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庇古的战时经济学理论
——以英国二战期间的经济政策为例
2018-12-06韩旭国新融资租赁有限公司
文/韩旭,国新融资租赁有限公司
1 庇古的战时经济学理论
1.1 庇古介绍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9),被认为是剑桥学派经济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 42—1924)的嫡派传人。他是剑桥大学经济学终身教授,其著作有《财富与福利》(1912)、《福利经济学》(1920)、《产业波动》(1926)、《失业论》(1933)、《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比较》(1938)、《就业与均衡》(1941)等,其中,最为经济学人熟知的是他在《福利经济学》中提出的庇古税(Pigovian tax)方案,即通过征税或补贴来纠正外部性,使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等,从而达到帕累托最优。
不过,我在本文,要梳理的是他在1921年有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为下次战争在经济政策上能少走弯路,所著的《战时经济学》(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War)。我之所以关注这本书,是因为在经济学教材里,一般介绍的都是常态化社会下的经济规律及相对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但是这本书却如开山宗师般,对战争时期的非常态下的社会进行描述,指出了战争期间的经济特点,为了维持战争需要采取的经济政策,以及相应的影响。这本书像一个提纲一般,虽然物换星移,生产技术的大发展,金本位的崩溃,需要对其提出的战时经济学理论做一些修正,但总体观点仍是正确的。并对现在社会有着现实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庇古身后,仍没有一部系统性总结战时经济规律的著作,对这部书的梳理,就更显重要。
我选择的版本是徐宗士在1933年译的版本,这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翻译的版本。
1.2 庇古的战时经济学
首先,庇古提到战时经济学提高生产要采取的四个“源泉”,即增加生产、减少个人消费、减少新投资本、减少现有资本。增加生产,顾名思义增加的是一切与战争相关的生产品,如钢铁、橡胶、坦克等。要减少个人的不必要的消费,奢侈消费更是要避免,用庇古的话说,叫做节饮食、少旅行、少用煤炭。集中尽可能多的资源用于战争。减少新投资本指的是对非战争用途的投资。减少现有资本,指的是对存量资本进行盘点后,有哪些可以转做战争用途,如民船对军用的转化。这四条是对资源生产进行总体协调的总纲。
其次,在战争经费筹集方面,庇古总结了三个方法。即政府征税、发债、通过银行信用即印钞票。战争经费的筹集,在战争进行中,是最重要的方面,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打的是后勤,而后勤的核心,则是战争经费的筹集。征税、发债比较明确。庇古特别提到了征税是建立在健康财政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和平时期,对健全财政制度的完善应是重中之重。发债则是针对特别费用的手段,庇古总结了一些发债的原则、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通过银行信用筹集,即印钞票的方法,是各国历来普遍采用的方法,庇古总结了部分原则。
在当时,凯恩斯还没有发表《通论》,学界对增发货币对生产的促进作用还未意识,但已经意识到了增发货币的通货膨胀的副作用。因此庇古特别提到,要有相应的物价统制配套,以及对一般民众的消费定量分配。这种思路还是比较超前,在20世纪20年代即确立了通货膨胀目标制,后来的事实证明,注意这个问题的国家,都在战争中较好的实现了物价稳定,保证了社会稳定。同时分配定量制度还带有计划经济色彩,当时苏联的计划经济尚未确立,这为后世的宏观经济调配提供了思路。
庇古还提到了在生产中的优先生产问题、对原料选择及定量问题等,尤其是对汇兑的关注,更是有着超前思想,因为在二战中,英国向美国大量举外债,美元与英镑的汇兑问题,是关键。
2 以二战中的英国战时经济政策为例
2.1 战时生产
1940年5月,德国闪击法国,英国远征军在欧洲大陆仓促应战,大面积
败退,导致首相张伯伦下台,丘吉尔在至暗时刻上台,组建战时内阁,开始进行大规模军事动员,英国进入战时轨道。首先成立生产部,根据战时需要协调生产和物资分配,为了更好的计算,在各部门征用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对经济计划、财政控制进行统计计算。凯恩斯便是其中之一,任职财政部。为了更好的协调,还在各个子行业成立专门的生产委员会制定、执行生产计划。生产进入了战争轨道。在生产优先权上,重点对军火、关键工业、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倾斜。如飞机生产便放在优先地位,这在保卫伦敦的空战中显出了重要性。原材料优先上,如铁矿砂,为了节省外汇,保证钢铁生产,大量采用本国低品位的铁矿砂,代替原先进口的高品位铁矿砂。还大量征收废钢,用尽一切办法,满足军工用港。
在人力资源征用上,由于850万壮劳力参军,动员了40万老年人、250万家庭主妇、125万失业者、475万民用工业工人转产、甚至22万战俘,来弥补军工劳动力缺口。到战争结束时,全国42%的人力被征用到武装部队或直接为军需保障的部门。在民用转产方面,政府也加速转化,一些原来生产地毯、花边的工厂都去生产炮弹、鱼雷。
战争推高了钢铁、有色冶金、化工等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推动了汽车、飞机制造、金属等行业的技术。许多技术得到发明和应用,如雷达、计算机、喷气式发动机、抗生素、核裂变技术等。与战争直接相关的工业产量有了大幅提高,飞机产量从1938年的年产2800架,提高到了1944年的年产26000架,远远高于德国产量,保证了在欧洲战场的制空权。
2.2 战时农业和必需品分配制度
由于战前英国所消费大部分食品需要从国外进口,其中84%的
糖和油脂,88%的小麦和面粉,91%的黄油都是进口的。为了节省外汇。战争期间英国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化肥、农机使用量,提高单产面积;扩大耕地面积,号召居民开跟花园为菜园。这一系列措施使得居民的食品供应得到了合理分配。基本食品在1940年实行定量供给,但许多食品保持了和平时期的水平,牛奶、面粉、土豆等消费还有上升,面包始终没有限量。但肉类、茶叶、糖类的消费大量减少。由于食品供应的保障,国民健康不但没有恶化,反而有所改善。英格兰的婴儿死亡率从1936-1938年的5.6%,降到1944-19 46年的4.5%。
2.3 战时财政
为了战争筹资,同时兼顾防止物价上涨过快,英国尽可能通过征税来满足战争需要。实行比较严格的税收政策,全面提高税率,增加所得税,开征购置税,超额利润税从60%提高到100%。在1941年,所得税的标准税率提高了567%。1942年直接税比1939年提高177%,间接税提高145%;到了1945年,直接税更是提高了300%,间接税提高了160%。政府开支挤占了一般的日常消费,居民的实际消费下降到战前水平的80%。即使这样,征税仍只能满足一半的战争开支。剩余需要靠借款和增发货币。国内债方面,对大额储蓄者发给利率为2.5%的国民战争债券和利率为3%的储蓄债券,大量挤占个人、企业投资用款。国际汇兑与外债方面,1940年最困难时期,由于英国的4.5亿英镑的黄金和美元储备很快由于进口军火而消耗殆尽,美国政府及时以英国在美国的7亿英镑资产为担保,向英国提供了4.5亿英镑贷款,解了英国的燃眉之急。然后,根据租借方案,在整个战争期间美国一共向英国提供了314亿美元的物资。
虽然货币增发,但物价统制使得物价能稳定在战前130%的水平,稳定了社会。同时实现了充分就业,劳动者的工资收入较战前增长了18%,工人生活得到了提高。但由于分配政策上对富人征税较多,使得财产性收入下降了15%,租金收入下降21%。
到了战争结束时,英国财政赤字100亿英镑,外债34亿英镑。但由于战争期间的经济措施合理,在释放了战争人口重新从事日常生产后,经济迅速恢复,到1948年,财政收支即实现平衡。充分就业的局面甚至持续到1975年的滞涨时期,失业率再也没有超过战前。但问题是,随着物价统制的逐渐结束,社会需求得到释放,通胀问题逐渐严重,直到50年代才逐渐解决。
3 结束语
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帝国,虽然在二战后的国际地位相对下降,同时由于
民族解放运动的风起云涌导致帝国的解体。但从本土的经济来看,由于战争期间正确的经济政策,使得经济相较战前获得了较大提高,并实现了健康发展。
再次将英国在二战期间的政策总结如下:首先以军工生产为侧重,将社会资源全力投向军工、军需生产,保证了战争需要的同时,提升了需求,提高了工业、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就业人口,实现了充分就业,提高了国民收入水平。其次,在战争筹资上,以税收手段优先,发债、增发货币为辅,抑制了国民消费,保证了政府消费,同时抑制了通货膨胀的爆发。这与英国在战前确立的健康的财政体制息息相关。再辅以严格的物价统制和消费品定量分配,既保证了民众的日常需求,也抑制了物价,稳定了民众的生活水平。最后,汇兑保障了英镑的购买力,稳定了从美国的进口物资数量。
庇古的战时经济学虽然经过了近100年的时间,但如果检视在这一百年内的各国战争,以上问题处理较好的,都在战争期间实现了物价稳定和社会稳定。如二战中的美国和英国。处理不好的,都会出现各种问题,如阿富汗战争中的苏联、越南战争中的美国以及乌东战争中的俄罗斯。因此,在当今热战频发的背景下,继续研究战时经济学,仍是经济学人的需要,毕竟,在突发战争中,如何能够最大保证社会运转、支持战争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