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2018年高考政治试题解答中的“一分为二”策略
2018-12-06广东
广东
任何事物自身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凡事都要看到对立统一的两面,坚持全面的观点处理问题,这样才能防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片面性。“一分为二”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对我们解答高考试题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下列撷取2018年高考政治试题加以分析说明,以期对2019年高考复习指导有所裨益。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坚持“一分为二”
获取和解读信息是高考政治学科所要求的四种能力之一。2018年普通高考思想政治考试大纲指出:“要求考生从试题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从试题的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什么叫做“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呢?“准确、完整、整合信息”固然包括很多方面,但考生既能获得和解读试题材料的显性信息,又能挖掘试题背后的隐性信息也是其中要求之一。隐性信息是一种特殊信息,它是一种未公开的、未萌的“胎动”信息,它往往隐含命题意图、思考方向的“言外之意”,它要通过调动原有知识并结合试题情景分析研究才能获取。
【真题回放】(2018年高考全国卷Ⅱ文科综合14题)近三年来,某国财政赤字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如表2所示。为了应对这种局面,该国可采取的政策措施是 ( )
表2
①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
②央行在市场上出售债券
④压缩政府开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题策略】图表所展示的显性信息是从2015年至2017年,某国的财政赤字率逐年上升,通货膨胀率先升后降。四个备选项都符合可能采取的政策措施范围。那如何取舍题肢呢?从显性信息看,由于财政赤字率逐年上升,可能得出的措施应该是④压缩政府开支,至于其他选项就有点困难了。事实上,此题有一个重要的隐性信息,就是按照国际通行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标准,通货膨胀率与财政赤字率均以3%为警戒线,也就是说如果达到并超过3%,就是发生通货膨胀了,5%以上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了;财政赤字率超过3%,就超过了国际警戒线。这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采取政府措施降低通货膨胀率与财政赤字率,以促进经济平稳运行了。央行在市场上出售债券,可减少流通中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实现货币回笼,有利于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同时央行出售政府债券获得财政收入,平衡财政赤字,这也是一种国际通用做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要善于挖掘教材知识与背景材料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的知识与信息,要舍得花时间、放慢速度来“磨题”。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坚持“一分为二”
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高考考查的第二种基本能力。2018年高考考试大纲指出,考生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从而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把人类掌握知识的表征形式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所谓陈述性知识,就是用于说明事物的状况、特点、关系,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而程序性知识则是对某些信息进行识别或者转换做出某些动作,解决“怎么做”的知识,即通常所说的一般方法或技能方面的知识。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常常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程序性知识的获得又为获取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靠保证。
【真题回放】(2018年4月高考浙江选考科目第37题第(2)问)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来临,我国城乡居民对优质粮食的需求迅速增长;由于优质粮食生产销售等方面的诸多困难,粮食供给一直存在优质品比率低的结构性问题。由此导致优质粮食价格上涨。基于此,我国从2017年开始实施“优质粮食工程”,通过中央财政投入、鼓励各级地方政府配套,支持优良品种开发、制定质量认定标准、畅通销售渠道、重点支持一批产粮大县、建立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产后服务体系等,提高优质粮食产品比率,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运用“国家财政”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财政支持“优质粮食工程”对资源配置的意义。
第一,真诚。简历上“职业经历”这一栏,乔布斯让它空着。当时没有职业经历,所以他就没写,而不是像大多数人那样,总要绞尽脑汁杜撰出几个工作经验,而这种事要弄虚作假也确实轻而易举。因此,从这点可以看出乔布斯的真诚。
【解题策略】从陈述性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角度看,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国家财政加大对能源、交通、基础产业的投入,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如果仅从陈述性知识回答此设问,就显得干瘪,没有深度,说理缺乏针对性。如果学生在长期的训练中获得了一定的答题技巧,即程序性知识,通过构建思维导图,遵循事件变化发展的内存逻辑,层层递进,那么境况就不一样了。比如:
用文字梳理表现为: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加大中央财政投入、鼓励各级地方政府配套,有利于弥补优质粮食生产所需资金的不足;财政支持优良品种开发有利于引导各种资源向优质粮食生产集中,加大优质粮食品种的供给,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平时的教学中,师生们在理解记忆陈述性知识的同时,要善于归纳总结,积累一些答题所需要的程序性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应试能力。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坚持“一分为二”
描述和阐释事物,就是要求考生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并认识事物的本质;能够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同时,《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政治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课程标准是制定高考大纲与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据。因此,描述和阐释事物,无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还是对现实问题的阐释与评价均离不开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只有做到二者的有机统一,才有说服力。正如写一篇议论文,既要有理论观点,又要有事实论据,且二者有机结合分析,才能使人信服。
【真题回放】(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科综合第38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国家全民健身战略的不断推进,国内掀起了马拉松热。2011年中国马拉松赛事仅有22场,2017年增长到1 100场。据预测,2020年中国马拉松赛事将达1 900场。马拉松赛事的参与人数多、涉及领域广。2017年参加马拉松比赛的人次超过500万,覆盖全国234个城市,赛事带动安保、保健、住宿、餐饮、旅行、体育文化等服务业的发展,据测算,2017年全国马拉松主方的直接营业收入超过270亿元,主办城市的间接收入超过1 350亿元。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近年来我国马拉松热的驱动因素。
【解题策略】一道主观题往往由立意、情景、问题、答案四部分构成。立意是命题的意图所在;情景就是生活逻辑的再现,是问题的载体与理论知识的来源。本题以马拉松赛事这一方兴未艾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作为命题情景,无疑增强了考生亲切感,考生从生活逻辑探究马拉松热的驱动因素,就有话可说了。譬如,居民收入增加生活宽裕、健身观念推动、消费结构优化;给主办方带来的收入刺激,如运动鞋、手机APP、智能手环销售与推广;国家健身战略的鼓励等。由此,考生也就自然而然地能从生活逻辑上升到理论逻辑,找到赛事的驱动因素。譬如,经济是消费的根本因素、收入是消费的直接因素;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拉动经济、消费热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政府新发展理念及供给侧改革等理论知识。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融合生成答案即可。譬如答案组织如下: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是推动马拉松赛事热的根本原因;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推动了马拉松赛事的需求上升;消费拉动经济,马拉松赛事给地方与主办方带来的经济效益刺激了赛事的供给。这样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起来生成答案,防止观点与材料的“骨肉分离”,自然增强了答题的有效性。
现在的高中生从小就开始在学校生活,缺乏社会生活阅历。因此,老师在教授理论知识时,应多创设生活情景,既在生活情景中归纳出理论逻辑,又将理论知识还原于生活逻辑。
四、论证与探究问题坚持“一分为二”
论证探究问题是高考政治要求的第四种能力,要求考生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性作答,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并运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是论证与探究问题中经常用到的两种思维形式。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Guilford)于1959年在介绍其“智力模型”时提出来的。聚合思维具有过程的严谨性,思维的归一性和结论的论证性等特征(人教版选修四:科学思维常识),是解答高考限制性设问必备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则强调人们通过已有的知识和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寻找更多的设想、答案和方法,是典型的创造性思维,是解答高考开放性设问必要的思维方式。
【真题回放】(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科综合第40题)
材料一:1978年冬,小岗村的18户村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大包干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改革如同释放了魔力,次年,小岗村迎来大丰收,粮食总产达13.3万斤,一举结束20余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并首次归还国家贷款800元,进入新时代,小岗村大力推进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立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并发放股权证,实现了村民从“户户包田”到“人人持股”的转变。2017年,小岗村集体收入突破8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比2012年增长70%以上。
(1)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解题策略】该设问明确要求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材料加以分析说明。从设问形式来讲,属于限制性设问;从形式逻辑来讲,是属于从一般(理论逻辑)到个别(生活逻辑)的演绎推理;从思维方式来讲,论证需要聚合思维,注重论证推理的过程性和严谨性。譬如,本题的聚合思维与严谨论证过程如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小岗村进行“大包干”改革、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和土地流转,是生产关系上变革,能不断破除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经营机制弊端,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解放生产力的基本方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下面再以这种思维方式来研究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科综合第38题,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知识分析近年来我国马拉松热的驱动因素(题目见上)。该设问属于没有具体知识限定的开放性设问,从形式逻辑来讲,是属于从个别(材料生活逻辑)到一般(书本理论逻辑)的归纳推理;从思维方式来讲,需要从多主体多角度的发散思维,才能创造性地找出驱动因素。譬如,可采用主体发散法,可以从马拉松参与者居民、倡导者政府、主办方及赞助商、商家等角度发散思考找到相应的驱动因素。
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选取不同题型,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在各种思维方式指导下的对问题的论证与探究的过程要求,从而提高论证与探究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