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实现河南双创基地人才集聚的策略研究

2018-12-06董艳蕊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双创基地人才

董艳蕊

(中国(河南)创新发展研究院,郑州450062)

当今,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动力正在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人才是创新创业的载体。因此,未来,国家、地区、企业之间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河南省政府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的指导下,统筹支持国家和省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基地建设,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成了一批服务功能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双创氛围活跃的双创基地支撑平台,平台建设带动了人才需求的增长。在省第十次党代会会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河南省未来的人才战略。如何利用好中部大省的区位优势、人口大省的资源禀赋及政府支持的政策红利,结合河南的发展实际,做好双创人才的引入、培养、服务和激励策略,对于河南省双创策略的成功,乃至于人才强省和经济强省的建设至关重要。

一、双创基地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未来,在通过双创基地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人才的作用将更加凸显。能否凝聚起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创新能力强、覆盖领域广的人才创新队伍,将决定着双创基地建设的成效,关系着河南建设经济强省、打造“三个高地”、实现“三大提升”的战略全局,同时对于加快推进“决胜全面小康和中原更加出彩”的步伐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打造三个高地,打好四张牌,实现三大提升的迫切需求。河南省十次党代会提出了河南未来五年发展的战略任务和目标,就是要建设经济强省,打造“三个高地”,打好“四张牌”,实现“三大提升”。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途径就是把“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按照“以人为本”的思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快速聚集高端智力人才,把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带动全省双创发展的重要载体,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以此辐射带动其他双创基地的发展。因此,河南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人才、呼唤人才、渴求人才。

第二,实现河南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个区域的人才分布和结构与本地的经济繁荣和技术进步息息相关。2016年河南省GDP总量为40 160.01亿元,同比实际增长8.1%,居全国各省市第四位。今年上半年,河南GDP总量首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达到20 307.72亿元,在中部六省中稳居第一。2015年年末,河南省常住人口为9 480万人,2016年年末,河南省常住人口为9 532.42万人,净增52.42万人;2015年年末,郑州市常住人口为956.9万人,2016年年末,郑州市常住人口为972.4万人,净增15.5万人。2016年度,郑州市共受理申报人才(团队)268个,其中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2人,中国两院院士15人,美国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4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4人,长江学者6人。因此,河南的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稳中向好的态势与河南省政府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政策优势实施的“人才发展战略”紧密相关。河南省要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引进和培养所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金融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既要“引”得来,又要“留”得住,“用”得好。

第三,实现就业倍增效应的源头。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形势下,建设双创基地,能够促使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广大青年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同时,双创还能带动就业,不断创造出各类岗位,成为人才就业倍增效应之“源”,使就业工作总体稳定,让就业人群基本满意。

二、双创基地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几年,河南各双创基地逐步建立了人才培养平台、人才服务基地等,同时提供了政策支持,在完善双创服务体系、聚集高端人才和智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部分双创基地人才培养存在思想不够解放、政策落实不到位、人才机构不合理、人才总量偏少、高端人才匮乏等问题。

第一,人才培养思想观念有待提升,政策落实有待加强。从社会文化角度看,河南遵循的是一种中庸之道,现实中很多单位特别是高校、科研机构、国有企业等形成的组织文化强调员工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不鼓励冒险、不容忍失败、不包容异议,在这样的环境中,双创人才只会求稳怕变,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得不到发挥。因此,要改善思想文化环境,为实现创新人才的价值提供便捷的“快车道”。

个别双创基地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方面存在人才培养观念落后、政策落实不到位等现象。诸如,少数领导和员工官本位思想、论资排辈等落后观念严重,唯恐人才取而代其位,压制和阻碍人才的发展。还有部分双创基地在人才使用上缺乏必要的沟通反馈,业绩考核倾向于以学历、职称、论文等作为评价考核的内容,考核周期过于短视,体现不出双创人才的创造性价值和业绩,缺乏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的绩效考核机制,双创人才未能从技术转移和科研成果的预期收益中得到回报;股票期权等激励形式虽得到普遍肯定,但由于缺乏具体可操作的办法,作用还未真正发挥出来。

第二,人才培养的体制环境有待改善,培育机制有待完善。良好的环境是吸引、培养、开发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越是高端的人才,对创业平台和综合环境的要求就越高。部分双创基地科技创新人才匮乏的原因之一就是区域地理位置不占优势,工作环境和生态环境欠缺等。

河南地处中部,现代企业管理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教育体制仍以应试教育为主,素质教育还未真正落实,科技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这些因素使得河南省创新基础薄弱,创新意识落后,严重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开发。此外,河南省整体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区域双创基地研发经费不足,产出效率低,科技转化机制不健全,教育体制与建设国家级省级双创基地对创新人才的需求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目前,河南省有12所高校科研所被批准成为双创基地,部分高校聚集了海内外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等,他们是双创基地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但是,多数高校教师缺乏双创经验,专业性不强,双创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学生缺乏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忽视了创新精神的培养,给创新人才的培养和供给带来了很大困难。部分企业创新基础设施薄弱,创新文化氛围不浓厚,对科技创新不重视,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不足,没有真正成为双创的主体。而部分科研机构设备陈旧,人员队伍固化,研究经费不足,高素质的科研人才缺乏或流失。总之,产学研三大体系尚未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关系,协同育人的机制尚未建立,导致双创人才培养和开发不足。

三、实现双创人才的集聚的措施

第一,强化思想观念,创新人才体制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双创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取决于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双创基地要以人为本,强化人才的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尊重双创人才的自主权,营造鼓励科技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让人才活跃在平等发展的空间和自由的学术气氛之中。完善人才发展机制,打通人才流动和使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科技教育运作机制,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努力建设有利于双创人才生成的教育培养体系。

第二,完善人力资源政策,便利人才集聚。对于双创人才,在人员流动、人事代理、人才培养、安家补助、知识产权、技术入股、风险投资、医疗保障、职称评定、研发鼓励等方面,逐步形成完善的政策法规,为双创基地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基础保障。充分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建立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平台,为用人单位和人才提供高效便捷的人力资源信息服务。完善海外人才工作、签证、居住和永久居住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为优秀的海归人才、国外人才提供便利。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人才政策,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充满活力、促进双创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为双创人才创业发展提供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政策环境。

第三,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创新引进方式。坚持人才引进与产业培育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创新规律培养和吸引高端人才,按照市场规律让人才自由流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充分落实国有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加大加快发展专业性、行业性的人才服务市场,鼓励发展高端人才猎头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利用高端猎头招聘海内外高端智力人才,放宽人才服务业准入限制。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允许企业家、科研人员在高等学校、事业单位、企业间合理流动,加快建立符合有利于产学研的“人才旋转门”,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如加快郑州航空港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中国郑州航空港引智试验区以及郑州高新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开展国际人才交流政策机制创新试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管理制度,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

第四,开发多元培训方式,坚持外引内育并进。基地坚持“外引”和“内育”双轨并进,加强对双创人才的培养,逐步建立培训主体多元化、培训模式多样化、培训内容多层次、有效覆盖双创全过程的培训机制。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用人特点,根据从业人员的具体条件和企业对不同时期、不同人群的培训要求,灵活采用日校、夜校、周末班等多种受欢迎的学习培训形式。例如,鼓励企事业单位和政府定期选送双创人才赴海外进行实战培训,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教学人员以兼职或业余的方式参与各种形式的双创培训活动。引导企事业单位采用校企结合、院(所)企结合的模式,依托双创基地高水平大学及专门研究机构,建立高层次管理、营销、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通过有针对性的高层次的理论和专业培训,加速企业事业单位高层次管理、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第五,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人才激励机制。研究建立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创新驱动发展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人才的创造能力、业绩为主要评价标准,建立和推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市场化分配和激励机制,激发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和全社会创新活力。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激励,鼓励科技成果在产权单位与科研人员之间按比例分配和作价入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向研发和转移转化团队倾斜。转化职务科技成果时,以适当形式给予科技人员奖励,鼓励建立市场化运营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交易、科技成果评价等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在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下,省管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可以自主决定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开展转移转化活动。

参考文献:

[1] 王彦梅.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对策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7.

[2] 张琪.辽宁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9.

[3] 上海市教科院智力开发研究所课题组.上海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研究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5,(3):4-22.

[4] 布和朝鲁.论新常态下的经济走势[J].北方经济,2015,(4):6-10.

[5] 温金海.珠三角发力再引“孔雀东南飞”——广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掠影[J].中国人才,2011,(11):23-25.

[6]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世界城市研究课题组连玉明.世界城市如何聚集高端人才[J].北京规划建设,2010,(4):66-69.

[7] 喻新安.河南经济发展报告(2015)——新常态下的河南经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艺出版社,2015.

[8] 吴敬琏.双创驱动—激活中国经济新动能[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

猜你喜欢

双创基地人才
秘密基地
人才云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