后都隐藏着比如消极、冷漠、不信任的不健康心态。一旦不健康心态形成,人们较易出现认知偏差,看问题容易负面偏激,情绪反应激烈,容易出现冲动性、报复性的破坏行为。而且当这种不健康心态蔓延变成社会心态时,极易激化社会矛盾,诱发社会冲突。

二、当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对心理健康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不高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变革非常的剧烈,人们内心世界遭到强大的冲击,心理冲突随之产生,造成心理适应不良、心理异常等心理问题。但是由于认知、情感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常常对心理健康服务的理解有失偏颇。将心理健康服务等同于“算卦”、“占卜”。遇到心理问题不敢说、不能说、不愿说,时间久了,就会形成心理问题的“多连炸”现象。

(二)心理健康基础和应用研究的研发投入不足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各种心理健康的文件,有了顶层设计。但是实际上来说,不能立即“有好收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财政经费投入不足,心理健康服务的软硬件设施便“跟不上步伐”。心理热线以及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更是“空中楼阁”。问卷调查显示,很多“心理健康咨询室”也只是“聋子的耳朵(摆设)”。也不能真正的对有需要的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服务。

(三)专业心理健康服务人才队伍短缺,供需缺口巨大且结构失衡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马辛指出,我国心理卫生服务的社会需求越来越旺盛,但是,约120万的获证心理咨询师中,仅有三四万人在从事心理咨询专职或兼职工作,心理咨询师缺口多达130万人。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不完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心理治疗师数量仅有6000人,精神科医生不足3.5万人,供给专业心理服务的心理咨询师约3万人,远低于同等经济条件的其他国家平均水平。另外,现有的精神科专科医院多以收治严重精神障碍为主,开展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问题的服务不足。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和人员的服务质量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提升。

(四)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立法存在“空白地带”

不可否认,我国心理健康(卫生)服务在社会化发展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管理状况堪忧,因为缺乏政策引导和行业监管,服务水平良莠不齐,服务质量不能有很好的保障。而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资格鉴定也缺乏实际操作技能考核及获证后的继续教育和督导,所以大多数获证人员不能具备实际开展心理咨询的能力。

三、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构建

(一)加大心理服务的宣传力度

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宣传普及工作,借助传统媒体(报刊、户外、通信、电视和广播)、新兴媒体(移动电视、手机媒体、数字电视),推广心理健康常识,提高人们的心理认可度。公益广告要将社会心理服务融入自身宣传的范畴,开辟心理专栏,拓展心理健康的普及率和知晓率。提高全社会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精神健康(卫生)工作。

(二)健全和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以五个机制为抓手。第一,健全预测预警机制,利用信息化系统把辖区内居民的社会情绪、社会心态等情况进行社会治安形势整体研判、动态预测,有效预测预警预防社会风险。第二,健全社会心理服务机制,坚持大众化服务、群体化服务和个性化服务相结合,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内容,强化各项服务措施。第三,健全心理疏导机制,对辖区内生活失意、行为怪异、举止异常等特殊对象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服务。第四,健全危机干预机制,制定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有效预防、及时应对突发性、群体性重大事件。第五,完善源头预防机制,进一步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将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纳入到网格化管理、矛盾纠纷化解、重点人员管理、特定利益群体维稳等工作中去,及时理顺情绪、平和心态,从而加强心理防控,有效预防和减少极端案事件的发生。

(三)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阵地建设

1.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心理服务

鼓励有资质(具备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有心理学、教育学或者医学背景,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心理学专业服务人员创办心理咨询室、心理培训学校等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方面予以支持,以购买心理服务等形式,向各类机构、企事业单位、社区群众提供專业的心理咨询和服务,逐步扩大社会心理服务的覆盖面。

2.健全社会心理服务志愿服务体系

鼓励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创办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培育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通过购买社会心理机构的服务等形式,向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用人单位、基层组织及社区群众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逐步扩大服务覆盖面,并为弱势群体提供公益性服务。社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要加大服务技能和伦理道德的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和常见心理疾病的识别能力。

建立健全心理志愿者服务工作机制,借助“爱心银行”、“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心理专技人员以志愿者身份提供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心理服务;要统筹协调,综合发力,让资源配置更优化,为心理自愿服务搭建良好的平台;建立心理专业人员“名师库”,动态管理,择优聘用,让“能者上、庸者下”,不断完善选拔、考核、使用机制;建立一支政府主导,包括综治、公安、司法、民政、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参与的应急心理干预队伍,设立心理急救热线,开通网络咨询,线上线下服务同步进行。免费向群众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救助。

(四)建立并完善心理服务组织体系

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包括司法、民政、妇联、社区等部门),对“993861部队”(留守的老人、妇女、儿童)以及单亲妈妈(子女)和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等特殊人群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疏导负性不良的情绪,提升心理健康的水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开展心理健康机构、社会工作协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行业、社会工作服务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发挥心理健康相关协会、社团,社会工作协会等社团组织作用,加强心理健康、社会心理服务、社会工作的学术交流、培训、科学研究等。

(五)要建立并完善社会心理服务管理体系

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心理服务行业的有序良性发展,将其纳入本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加大资金投入,助力心理服务行业“金翅腾飞”;严格心理服务行业的准入门槛、收费的标准、职业道德、退出机制,真正实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对“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医保进行试点,鼓励群众定期接受心理咨询、诊断和治疗的“电脑管家”服务。

参考文献

[1] 孙涛.社会治理视域下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路径探析[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8(04).

[2] 林崇德.心理和谐: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3] 俞国良.社会转型:社会心理服务与社会心理建设[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04).

[4] 周宗奎.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目标的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05).

[5] 李婷玉.心理服务进社区的路径与方法[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9(05).

[6] 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刘坤(1979- ),男,中共汶上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领导科学、管理学以及干部心理调适系列;贾冬梅(1980- ),女,中共汶上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社会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