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响初中生发展的因素
2018-12-06白可王静
白可 王静
摘 要:新课程理论明确提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然而,初中生处于人生中的特殊阶段,介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对很多事情没有明确的判断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处于形成阶段,很多初中生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问题,初中生能否健康良好的发展成为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从家庭、教师、社会、同伴、自我五个维度分析影响初中生发展的因素,对于初中生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并且针对各因素提出相应的建议,使得初中生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生;发展;叛逆;因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教学理念呈现出科学性、先进性,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努力实现新课程理念,让课堂教学绽放出新光芒,学生得到新发展。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初中生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家长要适时与学生沟通交流,老师需要主动的、自觉地抛弃传统的师生观,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社会应更多的弘扬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自己也应从自我做起,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一、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第一所学校,是儿童启蒙教育的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是到了初中阶段,父母对孩子影响力显著增强。家庭教育更多的是侧重于学生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父母的性格对孩子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思想开放的父母与孩子相处很融洽,而那些思想封建保守型的父母则反之。其次,沟通对于人与人相处很重要,很多中学生与父母的沟通仅停留在表面,缺乏针对性、深层性,父母往往只是关心学生外部表现,忽略了学生内部情感的变化。很多父母都爱对自己孩子的朋友圈加以干涉,虽说是为了关爱孩子,但总会让孩子反感,因为初中生更加渴望一份自由。另外,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对孩子期望过高,不符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使得孩子的压力太大,违背了教育规律,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其实,家长除了工作以外,应多陪陪孩子,多与孩子交流,设身处地进入孩子的世界,尊重孩子的隐私,关心孩子情感的变化,理解初中阶段身体和心理的变化,只有做到心与心的交流,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
二、教师的影响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谁爱学生,学生就爱他,只有爱学生的人,才能教育学生。”初中生的叛逆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教师不必感觉麻烦。他们处于成熟与非成熟之间的中间地带,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渴望标新立异寻求自我的满足感,而教师作为学校权威的代表,按照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忽略学生情感的感受。新时代教师的角色应从“传道受业解惑者”转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帮助者”。教师热爱学生就能够激起学生的上进心,尊重学生就会使他们内心温暖。对于一些后进生,老师应付出更多的信任和关爱,一点点打开他们封闭的枷锁。教师的教育只有溶于学生的情感中,才会转化为学生的需要,引起他们积极反应,使他们乐观向上,奋发图强。总之,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当用自己满腔的爱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体会学生的情感,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
三、社会的影响
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初中生的思想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习得的,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是导致初中生思想不健康的直接因素。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大量的计算机游戏填充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对错的能力,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初中生经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极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比如;互联网犹如一把双刃剑,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查阅各种资料,但是,互联网又充斥一些低俗暴力的东西,危害青少年的健康。所以,社会应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净化网络环境等为己任,为青少年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同伴的影响
人是关系中的人,人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关系性存在,在众多关系中,同伴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在初中生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初中生需要结伴成群的活动,在乎伙伴对自己的看法,自己也会评价自己的伙伴,有时候为了取悦同伴,明知是错误也去做,就是想融入群体。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同伴对中学生的影响力越来越显著。在这个小群体中,学生们兴趣一致、支配平等、自由宽松,能够充分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同伴关系的影响尤为明显,由于有归属与爱的需要,希望介入一定的群体,建立群体意识,如若没有正确的引导,就会误入歧途,对初中生的发展带来弊端;如若循序善诱,构建良好的群体氛围,则会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在班级内开展合作学习、小组竞赛、评价团队等活动形式,通过群体的影响力,影响同伴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自我的影响
自我意识是个人在生理和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的,也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形成发展的。根据马斯和西瓦森的理论,初中生自我意识是不平衡的,初中二年级可能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自身的性格、能力等也会对发展产生影响。有的学生性格懦弱,碰到问题就畏首畏尾,不敢面对;有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有的学生思维力不够敏捷,反应迟钝等,都会带来学习和生活的困恼。老师应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找出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根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症下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明确学习目标,以蜗牛般的意志力,雄鹰的天赋,实现梦想。
初中生处于人生中的特殊时刻,身体和心理都在发生变化。家长、教师、社会等都应更多的关注这个特殊的群体,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明确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成为新时代优秀的初中生。
参考文献
[1] 王敏.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J].文艺生活, 2018,2:199
[2] 刘炫彤.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J].青春岁月, 2017,34:158-159
[3] 胡海鑫.网络对初中生社会化的消极影响及对策[J].科教文汇,2013,20:138-141
[4] 黄国琼.沟通姿态对初中生同伴关系的影响[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31:4-11
[5] 张娜.初中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教育科学研究,2012,10:44-50
作者简介:白可(1985.12- ),汉族,山东济宁人,二级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