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的课堂教学设计
2018-12-06湖北饶贵方
湖北 饶贵方 邓 琼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反映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国家课程标准体现的是国家对学校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高考考试大纲就是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这就决定了高考命题必须体现学科素养导向,引导教学深入探索。事实上,纵观2018年高考的三套全国性试卷,无一不突出学科素养的考核。教学是考试的基础,考试对教学起引导作用,就此而言,高考复习教学必须突出考生学科素养的养成。
那么,高考复习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考生的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呢?
以笔者的愚见,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的高三思想政治课教学优化设计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
1.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应有不同的教学设计。
任何素养都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的。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能力的形成首先是掌握学科知识,因此,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首先是知识教学的优化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科知识做深层次的研究。
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能力的角度看,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一类是程序性知识。
所谓陈述性知识,就是“是什么”的知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主要是需要记忆、回忆的知识。从知识呈现的角度看,主要是概念、原理、规律和规则的具体内容。
所谓程序性知识,就是有关“怎么办”的知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主要是作为思维工具被应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从知识呈现的角度看,主要是将已知的知识应用于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新知识的过程。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并无绝对的界限,程序性知识是以陈述性知识为基础的,或者本身就是陈述性知识的直接运用。例如,价格的定义“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这无疑属于陈述性知识,但是,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引出价格=商品价值/货币价值,后者就是程序性知识。
对陈述性知识教学的优化设计主要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必须克服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者自悟的思想,把设计的重点放在学生对其科学性、真理性的理解上,即“为什么是这样”的理解上。其二,搞清楚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关系,以温故知新的方式让学生清楚新知识产生的基础。其三,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建立认知结构,把握该知识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例如价格,从科学性的角度考虑,至少必须把握三点知识:市场价格由价值和供求两个因素形成;价格以不断波动的形式反映价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即商品自身的价值与货币的价值两个方面共同决定商品价格。从知识联系的角度考虑,至少把握四点知识:价格源自于交换价值,产生于货币诞生以后;价格最初以贵金属金和银的单位重量表示,现在已经演变为由纸币表示;商品价格是引导商品生产与流向的最重要的市场信息,所谓市场调节最主要的就是市场价格的引导作用;通过价格调控是国家宏观调控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途径。从认知结构考虑,必须把握:价格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和作用方式;国民经济的主要大数据都是以价格计算和衡量的;价格的变化反映着经济发展的稳定状况等等。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深刻记忆,有利于在必要时回忆与提取,有利于向程序性的知识的转化。
程序性知识设计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的活动上,以学生的研讨活动(主要是学生个体钻研,其次才是集体研讨)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程序性知识的设计也应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设计与原先学习情境不同的新的情境,让学生运用程序性知识解决新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惟其这样,才能真正检验出学生的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能力。很多教师仅仅是照搬教材设计的活动情境,这其实是不可取的。具体如何设计,可参考每年的全国性高考试题对新材料的剪辑与处理。其次,因为程序性知识主要涉及概念和原理的运用,因此优化设计的关键是如何使学生将头脑中储存的概念、原理等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学会将其应用于不同情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例如,上面所说的从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中引出价格=商品价值/货币价值,并将其应用来研究通货膨胀、企业利润、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等经济现象。再次就是对学生活动过程的指导,一般老师只注意到启发学生思考或者分组研讨的这个层次,缺乏对整个活动过程周密分析与步骤的细化,但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恰恰就在活动的过程之中。如学生自主思维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思维偏差,集体研讨中对可能出现的不同见解的诱导与统一。
2.学科素养的培养应注重“引而不发”,“导而不牵”。
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绝对需要知识的深化,但这个深化如何进行?这却是课堂教学设计必须重视的问题之一。
很多教师认为知识的深化就是把知识向更深层次拓展,这其实是把问题简单化了。要知道,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最终是表现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能力的培育目标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变化,因此深化重在让学生掌握和强化学科的科学本质,揭示学科更深层次、更内隐的发展变化规律,把表象的科学知识与其内在的决定因素联系起来,形成学生新的科学的思维结构,进而依靠这个思维结构去认识更为复杂的社会现实和自然现象。这样看,深化是一个由知识到能力素养的转化过程,这个转化过程只能是学生自我进行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实践,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完成这个转化,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在引导学生如何深化上下苦工夫。
我们听过很多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示范教学,应该说这些示范教学的过程环环相扣,一丝不苟,顺利得让人难以挑剔。但正是这种“顺利”,给人的感觉就像教师设计好了道路,并且在道路的两侧设置了严密的栅栏,学生就像在这栅栏中嗷嗷行进的小猪。表面上看是热热闹闹,实际上是教师思想的呈现,没有学生的深化。
以笔者的愚见,基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能力的教学设计,其核心设计思想是“引而不发”,“导而不牵”,让学生在独立探究自行研讨中形成学科素养。这需要教师挖掘思想政治课独特的科学内涵和育人价值,立足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概念、原理,把握学科的思维规律,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与学生实际,对教学过程进行恰当的安排。这个恰当的安排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其一,设置目标,激发兴趣。必须将培养学科素养与学科能力设置为教学目标。学科素养与学科能力目标的设置要考虑:①将学科素养与学科能力渗透于教学活动之中。学生的学科素养与能力是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研究和体会内生的。好的教学设计就是将素养与能力的形成巧妙的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②设置的学科素养与能力目标应该是能够实现的,这种实现应该是具体的,可操作、可检测的。③学科素养与能力目标的实现过程就是展示学科素养与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科素养培养形成的过程。
其二,勉励和引导学生对教材知识质疑。学贵质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真正的自主学习肯定会产生质疑,学生的质疑水平显示着学生学科素养的高低程度。基于培养学科素养与学科能力的优化教学必须积极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质疑。培养质疑精神。需要指出的是,不要怕学生质疑教材结论,真正真理性的结论是不怕质疑的,而且会通过质疑让质疑者更加信服。当然,学生的质疑很可能会超出教学预案,也可能超出教师的知识能力水平,因此,对学生的质疑,要做好不会解答的思想准备,不要因不会解答表现尴尬难为情,“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一般来说,这种超出教师能力的质疑才是高水平的质疑,才是高素养的表现。正确的态度是欣赏和赞扬学生的这种质疑,记住,“能难住老师的学生才是高素养的好学生”。
其三,坚持多问少讲的原则。引导学生的基本方法是恰到好处的提问,尤其是在学生无疑可质的时候。一般来说,考生对高考试题的答案是无疑可质的,教师一般都是就试题讲解答案为什么是这样,这实际上还是停留在知识传授的范畴里,谈不上学科素养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科素养和能力的教学应该是通过提问让学生层层深入的研究试题。例如2018年高考文综Ⅱ卷第23题,高考所给的答案包括“奋斗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我们就此设计了紧密联系的几个问题:奋斗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与奋斗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学生说明之后继续问:“奋斗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是否合适?在学生争议不休时再问,奋斗与主观能动性有何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谁更根本?当此问题议论明白之后进一步又问,奋斗与人民群众有何关系?经此一连串的设问引导,学生们最后统一得出结论:尊重客观规律,服从人民利益的奋斗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离开规律的奋斗只能南辕北辙,离开人民利益的个人奋斗只能走入歧途。通过这个过程,不仅学生的知识得到了深化,学科素养与思维能力更是得到极大的提高,而且更可贵的是培养了学生不迷信权威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其四,设计和选择能够体现学科素养与学科能力的练习进行当堂检测。一般来说,优化教学设计的最后一个要素,是设计检测目标实现情况的试题。基于学科素养与学科能力的检测设计要注意:第一,试题要考虑学科素养与能力的呈现,能够确实检测出学生的学科素养与能力;第二,创设与教材不同的新情境试题,最好是学生闻所未闻的客观实际,惟其这样,才能检测出学生真正的学科素养与能力水平;最后,争取能够选择渗透核心素养的案例设计悬疑题,案例最好应具有趣味性,吸引学生课后议论探究。例如在讲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的关系教学后,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图表试题:
原来甲乙两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与整个社会生产率相同,都是每人日产10件商品,每件商品价值量10元,日产价值总量100元。两年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如下表:
项目 劳动生日产价值总量整个社会产率 日产量 商品价值量提高25% 12.5 8.00元 100元甲生产者提高40% 14 8.00元 112元乙生产者提高10% 11 8.00元 88元
完成:①将表格中的单元格填写完善。(注:表格为学生填写的正确答案)
②从完善后的图表中你能够引出什么结论?
通过这个看似简单的图表试题,学生不仅巩固了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的教材结论,还学会了商品价值总量的计算,认识到商品价值总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的教材所没有的知识,更从甲乙两生产者的对比中知道了市场条件下“快鱼吃慢鱼”、商品生产者必须使自己的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科学道理。如果在学生搞清楚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科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学生还可以从此题中讨论得出谁率先创新科技谁就能获得超额利润、企业保守科技机密的原因、靠引进技术只能永远落后的科学道理。
显然,这样的课堂引导与检测,不仅深化了学生的学科知识,更是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