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课程改革
——以《跨境电子商务》为例

2018-12-06王桂贤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21期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跨境

王桂贤

(烟台职业学院,山东 烟台 264670)

在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动下,作为国家经济发展重要支撑力的“互联网+”教育应运而生,并催生了教育在各层次,各层面的改革。从“互联网+教育”到“互联网+职业教育”,再到“互联网+学校(校园)”、“互联网+专业”、“互联网+课程”等。以《跨境电子商务》课程为例的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课程改革目的是重构适应“互联网+”课程改革的生态系统,培养合格经贸人才。

1 “互联网+”对高职课程改革影响分析

“互联网+”具有“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及连接一切”六大主要特征,这就预示着基于“互联网+”的高职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学在教学主体、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及评价方式等方面的重构,是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优势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进行融合。这种融合不是两者简单的相加,而是在“互联网+”思维模式下,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嵌入到课程教学中,是“互联网+”和课程改革的深度融合,是一次改革与创新的过程。

1.1 “互联网+”改变了对课程传统教学主体的认知

“互联网+”课程教学颠覆了我们对传统课程教学“一支粉笔、一个黑板和一本书,老师讲、学生听”模式的认知。“互联网+”课程教学是多维、立体、跨学科、无限延展的学习与探究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是学生“互联网+”思维形成的架构者和引领者,指导学生在“互联网+”思维模式下,实现从被动“要我学”转变为主动“我要学”并且学会创造性学习的转变。

1.2 “互联网+”丰富了课程的教学资源

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课程教学资源的获取空间无限延伸,各种优质教学和学习资源充分呈现且无限丰富,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管道获取或发布有用的教学资源信息。

1.3 “互联网+”改变了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信、微博、QQ及手机APP等已渗透课程教学,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精彩纷呈。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呈现出媒体化、可视化、智能化、交互性、个性化和差异化特点,“互联网+”改变了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

2 跨境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2.1 跨境电商人才需求状况

目前跨境电商进入可视、可听、可触、可感、可用的“新贸易”时代。但跨境电商的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行业快速发展,当前的人才存量及人才结构明显跟不上发展的要求。高校每年电商毕业生有数十万,但不管是从知识结构、还是能力要求,都出现加大断层”。

2.2 基于“互联网+”跨境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互联网+”思维模式的课程教学设计。

目前课程教学信息化在高校蔚然成风且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很多教师只把信息化看作一种制作精美的PPT教学设计的技术工具和手段,缺少“互联网+”思维模式下的跨学科、跨行业融合、个性化的跨境电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2)碎片化的课程资源影响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形成。

微课等教学方式在方便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同时,也打破了知识的系统化。很多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学习能力,很难把一些碎片化的东西整合,转化成自己对跨境电商的整体认识和能力。

(3)缺乏“互联网+企业”平台对实践教学的支撑。

现在很多高职院在跨境电商教学方面都拥有很好的实训室及相应的教学软件,但由于缺乏“互联网+企业”教学平台的支撑,导致课程教学缺乏实战性,难以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网店运营等实践能力强的电商操作人才。

(4)“互联网+”协作学习空间不够畅通。

“互联网+”协作学习空间是一个课后学习平台,很多学校对这个平台重视不够,导致沟通交流管道不畅,很多需要在课后协作完成的教学内容或解决的问题无法完成,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5)考核评价方式无法综合考核学生能力。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采用的“平日成绩+期末成绩”考核方式是一张试卷定乾坤,缺少了考核的一个重要环节——技能考核。这种考核方式对实操性很强的跨境电商课程来说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3 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课程改革

对实践性很强的经贸类专业课程改革,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应发挥“互联网+企业+课程”的优势,挖掘企校课程的融合点,进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1)以技能大赛为切入点,打造一支“互联网+”专兼教师团队。

打造一支“互联网+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特训营的跨境电商教师团队,聘请企业业务骨干作为教练员参入指导技能大赛,用企业真实的项目指导学生开展技能实战。这样的指导团队使专兼教师更加融合,专任教师可以更好地在“互联网+”思维下找到课程改革的方法,兼职教师也通过大赛了解课程教学的目标、任务和重点。技能大赛是对教学成果的检验,是具有竞争性和荣誉感的比赛,企业兼职教师的掺入,增加了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团队合力的形成,促进跨境电商课程教学改革。

(2)创新“互联网+”混合教学模式。

在教学设计上以真实跨境电商项目为依托,通过让学生分析速卖通产品销量排名等,训练学生运用“互联网+”思维获取信息、自我学习和创新的能力;引入速卖通大学等在线课堂,以翻转课堂形式进行学习与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微信、QQ等信息技术手段发送“详情页制作”等课外讨论学习的电商内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3)搭建“互联网+”实践社团。

跨境电商业务实操作中包括市场分析、店铺装修、售后服务及纠纷处理等多个环节,经营中会遇到很多预想不到的状况,需要团队合作。因此,这门课程的学习是一个知识、技能学习和经验积累的过程,一个创新学习的过程,需要一个协作学习与讨论的平台。搭建一个企业专家或骨干担任社团指导教师的“互联网+”跨境电商实践社团,将企业电商经营中遇到的问题交给学生研究与讨论,提出创意方案,一方面可以集思广益为企业解决难题,同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技能,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良好的选拔优秀人才机会,实现校企共赢。

(4)创建“互联网+”校企合作工作室。

理论与实践教学无法同步进行一直是困扰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难题,创建校内“互联网+”校企合作工作室,将真实项目植入实践教学中,按照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制定具体的操作章程与规范,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跨境电商实操,企业通过网络全程参与,开拓了实践教学与企业真实业务相对接的立体化教学新途径。

(5)开启“互联网+学校+企业”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重新制定考核标准。以跨境电商为例,按照学校考核占60%,企业占40%比例重新制定考核评定方式。企业考评包括学生参加网上跨境电商实践社活动中创意方案被采纳的次数和学生在跨境电商工作室真实业务中的个人业务成交量及团队业务成交量两个方面,让企业专家进行评价,各占比20%。校内考核+企业考核最终成绩通过微信等方式发送给学生,这种发展性考评方式更加科学合理。

4 结束语

基于“互联网+”的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课程改革以“互联网+”思维模式形成为切入点、以“互联网+”校企合作为抓手,以在线网络课程、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模式为重点,以“互联网+”实践社团及工作室为突破口,以“互联网+学校+企业”发展性评价为考核方式,探究了从教学主体、教学资源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重构课程改革的生态系统的方法,将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更合格的经贸类人才。

[1] 龚晓君,林菲,孙丹凤.基于“互联网+”的数据库应用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3).

[2] 汪治.“互联网+课程”要做到三个融合[N].中国教育报,2017-10-10(11).

[3] 崔立标.2017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R].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8-4-10.

[4] 唐滔.“互联网+”时代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以《电子商务》为例[J].电子商务,2017,(3).

猜你喜欢

跨境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跨境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基于专业群建设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探讨
中小企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SWOT分析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跨境电商贸易平台商业模式探析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