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农业院校科研经费有效使用和管理的研究

2018-12-06邓新胜苏晨东

时代经贸 2018年26期
关键词:农业科研科研活动农业院校

邓新胜 苏晨东

一、科研经费管理的新形势、新要求

随着国家对高校科研创新活动的日益重视,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的投人逐年增长,科技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科技实力大幅提升,整体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但随着科研投入的增长,科研资金管理和使用方面还存在科研资金管理还不完全适应科研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管理不够科学透明,资金使用存在违规违纪现象,激励措施还没有落实到位。

为解决科研经费管理和资金使用中的突出问题,国家先后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以激发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活力,同时要求高校要依法规范科研经费管理,改进服务,以为科研人员创造性活动服务,为一切科研经费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新的措施,也对优化农业院校科研经费有效使用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农业院校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

科研经费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还存在问题,一方面,农业类院校的科研活动具有季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这对农业科研活动预算的制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科研人员要了解财务知识,也要求财务人员也要了解农业科研活动。另一方面,财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与项目负责人之间缺乏系统有效的沟通和协作,项目负责人往往并不看重预算,认为预算编制就是为了申请课题,只要课题申请到手经费到位就行,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也较少征求财务人员意见,有着较大的主观性,从而增大了造成科研项目资金预算的申报执行风险。

(二)间接费用核算不规范

农业类院校科研产生的间接费用主要包括为农业科研活动研究提供的现有农业机械、试验用仪器设备及实验用房,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的支出,以及科研人员的绩效支出等。农业类科研院校的科研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科研活动不仅仅在学校的实验室,更多的科研活动是在田间、苗圃和试验基地,实际工作中对实际发生的水、电、气、暖等间接费用无法精确计量使用量。目前农业类院校科研项目通常是根据一定时间内科研活动的水、电、气、暖使用总量统一支付,再分摊到单个的科研项目。这样的分摊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依据,难以保证与实际使用数相符,容易导致科研项目支出核算不准确。

(三)发票报销审核有风险

在实际报销的时候财务处更注重发票合法合规性,对于票据的正规性有着严格的要求。但是农业类院校的科研活动中,会经常到村庄进行问卷调查、农田采样实验、野外考察等,这些活动很难取得发票,所以有些科研人员就会想办法将该支出从其他途径支付,由此可能会造成科研人员利用虚假发票或虚开发票进行报销。还有些调研活动能开发票,但却存在科研人员把非科研活动产生的费用在科研项目中一起报销问题,例如:在加油站购物发票与燃料费一起开,餐费与住宿统一开住宿的发票等。在报账时,财务人员更多的是关注票据本身,难以考虑科研活动的特殊性,科研支出和发票事项存在相关性不一致,存在真实性的审核风险。

(四)科研成果和科研副产品管理不统一

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和科研副产品未进行统一管理,各部门独自运行,缺乏就针对科研成果和科研副产品管理进行有效的沟通。一方面,对于农业类院校会形成许多与农作物研究有关的科研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科研人员对其价值不够重视,学校财务方面管理的体系并未将其作为无形资产计量、记录、监控、管理,仍停留在原来知识产权登记和档案管理的高度,由此可能造成科研无形资产未能有效及时地管理,甚至可能造成无形资产流失。另一方面,农业院校科研项目有其特殊之处,就是很多项目会发生一些有经济价值的副产品,如棉花试验田生产的棉花、加工制造产生的食品、酒等,这些产品大多数院校没有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存在处理随意,有的科研成果就由个人变卖,产生的收益归个人所有,由此造成科研成果体外循环,容易滋生腐败现象。

(五)科研经费监机制不健全

农业类院校中学校科研、财务、资产以及审计等部门协同管理监督的机制并不完善。有些科研人员财经纪律意识比较淡薄,财务人员报账时只审查支出是否符合预算、票据是否真实有效、支出是否真实,是否与科研活动有关;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对科研课题结题审查时,也是与财务的角度基本相同,更侧重审查预算与真实花费的差异率,以及票据是否真实有效和报账程序是否规范。但真正的科研人员的舞弊行为也难以发现,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都只注重票据的合法合规、真实有效,并未对科研经费花销的效益性审查,因此科研人员中虚开发票等问题并不能得到控制。

三、优化农业院校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依据制度要求,科学合理的编制预算

科研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农业科研活动的季节性和不确定性,也要认识到预算对科研活动的重要性,所以在编制项目预算时科研人员应与财务人员共同完成预算编制,使项目的预算既适应科研工作的需要,又符合财务管理制度,对不确定的内容和存在的问题及时沟通,相互协调配合,从各自的角度出发,结合农业科研的季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做好项目支出的预算编制工作,做到预算编制的科学化。科研管理部门应简化相关科研项目预算编制要求,精简说明,要建立健全预算审核服务机制,做好编制预算工作后的评价。调整间接费用,科学化、精细化预算。

(二)根据农业科研特点,对间接费用进行合理安排

根据科研项目使用农业科研单位现有的实验室等建筑屋和试验仪器设备的数量、价值和时间,测算其相应的消耗支出编制预算;依据科研项目特点,由科研项目成员和财务人员参与,测算科研项目实施期间需消耗的水、电、气、暖等费用额度编制预算;在核定的绩效支出额度内、按照绩效支出相关要求编制绩效支出预算。提高间接经费比例,对于实验材料耗费少的基础研究研究项目,可进一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间接经费比例。同时间接经费的使用应向创新绩效突出的团队和个人倾斜。

(三)完善费用支出管理,加强科研诚信教育

农业类院校结合学校内部管理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科研活动无法取得票据的问题,遵循真实性、相关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在符合国家科研政策要求的前提下,自己制定合法合理的科研经费费用支出标准,以来应对农业科研项目中存在的实地调研无法开发票等情形。完善的间接费用、费用明细等系统完整的科研成本管理体系。要强化科研人员主体地位,在充分信任基础上赋予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强化责任和诚信意识,对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实行终身追究、联合惩戒。通过加强科研诚信教育,提高科研人员合理、合法使用经费的意识。

(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规范科研副产品管理

农业类院校科研管理单位与财务部门共同参与对高校科研无形资产管理,将无形资产规范档案管理,并与企业及农户加强合作使其及时转化成生产力并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去,促进科研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共同推进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对于科研活动中形成的农副产品,财务部门与科研管理单位出台相应的科研副产品管理办法,对农业科研活动形成收入的要及时入账,避免资源的浪费、发生廉政风险。

(五)增强服务意识、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

强化学校管理的主体责任。学校要要根据国家科技体制改革要求,制定完善本单位科研、人事、财务、成果转化、科研诚信等具体管理办法,建立一套完善、系统的科研经费管理的体制,强化学校各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推行一站式服务,简化报表及流程,建立学术助理和财务助理制度,让科研人员少跑腿,把科研人员从报表、报销等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对科研经费管理不完善的问题,一方面,学校应建立对科研经费协同管理监督的机制,要使科研活动的整个运行过程都在“阳光下”运行,重视制度的落实,真正做到用制度规范和控制科研活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高监督检查效率,实行监督检查结果信息共享,最大限度降低对科研活动的干扰。

猜你喜欢

农业科研科研活动农业院校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助推西藏农业科研发展”座谈会成功召开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以“五化、五融合”理念推进农业科研试验基地规划建设
论农业科研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
国际商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力与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