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认知行为理论的高职生自杀意念的干预

2018-12-06李迪

青年与社会 2018年30期
关键词:认知行为高职生

摘 要:高职生自杀意念的产生同成长环境、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父母期望等影响因素有关,以认知行为理论为基础对自杀意念进行干预可以有效的减少自杀意念的发生。

关键词:高职生;自杀意念;认知行为

一、自杀意念的定义

自杀意念是指在思想上或认知上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美国认知行为治疗师Beck 等人将自杀意念定义为“想自杀的愿望或计划,但没有任何自杀尝试,它是评估自杀危险因素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自杀意念是在思想和认知层面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虽然还没有采取行动,但是它是自杀行为的准备阶段,也是自杀行为的必经阶段。虽然人群中具有自杀意念的高达30%~60%,而自杀发生率不过是1~30/l0万,但是,所有的自杀行为却都是从自杀意念开始的,因此,对自杀意念的有效干预可以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

二、高职生自杀意念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成长环境

有研究表明,家庭结构特征和家庭关系特征对青少年的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高职生的父母多为农民、工人和自由职业者,他们的工作不太稳定,流动性较大,造成很多高职生童年有留守经历。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童年期被寄养在爷爷奶奶或亲戚家里,父母疏于照顾,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不能够得到及时和有效的帮助,使他们在人格上更敏感自卑,情绪上更容易焦虑抑郁,在行为上更加退缩和回避。对生活和环境的满意度较低,难以体验到爱和被爱,当他们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较少向外界求助,更倾向于自我消化,也因此更容易堆积负性情绪,当负性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有可能体验到抑郁和绝望,从而产生自杀意念。

(二)生活方式

高职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本科生相比相对较低,他们对学业要求也相对较低,平时花在学习上的时间较少,休闲娱乐的时间较多,但是很多学生的休闲娱乐方式却很不健康,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网络中,男生多玩网游,女生多追剧和综艺节目,网络使他们和现实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社会卷入减少,体验到强烈的空虚感和无意义感,孤独和抑郁的体验也随之增加。长时间沉溺于网络后还会让他们生活作息失去规律,正常健康的饮食减少,垃圾食品摄入量增多,睡眠时间减少,造成生理长期疲劳。有研究表明,疲劳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较低,更难以处理负性情绪。因此,这些没有良好的生活方式的高职生更容易产生负性情绪,空虚感和无意义感更容易使其产生自杀意念。

(三)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大学阶段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获得鼓励、支持和自信,从而消除孤独感,体验到安全感和归属感。有些90后的大学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遇事我行我素,往往多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这样的处事风格,很容易被周围的人疏远和排斥。他们常常因为人际受挫而自我封闭,回避人际交往,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而体验到强烈的孤独感,而高水平的孤独感会导致抑郁体验,从而导致自杀意念的产生。

(四)经济和精神的匮乏

高职生大多数来自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很多高职生面临的不仅是经济上的贫困,还有来自精神上的匮乏感。贫困的高职学生由于自身的经济条件而产生自卑心理,他们畏缩、自我封闭、自我压抑。另外,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作为高职生他么会觉得自己所学,并不能让目前贫困的生活有多大改变。他们的掌控感较弱,对当下和未来的生活充满焦虑,找不到改变自己和改善生活的方法和途径,陷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能自拔。这种精神上的匮乏很容易导致自杀意念的产生。

(五)父母的期望

在有些家庭里,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值过高,他们不能接受孩子只是大专生的事实,不断地要求孩子学习、考证、专升本。在爱的名义下,对孩子过度要求和控制,把孩子作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替代品,却不顾孩子的能力和需要。他们只关心孩子有没有认真学习,能不能考上本科,却看不到孩子的感受和存在。父母不断的对孩子学业上的要求和对孩子成绩的失望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的无能和不努力,从而产生自我否定、自罪和自责,有的甚至因为难以承受来自父母的压力产生自杀意念。

三、从认知行为理论的视角对高职生自杀意念的干预

认知行为治疗理论是认知治疗理论和行为治疗理论的互补和结合,通过改变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认知和行为,来达到改变情绪的心理治疗理论。该理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组成部分,这三者是相互影響和相互激发的。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会带来其他两个因素发生相应的变化。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行为也会影响其认知和情绪。自杀意念是一种认知过程,是自杀行为出现之前的认知准备状态,是一种功能失调性的认知,它会伴随着消极情绪,并与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当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能出现自杀行为。因此,按照认知行为理论,从认知、行为、情绪三个维度来对自杀意念进行干预,用积极的合理的认知替代消极的不合理的认知,可以有效的改变对于生命的消极想法,从而阻止自杀意念向自杀行为上发展。同样,从情绪和行为上入手,通过改变情绪和行为从而影响对自杀的态度和认知,同样可以对自杀意念进行干预。因此,从认知行为理论出发,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工作。

(一)从认知层面进行工作

自杀意念是一种消极认知,产生自杀意念的人觉得活着没有意义,想要结束生命。产生自杀意念和当事人对周围事物的认知评价有关,他们习惯于看到事物的消极面,对过去发生的事产生消极评价,对当前发生的事作出消极的解释,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作出消极的预测。另外,经常产生自杀意念的人在认知上会容易轻视生命,有的对自杀会有错误的认知,如人死可以复生或者自杀是一种有骨气、有气节的行为等,在这种认知下,生活中一旦发生能够给人带来压力的事件,自杀意念很容易产生,可以说消极认知是产生自杀意念的源头。从认知层面上做工作,学校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将生命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宣传的主题,通过海报、讲座、心理健康课程、网络宣传等形式向学生传递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如何有价值的度过大学生活。通过生命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将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正常化,让学生认识到压力和挫折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是一种有意义的生命体验,只要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把其当成生命成长进步的必要挑战,就会成为生命中的宝贵的财富。此外,应对某些社会上媒体宣传的崇拜自杀、认为自杀是勇敢者行为或浪漫行为的认知渗透,要予以坚决抵制,通过树立正确的看待自杀的价值观,让学生从认知上减少自杀意念的产生。

(二)从行为层面进行工作

自杀意念这种消极认知是和消极情绪相生相伴的。因此,除了直接对自杀意念这种消极认知做工作外,还可能通过改变行为来改变情绪,从而减少自杀意念产生的可能性。

1.从学习上入手。高职生普遍学习成绩较低,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又存在职业证书考试的压力。他们一方面想要好好学习,拿到更多的职业资格。另一方面,中学时期的学业受挫又让他们对学习采取回避态度。这种想学习又不知道如何学习的状态让时间慢慢消逝,因此,他们会产生严重的“存在空虚感”,持续体验到弥散的消极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产生生活无意义的消极思维。因此,学校针对高职生在学习上的特点,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心理教育,从具体方法上教会他们如何学习,逐渐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用学习活动来充实生活,让生活更有意义。

2.从课余生活入手。想要让高职生真正的告别无聊无为的生活方式的重要的方法就是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传统的学校课余活动多流于形式,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仅仅是敷衍了事,不能真正投入其中。因此,学校要设计一些能够调动学生情绪,让学生真正感兴趣并愿意投入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够产生充分的情感体验,并有机会自我表达,在和同辈互动中体验人际支持和温暖,在现实里产生积极正向的心理体验,获得健康生活的动力,愉悦身心。

自杀意念比较隐蔽,不容易被发现,也容易被忽视。高职生和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自杀死亡的人数相对较少,也导致相关研究较少,因此,针对于这个群体的自杀意念的干预和预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卢广新,刘佚超,王艳郁等. 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Meta分析[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8(7):520-526.

[2] 桑海云,强东梅,咸大伟.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9):175-177.

[3] 臧伟伟,伍新春.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及相关因素分析[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3):38-41.

[4] 年亚贤.大学生自杀现象成因及心理预警机制建设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6):86-88.

[5] 李迪,于志英,朱文青. 基于認知行为理论的高职生自杀意念的干预[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4):63-65.

作者简介:李迪(1981- ),女,黑龙江省佳木斯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认知行为高职生
护理人员对PICC置管患者健康教育认知行为研究
认知行为干预在口腔拔牙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
要为高职生打造更多的“学习路径”
浅谈高职生讲演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