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正视原生家庭对个体继续社会化的不利影响
2018-12-06王语
摘 要:原生家庭对个人的不利影响日益受关注。大学作为学生成年后进入社会的过渡阶段,区别于个体继续社会化的未在校同龄人,大学期间正视并修正原生家庭对个人的不利影响,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健康的继续社会化。下文基于继续社会化的理论应用,通过个案分析,阐述原生家庭对大学生个体继续社会化的不利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原生家庭;个体继续社会化
原生家庭(Urcan. J. D,2011)指一個人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即这个人和父母组成的家庭,与个体成年后组建的新家庭不同。
多年的辅导员工作发现,学生在大学的许多行为都离不开原生家庭的影响,影响有好有坏,且原生家庭对个体的不利影响作用深远,严重的可能导致学生的孤僻、厌学、甚至自残等行为,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安全。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正视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客观面对困难,积极转变观念、调整行动至关重要。
社会化作为社会心理学概念,指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成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本文探讨的是个体视角的继续社会化,重点探讨大学阶段原生家庭对个体继续社会化的消极作用。
大学阶段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一个特殊的重要准备阶段。期间,学生年满18岁,多离开父母独立在校居住,但又未完全进入社会。陶沙(2000)在对生命全程发展观的补充探讨中,明确学生进入大学这一积极生活事件构成了青年期的重要发展转折,该阶段大家应重视转折期适应的问题。同样,本文认为大学阶段作为人生起承转合的重要阶段,如果能及时发现原生家庭可能对个体带来的不利影响,及早正视并解决它们,这对学生后续身心健康发展意义深远。
一、以个案为例,分析原生家庭对大学生个体继续社会化的不利影响
例一:A生1.8米多,身材壮硕,入学竞选班长职务。自我介绍时低声呢喃,坐前排也不太听清他的声音,担任班长一年半后,因个人原因和工作原因不再担任这一职务。期间,收集到众多同学对他较一致的评价:热忱细腻,亲和力好,班上同学遇到不开心都愿意找他倾诉,组织能力不错。但太孩子气,开心时跟同学打成一片,不开心时拉黑同学,QQ上取消好友;工作中班级换过一任团支书,因不信任搭档,加上搭档自立性不强,凡事询问他意见。于是他当众嚷嚷团支书,近半年抵触与团支书有工作或生活接触,并在班级管理中多次对同学们说自己不想做班长,让同学们找团支书。
通过交流知道,他的父母感情不和,父亲在他6岁外出务工,每年回家团聚的时间不满一个月。父亲脾气暴躁,小时候跟父亲逛超市,父亲拒绝给他买东西,他哭闹撒娇,父亲掐着他的脖子将他推到墙上,奶奶及时制止父亲才松手,对于此事,他本人记忆犹新。
案例中,A生自我评价消极、身体壮硕却羞涩扭捏,异于同龄人的孩子气与对待亲密关系的奇怪行为让人疑惑。原生家庭中他父亲对他的举动,使他对亲密关系产生疑问,中学里长时间不开口与他人说话。个体热心但又疏远的矛盾个性,模仿了父母对自己的双重态度,即母亲的热心关注及父亲的冷淡疏远;删QQ的孩子气行为,源自父亲与自己间亲密关系的建立缺失,使他不知道维持较好亲密关系的方法。此外,因团支书工作能力较弱,无法分担他的工作后,他对团支书的态度是父亲对自己的需求感到麻烦时的粗暴应对方式。但深究,他提到每次行为背后都是过多的焦虑,担心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后会被伤害所以拒绝交流或选择暂时结束一段关系;担心工作不能较好的完成,压力过大,采取责备逃避的态度消极对待工作。如OLeary(1996)等人的研究,通过对71名大学生进行测量,探索现阶段心理调节能力与对原生家庭的感知的关系,发现原生家庭经验量表得分与被试者当前的焦虑、敌对、抑郁具有强相关。
后期沟通让A生明白:在原声家庭父子关系的不和谐中,错误解决问题的办法,导致错误的结果。缓解焦虑,选择逃避是无法有效解决困难的,只会积压问题,进一步引发焦虑;其次,案例中消极、偏激处理人际关系的行为,是一种不换位思考,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个人需要主动担当负责,寻找更多的解决办法。
例二:B生入学预约过两次心理咨询,并在心理工作站使用拳击套击打沙袋宣泄感情。通过了解,作为家中长子,他还有两个年幼的双胞胎弟弟,自觉家人更偏爱弟弟们。且父母对自己的管教方式粗暴,多为暴力打骂说教,对父母感情淡漠。生活中,常常感到愤怒难耐,不愿向同学倾诉,朋友少,喜欢握拳击打墙壁等硬物,两手指关节因击打墙壁而出血结痂。常感生而无意。
B生入学主动预约咨询,因为个人入学适应困难,无人倾诉。多次握拳击打墙壁致手关节受伤。Carr(2002)等的研究显示:目睹父母之间的暴力行为会导致个体成年期的暴力行为尤其是身体暴力。案例中,B生尝试过跟父母沟通入学后的不适应,但得到的是粗暴回应,个人不愿主动与同学交流,于是记起父母对自己的暴力管教方式,在后期,多次暴力击墙。
后期多次沟通让B生明白:原生家庭中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对,且对个人身体健康伤害大。要恰当应对情绪困扰。他暴力释放情绪的方法不对,应恰当处理情绪,如培养一项长期的兴趣、走出舒适圈与外界接触、或写日记宣泄等;要正确归因,不钻牛角尖。全新的学习环境,客观看待同学间的差异,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要培养独立意识。
案例可知,原生家庭对个人继续社会化的不利影响深远。原生家庭作为个体出生后最亲密的人际交往圈,理应血浓于水始于爱,但现实中,部分父母不认真履行角色职责,认为孩子属于父母,不平等的任意管教子女,对大学生子女造成人际困扰、暴力缓解压力、怯懦偏激孤僻等阻碍大学生个体继续社会化的影响,使学生出现一定的性格障碍和情绪问题,长期还引起睡眠困难、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神经症情况。
二、大学生正视原生家庭对个体继续社会化的不利影响的措施
个体继续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在社会立足的期待,健康的体魄与心理是个体继续社会化的双重保障,大学生作为参与个体继续社会化的人群之一,大学阶段对大学生体魄和心理的科学塑造尤为关键,及时的止损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长远发展,鉴于上述提到的原生家庭对大学生个体继续社会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积极应对:
一是勇敢正视不利影响,运用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武装头脑。作为高校,需要大力重视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的平台建立,设计心理健康教育通识类课程,系统宣讲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学会理性看待和判断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敢于修正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努力实现继续社会化。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开放但注重隐私的接受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咨询和约谈;一线辅导员老师和班级心理委员形成长效联动机制,且定期接受正规心理辅导讲座和培训,培养甄别和排查因原生家庭造成的大学生继续社会化的心理问题的意识及技能。作为大学生,要更新理性认知父母教育管理方式的理念,承认并正视父母管理教育方式中不科學不合理的地方,如父母暴力对待子女,独断式管教子女,溺爱子女等,自身产生期望改变的想法。
二是积极应对不利影响,运用科学的心理健康疏导手段做出调整。大学生主动将科学调节情绪、合理归因、增强抗压和受挫能力的方法运用到实践。妥善利用平衡自我心理的方法:学会自嘲,适当调侃自己幽默积极的处理近况;学会倾诉,通过与他人闲聊倾诉苦闷心情;学会移情,避免陷入一段固有感情,开阔视野,分担苦楚。同时,辅以适当的心理暗示,正视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让自己理解父母的能力或性格局限,对自己的心理施加一些影响,让自己产生再大的困难也无法击垮自己,自己有能力战胜挑战的积极心理暗示。同时,不断充实丰富自己,提升生活和学习的技能,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广交益友,学会批判性的看待原生家庭对自己继续社会化的不利影响,从容的接受不破不立的蜕变过程。
参考文献
[1] 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02).
[2] 赵郝锐.大学生心理适应:原生家庭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7.
[3] 李海春.原生家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层联系——以个体心理咨询个案为例[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2).
作者简介:王语(1989- ),女,汉族,云南昭通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组织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力和创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