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民运会武术赛事组织与管理分析
2018-12-06刘三洪刘申海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500
□ 刘三洪 刘申海(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1、历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会武术赛事回顾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对民族的传承和发展起很大的推进作用。我国民族众多,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着灿烂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武术文化。每个不同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不同的武术套路,在民族武术中流行着一句话56个民族56套武术,由此可见民族武术的内容丰富和多样性。
武术从第一届(1953年)到第三届(1986年)民运会中一直是作为表演项目,直到第四届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民运会(1991年),武术才作为民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南宁的第四届全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不仅在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的数量上超过了历届,而且在新增加的武术竞赛项目上制定了较为科学、系统的规程、评判办法。本届运动会的宗旨是:平等、团结、进步、繁荣。此届运动会不仅只增加了正式比赛项目,大会还增加了道德风尚奖。第五届(1995年)到第八届(2007年)全国民运会其举办时间、规模都创造了新的历史,截止到广东省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八届全国民运会,共有34个代表团、55个少数民族的选手参加比赛,近1.5万人参与这场民族体育盛会。第八届民运会为期9天,在这9天时间里,各代表团进行了15个竞赛项目和148个表演项目的比赛和表演。这届民运会不仅体现了全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而且充分展示了全国少数民族体育事业发展的辉煌成果。
武术项目从1953-2007年,历经54年,从表演项目到竞赛项目,给全国民运会带来了的不仅是项目的增多,还有新的视角、思路和办法。同时根据第四届民运会数据统计,民运会期间举办的商品交易会,总成交额高达31.8亿元;促进55个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投资总额高达4.06亿元,其中外资占据4209万美元;380万元商品零售额,而民运会10天的实际总消耗为3375万元。其经济效益之显著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由此可见全国民运会的发展还需向现代化逐步发展。
1.1、历届全国民运会武术项目分类
通过查阅资料得知,从武术正式成为民运会竞赛项目至今,武术竞赛项目分类变化几乎不大,从第六届到第九届全国民运会武术赛事同全运会武术赛事一样,分为拳术、器械、对练三个大项目,详情见表 1:
目前武术竞赛项目发展迅速,全国民运会中大部分竞赛项目往往都参考了现代竞技体育项目的赛程组织和管理、竞赛规则、项目设置分类等,民族武术竞赛组织和管理是直接关系到全国民运会乃至各个省市、地州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质量的高低以及武术在社会和赛事中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武术项目被国家列为第二大体育扶持项目,随着武术的发展,参赛人员、竞赛规则等多方面因素的改变,因此改革是武术项目在全国民运会中必经之路。
表1 历届全国民运会武术竞赛项目表
1.2、历届全国民运会武术运动员的属性及出现的问题
通过查阅历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武术比赛项目秩序册可以明确发现:自第九届运动会开始,参赛运动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武术专业运动员(省队、专业院校代表队、地州代表队等),该类运动员往往是更倾向于现代竞技武术,追求“高、难、美”,套路动作注重节奏、速度,强调的是观赏性;而另一类参赛人员则是热爱武术,或是本民族世代传下来的武术套路传承人,这一类人参赛注重“和平、欢乐、和谐、友谊”,但在赛场上同样充满着紧张的气氛,在他们表现的民族武术套路上,追求的是他们民族赋予武术套路的文化与精气神;
出现以上不同属性参赛的运动员,一方面是对民族武术价值的认可,满足发展的需要,促进民族武术赛事的发展。当然从另一方面看不同属性的运动员必然会有较大问题的存在赛事中,专业运动员天天训练,或者说比赛都是家常便饭,并且专业运动员都是受过科学、系统、专业的训练,有完善且条件成熟的硬件和体系,而反之,其他少数民族武术运动员并不是把武术作为一个职业,大部分是比赛需要才捡起来练练,或者说非专业运动员的训练时间、条件、保障都没有专业运动员这么的有保障。因此民运会武术赛事的分组并不是很完善,让专业运动员和非专业的都在一个项目一个组根本没有可比性,也缺乏隐形的公平性,虽然没有难度动作在套路中展现,但从动作质量以及动作演练水平专业运动员就远远超过一大截。
2、全国民运会中武术项目存在的问题
2.1、民族传统武术自身理论匮乏
民族传统武术往往都是伴随家族或民族为本位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关系中流传,各个派别多采用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注重苦修技艺、传承技艺,而留给我们带有文字的拳法、技术要点、练习方法记载太少。近年来,全国重点挖掘整理恢复武术文献资料比较多,虽有珍贵价值的史料、但成套体系记载却少的可怜,特别民族传统武术大多数都是与本民族的婚嫁、节庆等民族习俗有关的舞蹈改编的,所以我们在研究武术过程中,资料太少成了我们一大制约点。鉴于传统武术流派众多,涉及传统知识较多,因此更需要我们多挖掘的同时注意整理。
2.2、民族武术后备人才缺失及科研难成体系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无不例外代表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光辉。从青铜时代就已有武术萌芽存在的痕迹,而其中的古老器械(刀、弓、剑)传承至今约四千年的渊源。中华武术在传承过程中几乎没有间断过,其文化传承的稳定性是世界少有的。中国武术在广泛和谐价值取向与德行实践目标制约下,表现出重养生、中强身健体的生活方式,以及缺乏量化标准和评价体系的特点。但民族武术人才仍然是最受关注的问题,毕竟传承还是需要靠人来完成的。如今,在现代体育的大力冲击下,大部分运动员和教练员对竞技体育的刻意模仿导致全国民运会武术项目严重倾斜发展。
2.3、从赛场角度比较分析民族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
从赛场角度出发,民族武术积累了往往都是本民族具有特色的武术套路和技击方法,它包括拳法、刀法,也包括踢法与打法;既有一寸短一寸险贴身短打的武术,也有一寸长一寸强擅长放长远击的武术;既有“猛钻硬碰无阻挡”主刚的“外家”武术,也有“以柔克刚”、“后发先至”主柔的“内家”武术。他们在实战中的表现都是中国传统武术技击精妙的见证。
毋庸置疑,以前的习武者只有少数是真正有一定的造诣,当代更是凤毛麟角。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在古代穷文富武致使众多习武者少得真传;另一方面,学习传统武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好的练习的,主要还是看天赋;再次,要想学得传统武术的精髓,将拳法、技法练习的精益求精,短时间是不能完成的,有些技法需要练习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很难做到苦练、巧练和科学练习方法的有效统一。在当单科学训练的大环境下,由于和平时代的特征,武术技击受到了限制,国家侧重发展艺术表演类、健身类的传统武术。所以人们能看到民族传统武术技击性强的比较少,致使引起许多社会人士开始怀疑民族传统武术所具有的攻防。改革开放后西方体育迅速发展,受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中国体育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急功近利、效率优先,快节奏的商品时代来临了,人们办事重表面,不深入,重形式,轻过程,有人以是否能赚钱来衡量传统武术的作用,质疑民族传统武术所具备的独特价值,练习者通过千锤百炼习得的传统武术几乎无人知晓。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基本功法、博大精深的传统武术构成了技击的源泉和实体,在修身养性、祛病延年方面也有使用价值,同时传统武术的技击性是永远不能忽视的。
2.4、从艺术性角度分析民族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
现代竞技武术、套路完美无缺的体现了武术高、难、美,不但具有竞技性,还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长拳的720°、360°空中旋转,空翻等难度动作,随着时代发展,它更利于裁判评判,可以被人民群众乐于接受,它是传统武术体育竞技化后出现的一个新体育项目。对武术本身来说,得到了这种的荣耀但是失去的或许会更多。民族传统武术体现的则是真是传统武术的风格,其动作衔接紧密,进退自如,求真务实,展示各民族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处处体现了武术的内在美。
3、对全国民运会武术赛事组织与管理的建议
(1)在全国民运会中建议设置专业与非专业组,鼓励武术不发达、边远地区运动队参赛,鼓励不同地域少数民族武术传承人积极参与比赛,展示各民族不同风格不同文化内涵的武术套路。在场地器材方面,也应规定专业与非专业的场地器械,现代竞技武术竞赛场地是为了保护运动员完成难度动作、避免武术运动员受伤,而变换成为下为软弹性、上为地毯式稍带弹性场的地。民运会中武术竞赛场地应用标准的地毯作为正式比赛场地,方便民族武术得到充分展示;
(2)根据目前竞技武术的发展现状,大开大合的长拳、刚猛有劲的南拳、舒缓优雅的太极拳作为武术的三大拳种,特点鲜明,运动风格不一,若将其放在一单元进行比赛在评判的标准上很难打分,因此建议将长拳类、南拳类、太极类的项目单列出来,分开列为三大项,并分专业组和非专业组,促进民族传统武术优势发展;
(3)根据第九届的全国民运会武术项目设置,将太极类的器械和男子、女子器械都分出来单独列出来作为一个单独器械竞赛项目;
(4)保持3人对练,增加2人徒手、器械对练。同样设置业余与专业组;
(5)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边远地区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教练员,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培养民俗习惯高质量的优秀运动员,将会有利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有效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民间传承人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