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陶瓷与现代陶瓷艺术语言的发展研究

2018-12-06黄熙华叶双贵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8年12期
关键词:陶艺家陶艺观念

黄熙华,叶双贵

(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

现代语言学之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语言的问题,主要是符号学的问题”。语言学作为现代符号学的一部分,注重符号的语言结构、心理内涵和意指作用等方面的研究。索绪尔把符号看作是具有实体、心理的两个方面:一面是表达层面,包括声音和形象;另一面是内涵层面的概念,由其物理性的语言和精神性的语义两个部分构成符号的两对范畴。

根据索绪尔的语言符号学理论,陶瓷艺术语言具有实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一面是形式层面,比如材料、工艺、器型、装饰等语言,另一面是内涵层面,包括陶瓷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艺术理念等。因此,笔者将从形式与观念层面,介绍中国传统陶瓷和现代陶瓷艺术语言的特征,以及传统陶瓷到现代陶瓷艺术语言的超越和发展。

一、传统陶瓷艺术语言的特征

中国传统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是中国远古先民的重大发明。在上古时代产生了许多关于陶器发明的神话传说,后世文献对之有简短的记载,比如《周礼·考工记》:“有虞氏上(尚)陶。”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陶器,是江西省万年县大源乡仙人洞出土的陶器,距今一万年左右。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唐代三彩陶、宋代青瓷、元代青花瓷、明代彩绘瓷等,我国传统陶瓷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田自秉先生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一书中指出,传统陶瓷以制作实用性器皿和殉葬品为主,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是实用性艺术。中国传统陶瓷的艺术语言主要表现为制作工艺的精良及装饰寓意之美。

(一)形式语言:工艺之重

陶瓷作为一种材料艺术,工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经过传统工艺的沉淀,我们通常以工艺手法来界定某个时代或者地域的风格特征。比如宋代青瓷,元代青花瓷等。传统陶瓷讲究工艺技法的运用,强调工艺的严谨和统一。我国传统陶瓷艺术经过历代工匠们日久磨练的实践,代代相传,经验丰富,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体系。

(二)观念语言:寓意之美

中国传统造物观念讲究“意象”。人们始终追求平安幸福的生活,一些动植物图样作为象征意义和符号,被运用于传统陶瓷造型与装饰图案上,表达一种吉祥的观念。这些吉祥图案一方面是人们长期形成的观念意识,另一方面与人们的风俗习惯密切相关。比如我国传统彩陶纹样中的人面鱼纹(图1),便是祈求多子、繁衍的目的,牡丹纹样(图2)象征着富贵吉祥,龙象征皇权,羊寓意“三阳开泰”等等。传统陶瓷器物上刻画的符号和纹样,更多的是生存、好运的寓意。这些装饰纹样的美好寓意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是我国传统陶瓷艺术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现代陶瓷艺术语言的特征

现代陶瓷艺术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是从西方现代艺术衍生出来的一种艺术门类。由于现代陶瓷艺术产生于西方,笔者将在西方现代艺术史的框架内,对现代陶瓷艺术的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现代陶瓷艺术与传统陶瓷艺术相比较,“现代”一词,超出了“现在这个时代”的时间概念,它具有“现代性”意义,是传统和现代在文化和思想史上的分割时期。马泰·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一书中提出“美学现代性应被理解成一个包含三重辩证对立的概念:即对立于传统;对立于资产阶级文明的现代性;对立于美学现代性自身。”在现代主义的大背景下,现代陶瓷艺术具有现代性的“理性化、世俗化、个人主义、多样化”等特点。现代陶瓷艺术拒绝传统,拒绝常规,强调艺术家独立、主观的个人表达。相对于传统陶瓷的物用功能,现代陶瓷艺术更加注重审美价值和表达艺术家的精神内涵,具有先装饰而后物用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现代陶瓷艺术传入中国,中国的陶艺家们希望在西方文化影响下的现代陶瓷艺术能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从而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中国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分为两个分支,一是传统手工艺仍然活跃在现代陶艺的舞台,著名的陶瓷产地景德镇、宜兴、德化等地区仍保留着传统的生产模式和艺术样式,传统制瓷工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二是现代陶瓷艺术融入现代艺术的大环境中,越来越多的陶艺家利用陶瓷媒介创作现代艺术作品,那些作品不具实用的功能,而是个人价值与观念的表达。笔者将以第二个分支为背景,介绍现代陶瓷的艺术语言特征。

图1 半坡 人面鱼纹彩陶盆(图片来源:网络)

图2 故宫藏 清雍正粉彩牡丹纹盘口瓶(图片来源:网络)

(一)形式语言 :器皿的陌生化①

所谓“陌生化”是指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情景、事物、理论,赋予新的概念,打破我们的常规思维方式,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解读。传统陶瓷器皿注重实用功能,讲究先物用,后装饰。而现代陶瓷艺术则讲究审美趣味第一,物用功能是其次。器皿的陌生化是对传统陶瓷艺术审美的重新构建,让传统器皿带上陌生感,从而带来一种距离感和新鲜感。陶艺家们在装饰纹样、肌理以及造型方面,注重削弱或减少传统陶瓷程序化的规范,与我们常见的传统陶瓷细腻、光润的风格比较,现代陶瓷艺术可能表现出的是丑陋、粗犷、滑稽的外在形式,现代陶艺家们放弃作品造型美,放弃艺术的传统规范,追求一种自然真实的审美形式。

(二)观念语言:艺术个性的解放

现代陶瓷艺术突破了传统陶瓷艺术思想的局限,注重艺术个性和自由。陶艺家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以自身的审美意识去进行创作的,他们的文化修养、艺术功底,以及对生活的感悟,是他们创作的源泉。现代陶瓷艺术在创作过程中,讲究偶然发生“意外”的过程,制造一些“印记”。比如在制作过程中针孔、斑点所留下的痕迹,由于不慎造成的坍塌、扭曲、印痕等。这种创作的偶发性体现了艺术家的个性,他们保留原始、质朴的自然状态,展示着他们创作过程中真实流露的情感。现代陶瓷艺术作品体现了他们追求自我内心世界、个性独立的情感表达,以及对现实不满的呼喊、对艺术新生的向往。

三、现代陶瓷艺术在传统陶瓷艺术语言上的发展

(一)传统陶瓷艺术语言与现代陶瓷艺术语言的共同点

不管是传统陶瓷还是现代陶瓷,都是火与土的艺术,都是运用泥土、火、釉等基本材料来进行创作。在成型方式上,现代陶瓷沿用传统的方法:泥条盘筑、泥板成型、拉坯成型等。

(二)传统陶瓷艺术语言与现代陶瓷艺术语言的不同点

中国现代陶艺以陶瓷材料为媒介,摆脱了传统的实用功能,是具有观赏性、情感化的纯艺术形式。初为器用,后为精神,这是我国陶瓷艺术从传统到现代的一个发展过程。从对实用和技艺的崇拜到对纯精神纯艺术审美的追随,传统陶瓷艺术到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作品形式以及精神观念上的变化。

1.形式语言的发展

(1)器型语言的发展

传统陶瓷主要以实用器皿和殉葬品为主,大部分器物为瓶、罐、壶、盘、碗等实用品。最初陶器的造型是以自然界事物产生的,随后出现了模仿形象来塑造。再后来陶瓷创作主要是结合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创作了冬瓜瓶、梅瓶、玉壶春瓶等器皿,更多的放弃了模仿,开始主动加入人性的思考。直至宋末,器皿适当的比例和尺寸,使人感到减一分则短,增一分则长,达到了完美的地步。传统陶艺的创作受到当时的规范和限制,在造型上注重遵循一般的形式美法则:匀称、均衡、稳定、对称等等,形式上趋于程序化和固定化。

现代陶艺家们消解了传统陶瓷的实用性,传统的和谐、有序的审美观念逐渐被打破,人们早已厌倦了同种审美的框架,他们需要毫无拘束的新鲜样式,在形式上摆脱了传统陶艺造型的束缚,改变了传统陶艺规整、严谨的造型风格,大胆运用抽象的造型语言,将原有的传统形式进行拆分、重组、扭曲和夸张等艺术处理,追求一种朴实美和残缺美。

(2)材料媒介语言的发展

陶瓷艺术是泥土与火候这两个悠久而又传统的媒介相结合的结果。传统陶瓷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手段和人的主观认识,追求工艺上的精湛,要求材料最大限度满足人的意志,体现了人对材料的掌控与征服。现代陶瓷对材料不是征服,而是采取顺应、将就的态度,充分利用材料的特点,发挥材料最大的优势。现代陶艺取材不局限于陶泥,为了达到特殊效果,会与其他材料进行综合运用,如石膏、树脂等。

2.观念语言的发展

传统陶瓷艺术受皇权、阶级的影响较深,制作者主要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和利益,喜好主要由统治阶级所掌握。传统陶瓷制作在古代一直以官窑的观念为标准,有着非常严格的制作工序,注重制瓷技法的严谨和完美,制作者高超的技艺,常常令人叹为观止。但是过于强调技法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材料的自然属性,影响了其语言的表达,也忽略了制作者的心理感受。现代陶瓷与传统陶瓷艺术在精神观念上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就是个人自由发挥的程度很高。现代陶瓷艺术在创作观念上主张突破外在表象,而寻求内部的精神实质,即陶艺家们内心世界的潜意识。现代陶艺家是完全独立的个人,他们的艺术个性得到充分的表达,给现代陶瓷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结语

我国传统陶瓷到现代陶瓷艺术不只是时间上的继承关系,更主要的是外在形式与精神观念两个方面的发展变化。现代陶瓷在传统陶瓷艺术的基础上,形式更加夸张大胆,精神观念更加个性自由。传统陶瓷艺术语言的转换与发展,是我国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契机。我国陶瓷艺术应在优秀的传统上继承,在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既保留民族文化特色,又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这样才能永葆活力,生生不息。

注释:

①“陌生化”一词是由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什克洛夫斯基在上个世纪20年代提出的主张,原来是一个文学批评术语。金银珍、金在龙在《现代陶艺的艺术语言》一书中提出“器皿的陌生化”一词,来阐释现代陶艺艺术语言的隐喻性表现。

猜你喜欢

陶艺家陶艺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坚持系统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疯狂”的陶艺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
当代陶艺
中外现代陶艺家作品
陈烈汉陶艺
中国当代陶艺家作品
对现代陶艺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