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风水的寻龙点穴(上)
2018-12-06韦钧瀚
韦钧瀚
在风水界,说到“寻龙点穴”,任何一个风水门派——不管是峦头派还是理气派,相信都可以说出自己的一套理论,都可以洋洋洒洒写出几万乃至十几万字的著作述论。为此,我曾不计其烦、大量翻阅了很多有关古今风水的书籍,查阅拜读了网络上诸多风水大师的生花妙作,我发现风水界关于“寻龙点穴”的理论确是多如牛毛,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在推敲、考证了林林总总的理论之后,我发现不管如何论述或是“篡改”,其基本理论都没有离开风水祖师爷郭璞的原著《葬书》、杨公的《青囊奥语》、《玉尺经》、《天玉经》、《撼龙经》和《疑龙经》、赖文俊的《催官篇》等古代风水宗师名人的基本观点和阐述,即便是自己加进很多主观臆断的论述,对于寻龙点穴峦头形势的描述,还是八九不离十的。
《葬书》作者郭璞被后世尊称为“风水祖师爷”,以《葬书》为理论指导。秉承“葬乘生气”的实践者杨筠松(即杨公,号救贫)被后世尊称为“风水宗师”,为后世风水师和风水研究者所尊崇。很多后世风水师不管是正统嫡传的,还是分支分野的,都自称是杨公风水的传人。就连“三元玄空风水”的创始人蒋大鸿先生,在篡改了杨公典籍里面的很多经文后,也没忘记说自己是杨公的传人。
在我经过系统地学习了杨公风水古法后,阅读了其他各派风水的书籍和教材,也拜访了不少民间风水高人,并经过自己多年的实践和总结,不但领会到风水这个领域的博大精深,更感悟到中国古圣先贤的伟大和聪明才智。同时,也让我感受到风水这个领域太复杂、太杂乱无章,各路大师鱼目混珠,良莠不齐,其中还不乏很多只学了点皮毛便到处吹嘘自己是得到了“真传”的“大师”!我无意去评论各门各派的优缺点,只是就我所看到的事实现象有感而发,并通过我的研究、实践经验,与大家分享我对杨公古法中寻龙点穴的一些感悟及看法。
我们首先来了解什么是“寻龙点穴”。
寻龙点穴,是古代地理风水术术语。大多数风水书籍把龙解释为“山脉的统称”,也有少部分派别把水也称为水龙。我们先来理解什么是龙?
在杨公风水古法中,把龙定义为:在地球表层,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表的皱起,部分蜿蜒曲折好像蛇行,其突出部分在风水地理术中称之为“龙”,其实质就是生气在地中的运行轨迹在地球表面的表现形式。
《葬书》说:“葬者,藏也,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谓之生气。生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又说“土行气行,物因以生”、“土为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为水之母,有气斯有水”。
风水地理术就是研究阳宅和阴宅是否能乘到生气,生气就是阴阳之气。这里不但说明了生气是“生乎万物”的,还说明了土和水的关系,即土生气,气生水;也因为如此,风水四大局中,水土是同局的。郭璞《葬书》中的主旨就是“葬乘生气”!
生气存在于地球表层的每一个角落,所以,龙也存在于地球表层的各个空间。气在地球表层中运动行走我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在地球表面的表现形式就是山脉,这个我们是可以看得到的,我们可以通过山脉的走向和水(土生气,气生水)的流向,判断生气的流向。这就是我们说的“龙脉”。
地球表层的龙,概括起来有垅龙和支龙,垅龙是指高山龙,通称山地龙。支龙,即平地龙。
无论是高山龙还是平地龙,杨公风水古法都主张要乘到生气,而且是乘旺盛的生气,所以,龙的强弱盛衰以及阴阳判断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因此,我们根据山脉的起伏和走势,来审定龙气的盛衰、强弱和阴阳的过程,就是“寻龙”。
杨公古法风水,是风水宗师杨筠松(即杨公)所创,其宗师地位为后世所有风水派别所公认,其学术也为各派风水所推崇。
杨公所倡导的风水理论体系,是以风水鼻祖郭璞所著《葬书》中“葬乘生气”为主旨,以“藏风聚气,得水为上”、阴阳交媾、阴阳平衡和天人合一等为择地标准依据,并通过自己几十年的实践和授徒,总结出了最具代表性著作《青囊奥语》作为实践纲领,《天玉经》作为实施细则,《玉尺经》作为消纳砂水准绳,还有《撼龙经》、《疑龙经》等作为补充的理论体系,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操作性。这套理论体系历经千年不衰而流传至今,其实用性、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是经得起时间的考证和实践的检验的。
杨公是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者。杨公风水是辩证唯物的,是符合唯物主义辩证哲学思想观的,其《青囊奥语》中有:“二十四山有珠宝,二十四山有火炕”的隐语论述,就是告诉后人,阴宅和阳宅的立向,必须要遵从周围的环境,即山脉的形势,水的走向来确定的,没有一个立向是绝对好的,也没有一个立向是绝对不好的,任何凭主观意志来立向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其次,杨公在《玉尺经》的“造微赋”中有云:“吉地每留于积德,恶地每授于邪淫,界之匪人,天神共怒”,这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行为风水”!这表明了杨公古法风水不但注重客观环境,也注重人的行为。
杨公古法风水是以人为本的立场,以杨救贫(杨筠松外号)的救贫精神为实践,以重客观重景观的唯物观点,以大无畏的主观能动性“夺神功改天命”的精神,以国家(以人为本的国家)利益为前提的辩证方法。
杨公古法风水术的寻龙方法,是通过对山脉的起伏走势和对随龙水走向的观察来判断的,主要是观察它的势和形。
什么是势?《辞源》是这样解释的:“行动之力也,力奋发之甚者,皆曰势。”即事物运动变化之力,或称事物运动变化中所表现的形态,就叫做“势”。
在风水领域,“势”就是山脉的起伏走势,就是《葬书》所指的龙的奔腾如万马自天而下、如巨浪重岭叠嶂、随龙水绕云从等形态,而“若水之波,若马之驰”除了指山势外,也指随龙水的势,包括“忌乎喘急”的喘急,“顾我欲留”的欲留,也是指水运动动态中的“势”。
什么是形呢?《辞源》的注释是:“形象也,容色曰形”,即是事物表现的形象和容光颜色。
在风水领域,如龙脉的“禽伏”、“蜂腰鹤膝”,峰峦的“尖齐高耸”、“方圆秀丽”,水的“之玄屈曲”、“悠扬清澈”、“山环水抱”等,都属于“形”,一句话,指的是事物运动变化的静态。那么,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否就是“动者为势,静者为形”呢?
在风水地理术领域,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只要我们站在明堂内去观察周围的峰峦,所看到的都是静态的山脉,都是形,而没有势了。
杨公古法风水对形和势定义为:“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就是说,龙脉从远方奔腾而来,远远看去像“万马自天而下”的、或像“随龙水绕云从”的、像“巨浪重岭叠嶂”的,就称为“势”;而近处所看到的“方圆秀丽”、“蜂腰鹤膝”等等都称为“形”。
寻龙点穴就是通过对龙脉和随龙水的“势”与“形”的观察,来判断龙气的盛衰、强弱、阴阳,并通过分析来寻找“藏风聚气”、龙尽气钟的风水宝地,而寻找到的“风水宝地”,也是我们所说的“穴位”。
关于风水的寻龙点穴,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百度百科有这样的描述:“寻龙,第一步,攀登山脉最高峰,之后看下山脉的走势。现代风水学将这个称作‘须登上太祖山,然后经过少祖山、父母山,看龙是怎样出身和剥换,行走,然后经过反复开帐,穿帐过峡,束气,行到有河流,湖泊的地方,入首,突起穴星沙交水会阴阳交配,化气结穴,这一过程就是寻龙。’”
从我多年来看到的和通过接触过的风水师的口述,以及在网上看到各派别的风水师所写的文章看,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步骤来操作的(当然我不敢肯定他们是否真的实践过)。这也可以从传颂甚广的风水大师“千里寻龙”经典故事可以看出端倪。当然这个故事主要是对古时候风水师辛苦敬业的一种敬仰和褒奖。现代真正能从“太祖山”、少祖山、一直追到父母山去看地的风水师,我看是寥寥无几的。
有一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就是“三年寻龙,十年点穴”,所有人千篇一律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学会风水很难,学会点穴更难!三年才学会寻龙,十年才可以学会点穴!你说难不难?而其实这句话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恰好就是对“千里寻龙”的阐释;按上面的步骤寻龙,从太祖山,到少祖山,再到父母山去寻找,以前没有汽车,多靠双腿走路爬山,花上个一年半载甚至三、四年也是正常的事,假如寻龙一年后,找不到龙真穴的,找不到穴位,就要从头再来,这样来回三次才找到真正的穴位,那岂不是需要十年之久?!当然,实际上三年、十年只是说明时间长的意思,并不是就代表具体的数字。
我们先来谈谈太祖山和少祖山。
中国风水对山脉(龙)的概念,或者称为范畴,认为整个地球表面都是山脉构成的,除去山脉以外,就是随龙水,随龙水也是在龙脉的上面,不占地球表面的面积。因为生气内在的对立面就是五土和水,五土就是山脉。一般风水书籍在论述寻龙点穴的时候,都是先论太祖山、少祖山和父母山的。大多数都是从山脉体形宽大高耸,山脉分支多来论述的。”
我节选了一些比较典型的描述:
“太祖山是从龙脉出发的山,一般高大异常,连州接郡,延绵数百里,或至少也冠盖一邑一方,高耸巍峨,天阴时有云气生于山颠(这样才有生气)。
《地理大全》记录:“大抵龙之起身发脉之处,必有高大山峦,谓之太祖。”万里山脉,最先耸起的高山为干龙的太祖山。通常其山“生气”十足、绿意盎然,又因其离龙脉结穴处很远,是判定龙之吉凶参考要素。
少祖山,是太祖山之后具有一定高度的高山。自太祖山后迢迢下行,其间小的星峰则不必论,直至再起高山,谓之“少祖山”。
也就是说,发源于高大的太祖山之后,第二次明显耸起的高山,称之“少祖山”,又称主山、主星,是聚气的关键。
刘基《堪舆漫兴》曰:“近穴名曰少祖山,此山吉凶最相关。开睁展翅为祥瑞,低小孤单力必悭。”少祖山要奇特秀丽、方正开展,才是钟灵毓秀,生气郁积的“风水宝地”。如果欹斜不正、孤露嶙峋、瘦削破碎、臃肿粗恶,都不是吉地。
父母山,指穴后一节的山。
《地理大全》云:“自此少祖山下,或起或伏,或大或小,或直或曲,但以玄武顶后一节之星,名曰‘父母山’。父母山之下,落脉处为胎,如禀受父母的血脉而成胎一样;其下束气处为息,如母之怀胎养息;再起小山头为孕;结穴处为育。”
由于这种先定太祖山,再顺势寻找少祖山和父母山的观念,形成很多人都认为是从太祖山开始寻龙点穴的错觉。如果以这样的观念来看,那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只有昆仑山为太祖山,其他的都是少祖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