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发展中培养和吸引人才的关键因素分析

2018-12-06高凯中国人民大学

新商务周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宜居人才环境

文/高凯,中国人民大学

从2017年开始,武汉、西安、 杭州等城市陆续降低户籍门槛,出台各种落户政策。买房打折、租房补贴、落户降标、项目资助、一次性奖励等等,意图吸引人才落户本地。从各地一系列的政策来看,城市掌舵人对人才的吸引表现得越来越焦虑。

人才是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城市要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人才贡献其才能智慧。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决定性、战略性作用。特别是高端人才在金融产业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能够做到方向引领和战略决策的示范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培养、吸引、留住高端人才对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和前瞻行的作用。

1 人才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人才是城市转型升级的核心要素,对推动城市转型升级意义重大。城市转型需要大量有良好教育背景、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参与其中。人才是技术的创造者,在当前中国经济强调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的背景下,人才是城市发展转型的中枢力量。对于由制造经济转向服务经济的城市来说,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力资本,人才是服务经济的最重要因素,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当前时期,大城市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转型升级关键阶段,谁能够在转型升级中抢占先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才储备和人力资本积累。对人才争夺是经济发展阶段转变的必然结果,在未来也将会成为一个常态。

人才是城市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资源。一名高层次人才可以带来一个科研项目,一个科研项目进而带动一个产业,人才优势将最终转化为发展优势。在当前信息化的时代,人才作为高新技术的创造者、发明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已经成为当代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2 城市吸引人才的主要因素

中国古代有一句话:“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优秀的人才会选择能吸引自己和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城市居住生活工作。那么,哪些因素会决定人才的选择呢?归纳起来主要有提供就业岗位、宜居环境、人才价值追求与自我实现机会三个方面。

2.1 提供就业岗位的能力

对于集聚在城市的人才而言,就业岗位是满足其安全、社交、自我实现等需求层次的最基础保障,因此,人才更倾向于选择到提供就业岗位能力强的城市居住与发展。提供就业的能力进一步可以分为提供就业岗位数量与质量的能力,从人才主体的视角来看,即为就业机会的多少以及岗位档次的高低。就业岗位数量越多,意味着越多的求职机会和越多的可供选择的岗位种类,在面对不确定性的未来时,就业机会多的城市会使求职者有更强的安全感;而就业岗位质量越高表明了越高的收入、越多的自我实现的机会。

2.2 提供宜居环境的能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城市能否吸引人,首先要看这个城市的生活环境是否宜居。城市不仅是地区经济枢纽,同时也是人类的居住环境,对居民的生活品质有很大的影响。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活环境和品质,城市的宜居性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要议题。对于有着较强解决基本生活需求的各级各类人才来说,其对城市的宜居性有着更高的追求。城市的经济实力是影响其提供宜居环境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经济实力的提高并不等同于宜居性的增强。

从《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的角度来看,城市的宜居度首先是环境优美度。生态环境恶化时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所以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人文环境、城市景观等的环境优美是城市是否宜居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其次,是生活便宜度,生活便宜度,生活方便宜居城市最重要、最核心的影响因素,宜居城市应该为生活各方面的内容提供各种高质量的服务并且使得这些服务能被广大的市民方便地享受。

2.3 提供人才价值追求与自我实现的机会

能否长期吸引和留住人才,取决于城市提供人才价值追求自我实现的机会,即人才的发展机会,至于户口、住房、教育等公共服务和福利应该具有普惠性,不能仅仅作为人才战略的政策工具。

具有专门知识、技术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在精神上的需求往往更强,更加注重追求事业的成就感,对工作生活质量要求更高,因此,将更倾向集聚于有利成就个人理想、个人事业发展的城市。对大多数的科研技术人员以及中高层管理人员来说,他们不仅仅需要物质消费,还需要更多的精神消费。多开展思想碰撞、学习提升甚至社交等多层面的活动,才能让他们安居乐业,激发创新灵感。提供发展机会能力强的城市拥有推崇创业、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价值导向,有着激励人才挑战自我的机制,有着适合人才有序流动的文化氛围和完善的便于人才合理流动的通道。

3 城市在引进和培养人才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城市在吸引和培养人才时,会出现一些误区和不足,需要针对这些问题随时进行调整。

3.1 人才观念的误区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过快速发展,已经由投资推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尤其在传统制造业向高新科技演进的阶段,人才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如果还停留在相对消极、落后的人才的观念上,就会影响到人才的发展和吸引,甚至影响到城市的转型发展战略。

人才观念的误区一方面体现在对人才的培养方向比较模糊、培养手段单一、引进措施贫乏,人才发展跟不上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管理任务增加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引才和用才方面,存在“三重三轻”现象,“重增量、轻存量;重引进,轻挖掘;重物质激励,轻人文关怀”的思维习惯和认识误区。同时,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及部分企业中,官本位思想,任人唯亲和一些“潜规则”是各类人才尤其是海归人才“水土不服”、“逃回北上广”的重要原因。

针对观念的误区,可以利用立法权下放的时机,制定和完善人才发展法规,将人才发展中的一些关键环节及纲领性对策以条例形式加以固定,大胆突破和创新,强化人才关键政策环节的刚性和稳定性,为其他人才配套政策的制定和创新提供保障。

3.2 人才体制建设滞后

主要表现在:(1)人才工作中的学历、身份、户籍等因素没有彻底清除,影响了人才的合理流动;(2)选人用人机制不够健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形成;(3)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还需要提高;(4)分配激励机制不够合理;(5)人才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一些政策偏重功利性和追求政绩,强调短期物质激励,对长远的人文关怀不够;另外有些政策的覆盖面和普惠性不足,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门类人才体系的全局性、整体性关注不够。

对此,首先需要完善制度环境。针对城市发展的新战略及人才政策的空白领域,可以进行探索试行,为人才发展创造新的制度环境。此外,还可以构建产业与高校的人才通道。通过人才培育角度制定产业与高校或培训机构合作的人才通道政策。通过高校或培训机构定向培训相关人才。

3.3 人才支撑环境薄弱

目前,人才发展的各种支撑平台和服务体系的欠缺,导致了人才缺乏必要的安居乐业的环境。人才生态环境的缺失导致一些人才因“水土不服”而乘兴而来,败兴而去,一些人才经过岁月的消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已慢慢失去了创新的锐气与奋斗精神,给城市人才口碑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我国城市人才市场化程度较低,人才市场仍主要由政府主导,市场对人才的配置作用还不太明显,人才服务业发展远远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交流中心及人才市场的配套性建设投入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人才资源信息难以实现共享。部分城市由于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链不完善和总量偏小等原因,导致了就业机会少、创业空间狭窄和人才载体能力薄弱,从而阻碍了人才的成长和集聚。如何提高支撑环境,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3.3.1 面向人才安居,打造宜居的环境。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目前国内许多城市开始打破户籍制度,清除人才流动障碍,打造文明城市,宜居城市。这些努力改善环境的举措是值得肯定的,但很多城市出现的交通拥堵、房价高企、环境污染以及近期频繁爆出的买房摇号丑闻、教育问政等问题,说明在改善宜居环境的道路仍然任重道远。

3.3.2 面向人才创业,构建高效顺畅的服务支撑体系

在当前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要建设完善各类技术支撑平台,促进公共创新资源的共享,为人才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配套支持。简政放权,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及时解决来本地创业的各类人才遇到的各种障碍和困难。

3.3.3 面向大众,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

举办人才论坛,将其逐步打造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品牌活动。搭建形式各异的人才交流平台,加深人才群体间的沟通联络,扩大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3.3.4 招商引资,提供城市就业和人才发展空间

通过吸引大型公司入驻,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的整体发展。通过吸引更多的公司入驻,提高城市人才的承载能力,同时也能提高人才的流动速度,为城市增加更多的就业空间和人才的发展空间,改变城市“适宜养老”的症结。

猜你喜欢

宜居人才环境
人才云
“六乱”整治绘就宜居底色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