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人才培养视角下区域产才融合路径研究

2018-12-06王志勃王麒森

青年与社会 2018年30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职

王志勃 王麒森

摘 要:文章以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产教融合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才融合热点问题研究为切入点,结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经验和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调研,研究产教融合与产才融合的区别与共享,分析二者深度融合基础条件,探索设计区域产业与人才培养有效融合的策略与路径。

关键词:高职;人才培养;产才融合

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产教融合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才融合有着许多的共性问题,也存在着各自的差异,如何更好的协调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产教融合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才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摆在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面前的共性问题。区域产业发展作为新兴城市建设的直接驱动得到国家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建设创新型城市关键离不开创新型人才,怎样能够吸引集聚一批与地方产业相关的各级各类创新型人才,是摆在各级城市发展过程中关键问题。本课题通过高校人才培养视角,根据多年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综合分析如何能够更好的吸引人才,探索淮安地区产业与人才有效融合的策略与路径。本文通过高校人才培养视角,根据多年人才培养经验,结合创新型城市发展需求,综合分析如何能够更好的吸引人才,探索区域产业与人才培养有效融合的策略与路径。

一、现代化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体现了党中央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的治国理政顶层思想。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创新第一动力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就要求各城市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步伐。城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是国家经济产出最重要的基地,是创新要素和资源的集聚地,城市的发展对区域和国家发展全局影响重大。创新型城市是指自主创新能力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突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高、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城市。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

创新型城市包含有五大发展要素,这五大发展要素主要体现在科技、知识、人才、文化、体制五个方面,通过这五个要素的驱动促进城市发展。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一般体现在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机制体制创新、对外开放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和城市管理创新等方面。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方面包括人才、信息、知识、经费等创新资源,是创新城市发展的基础;第二方面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机构,是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第三个方面包括激励、竞争、评价和监督等创新机制,保证创新体系有效运转;第四个方面包括创新政策、法律法规、文化等软环境;信息网络、科研设施等硬环境,为创新型城市发展提供政策与物质保障。

在全国各地争创现代化创新型城市过程中,人才成为制约创新发展的焦点。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谁拥有人才上的优势,谁就会拥有创新实力上的优势。建设创新型城市关键离不开创新型人才,怎样能够吸引集聚一批与区域产业相关的各级各类创新型人才,是摆在各个城市发展过程中关键问题。

二、产教融合与产才融合异同

(一)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本质意义上是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产业元素,最终形成相互交叉、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早在201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的通知中提出“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和 “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办学推进计划”等方针,此后国家多次出台文件,将“产教融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2017年12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产教融合的核心是要让行业企业成为重要办学主体,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涉及到宏观的教育布局和结构,又涉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事关教育组织形态和服务供给多元化,是完善现代办学体制和教育治理体系的一项制度创新。《意见》为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指明了发展方向。

深度产教融合是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各要素全方位融合,涉及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一体化等多层面、多结构的问题。是以系统论与社会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础的一项系统工程。宏观上政府要做好统筹工作和顶层设计,同步规划产教融合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引导职业教育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促进职业教育和地方产业联动发展。微观上,协调规划好人才供需两端相向发力,引导产业需求融入人才供给,促进产教融合供需对接,支持校企协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政策上,着力完善体系,综合运用投资、财税、用地、金融和试点,形成激励保障协同支持,强化组织实施。

(二)产才融合

随着各地振兴产业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入,对各个层次人才的需求成为制约创新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聚力创新、聚焦富民离不开产业的发展、人才的支撑,产业与人才相互依赖、互相促动、共融共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对产才融合发展赋予了新内涵。

相对于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更需要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对智能制造装备、先进复合材料、节能减排工程等“新工科”专业人才有着较高的需求,各级政府鼓勵相关高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践基地,提高“新工科”人才的有效供给。同时,各个城市也相继提出了“产才融合”的具体措施,在资金、政策等方面开出了一系列优惠条件,旨在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区域产业建设大军行列。

从2017开始,全国各地大中城市先后推出一系列人才引进措施,力度之大,条件之优厚前所未有。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将近40多个城市公布了人才引进政策。抢人大战背后反映了城市发展的需求,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需求;第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第三,应对城市年龄老龄化趋势,调整年龄结构的需求;第四,拉动城市消费,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第五,为城市产业提供活力,增加劳动力有效供给的需求;第六,发展创新型城市的需求。

(三)产教融合与产才融合异同

在经历过多年发展后,无论是产教融合还是产才融合,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合作常易流于表面,学校与企业联系不紧密,合作不畅,效率低下,企业参与度低,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存在着“两张皮”等等问题。主要是由于两种合作没有找到真正的契合点,各自从单发面出发,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第一,问题提出的主体不同。产教融合提出的主体是各级各类高校,希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行业元素,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产才融合提出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处于发展区域经济需求积极出台多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加入经济假设。

第二,目标不同。产教融合的目的是借助企业参与,引入行业元素,培养出企业满意的合格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产才融合的目的是通过人才引进政策,筑巢引凤,吸纳更多优秀人才。

第三,过程和路径不同。产教融合努力将行业元素引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但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停留在表面层次合作,企业参与度比较低;产才融合是各级地方政府主导,以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加入地方经济建设,但由于系统化问题,往往引进来,留不住,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高职产教融合与区域产业发展关系

要想解决好以上种种矛盾,首先必须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锁定在第一的位置,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设置要符合区域经费发展需求,深度校企合作才能够顺利开展,地方政府的产才融合计划才有着落。教育和产业需要统筹融合、良性互动,人才培养层次、类型与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相适应;建立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从政策层面解决校企合作“学校热、企业冷” 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的现象;校企共同设计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衔接。在政策层面,出台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整体性、系统性政策供给,提供有效激励保障服务,构建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各负其责、协同共进的格局,办成学生满意、家长满意、企业满意的一流职业教育,实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双赢。

归纳起来,高职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职专业结构调整要与区域经济布局相一致,要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服务于区域产业发展放在首位。因地制宜的制定调整高职院校办学专业结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要勇于改革,该放弃的专业一定要果断放弃,该增设的专业一定要及时跟进。

第二,建立供需协调、资源互通、利益共享合作机制。地方政府要起到粘合剂的作用,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支持;高职院校要主动转变思维,推进“双主体”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中落地,形成供需协调、资源互通、利益共享的合作局面。

第三,形成适合深度校企融合、产才融合的灵活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形式,以订单班、校中厂、实践性校内实践基地、企业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配合企业项目进校园、师生进企业。

四、结语

本文从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和区域经费发展中产才融合两个热点问题各自内涵研究出发,阐述其在各自领域中存在的价值的发展特点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通过研究进而找到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和区域经费发展中产才融合的共性和契合点,为高职教育深度产教融合与区域经济建设提供建设性参考方案。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7/1207/c1002-29690990.html

[2]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創新型城市/2537596.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1/content_1836364.htm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http://www.moe.edu.cn/jyb_xxgk/ moe_1777/moe_1778/201712/t20171219_321953.html.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