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实施脱贫攻坚对策研究
2018-12-06许如宝
许如宝
(中共蚌埠市委党校,安徽 蚌埠233040)
安徽省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679.1万人下降到2017年底的120.2万人,减少了558.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2.6%下降到2.2%,减少10.4个百分点,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这是安徽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全省人民共同努力,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脱贫攻坚保持强劲势头的必然结果。
一、安徽省脱贫攻坚的主要做法
(一)产业扶贫创新发展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脱贫的主要依托,产业扶贫是“造血扶贫”。安徽省创新“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即通过各类园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带动、能人大户(家庭农场)带动和贫困群众自我调整种养结构来发展产业。截至2017年底,全省产业扶贫覆盖所有贫困村,建成村级光伏电站6317个、户用31.5万户。全省发展到户产业扶贫项目304.2万个,覆盖167.6万贫困户,覆盖率达93.97%,户均项目1.7个。1.4万个行政村电商全覆盖。特色种养业的蓬勃发展。全省自种自养贫困户人均特色种养业纯收入2903元,比上年增加758元,带动全省贫困人口人均增收787.61元。
(二)金融扶贫动力强劲
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如支持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和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工程”,大力支持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发展意愿、有发展潜质、有资金需求、有还款来源的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内、3年以下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吸纳贫困户脱贫致富情况给予扶贫贷款支持,按每吸纳1户贫困户给予10万元以内的贷款进行累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单户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单个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如2017年蚌埠市扶贫小额信贷余额新增3.53亿元,累计获贷贫困户8833户,265家各类经营主体吸纳5792户贫困户小额贷款2.82亿元。
(三)教育扶贫精准发力
2017年以来,聚力“兜底线”,做好建档立卡家庭学生精准资助、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建档立卡中职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等工作。完成春季学期48万名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资金发放工作,资助金额5.3亿元,做到了应发尽发。聚力“补短板”,促进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以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发展,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上水平。对贫困地区教育建设项目按上浮20%的比例予以倾斜,倾斜金额达20.55亿元。进一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为150万名农村学生提供了免费营养餐。聚力“拔穷根”,在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高校定点帮扶贫困县、高校食堂定向采购贫困县农产品等方面,助力脱贫攻坚。如2017年全省帮扶政策录取贫困地区学生7784名,比上年增加721名,进一步增加了贫困学子进入重点高校求学深造、实现梦想的机会。
(四)健康扶贫扎实推进
持续推进“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政策体系,防未病、看小病、治大病,着力解决因病致贫难中之难。一是精准识别保障对象,按照动态管理要求及时更新因病致贫人口系统信息,增强健康扶贫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二是开展大病集中救治,对贫困户实行全面健康体检。三是完善“一站式”结算服务体系,实现贫困人口住院结算即时结报。截止2017年底,安徽省贫困人口住院平均实际补偿比例高达92.5%,较普通参保患者提高近30个百分点,慢病门诊实际报销比例超过95%。
(五)重点项目加速推进
为贯彻落实中共关于“到2020年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决策部署,省发改委在项目实施和资金安排上重点支持贫困地区。2016年以来,先后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18.21亿元,支持我省32个贫困县(区、市)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其中,争取专项资金5.33亿元,支持建设教育项目145个;争取专项资金10.02亿元,支持建设卫生项目64个;争取专项资金2.42亿元,支持建设养老服务设施项目19个、社会福利服务体系项目13个、残疾人公共服务设施项目6个。另外,2017年全省完成6.3万贫困人口易地搬迁。
(六)脱贫攻坚干部垂范
全省按照“单位帮扶、干部驻村、整村包保”的要求,每个单位原则上负责帮扶1个贫困村,并选派1个扶贫工作队驻村帮扶。全省从省直、中央驻皖单位、市直、省驻市级单位、县、乡选派一万多名科级以上干部,到有扶贫开发任务的村任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长,每个村都成立3人以上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实现驻村帮扶全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超过50万干部实现对贫困户联系帮扶全覆盖。帮扶干部和乡村干部一起同吃同住,入户走访座谈,访贫问苦,帮助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等,为贫困群众工作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七)严肃执纪筑牢防线
积极落实《安徽省全面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不断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拓宽监督渠道、精准发现问题线索,以零容忍态度遏制腐败增量、精准靶向打击,层层压实主体责任、加大问责力度。2017年开展扶贫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全省查处扶贫领域违纪违法问题3427个,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240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100人。
二、安徽省脱贫攻坚存在的问题
(一)一些干部对脱贫攻坚认识模糊
有的干部存在“急躁”心理,行动上急于“甩包袱”、抢搭“头班车”,重进度,轻实效。 有的干部存在“兜底”思想,认为到2020年贫困户脱贫不脱贫,都由政府兜底,干好干不好,最后靠低保,对扶贫工作缺乏责任感、紧迫感。有的干部存在“单一”认识,认为只要两年内贫困户收入突破贫困线脱贫任务就完成了,对扶贫标准“两不愁、三保障”的理解简单,有“短视”行为。
(二)基础工作仍需进一步完善
村级档案资料、扶贫手册等记录了贫困户的基本信息以及识别、帮扶、脱贫的全过程,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表现形式。调研中发现存在资料不完善、信息填写不全、信息与实际不符、扶贫手册填写不规范、帮扶措施记录不及时等问题。另外,政策宣传仍需进一步加强。
(三)健康扶贫任重道远
因病(残)致贫、返贫问题依然突出,2016年底,全省贫困户因病因残致贫比例高达68.38%,低保和五保贫困户占比达到51.52%,绝大多数五保贫困户、低保贫困户丧失劳动能力,必须靠当地政府政策兜底来脱贫。每年约半数以上贫困人口需财政资金保障基本生活条件,随着保障标准逐年提高,财政支出会呈刚性增长。
(四)产业扶贫结构不合理
目前全省产业扶贫项目到户覆盖率大幅提高,但有的地级市存在特色高效主导产业不突出,扶贫项目结构相对单一,工作开展不平衡等问题。如蚌埠市到户产业项目中特色种养业项目占比69.00%,且特色养殖的规模小,光伏扶贫项目占比13.68%,乡村旅游和电商扶贫项目仅占1.05%。
(五)内生动力仍需进一步激发
部分贫困户自我脱贫意识淡薄,安于现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和攀比意识,热忠于享受教育、医疗、最低保障等补贴,以及光伏扶贫、资产收益扶贫、扶贫小额信贷入股分红等扶持政策,对于为其提供的就业、产业等扶持措施积极性不高。
(六)扶贫资金需要提高精准度
扶贫资金使用存在“少、散、偏”现象。即贫困面大,财力不足,资金投入少;“资”出多门,“条条”管理,“撒胡椒面”,资金使用分散且交叉重复并存;对贫困村项目资金投入偏多,对非贫困村的贫困户项目投入偏少。
三、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脱贫攻坚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脱贫攻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脱贫攻坚是重大政治任务,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全省上下都要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和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切实担当起脱贫攻坚的责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节点不断逼近,脱贫攻坚工作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决胜期。在这个大背景下,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但同时又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绝不可急躁冒进,盲目求速度,层层攀速度,搞“数字脱贫”。要以“三个认可”,即贫困户认可、当地老百姓认可、第三方评估认可为工作目标和最终检验标准,做实精准扶贫工作。
(二)精准识别夯实脱贫攻坚大数据
在细化深化精准识别上再下功夫。一是进一步逐户调查摸底弄清底细。做到该出清的出清,该补报的补报。二是村级民主评议并予公示确认。以摸底情况为依据,综合考虑村民住房、教育、健康、外出务工等情况,由村民小组会和村民代表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逐一比选、民主评议、张榜公示。
建设脱贫攻坚全省统一的大数据平台。整合各地各部门精准扶贫信息资源,加快建设子平台应用模块,包括精准识别贫困户贫困村信息管理、扶贫政策解读,低保政策兜底、医疗救助解困、教育资助扶持、社会扶贫、扶持生产发展、转移就业、移民搬迁安置、扶贫项目资金管理等,实现医疗、社保、补贴、教育资助等信息平台共建共享。
实行脱贫攻坚信息动态化管理。将脱贫人口和新增贫困人口以及返贫人口及时纳入数据库,做到不错不漏、能进能出,实现精准识别有证可查、精准扶贫有据可依。要加强精准扶贫工作中形成的各种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实现脱贫攻坚工作规范可溯。
(三)持之以恒做好健康扶贫
一是认真落实一切健康扶贫的政策支持措施,让每一个“因病致贫”的贫困户能够享受到党的温暖。二是培养造就一支懂医学、爱农村、爱农民的“健康扶贫”工作队伍,提高乡镇卫生院医疗水平。各个地级市要统筹乡镇卫生院中表现优秀的医疗人员到高校进行再教育,或到市级以上三甲医院学习。三是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对农民的教育,特别是贫困农民的教育,建议在农村建立农民学校或夜校。四是动员全省全社会力量,坚持健康扶贫要精准、健康脱贫要精准。建议运用大数据分析因病(残)致贫人口状况、地区分布、性别比例、年龄结构、何种疾病、治疗医院等等,统筹制定扶贫方案,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五是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广泛宣传健康知识和健康政策,创造条件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六是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健康扶贫的对象多数是老人。有条件的乡镇或村可以建设适度规模的敬老院,探索构建健康老人照顾生病老人的机制。
(四)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集体经济就象村级的“财政收入”,是村里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依托,一个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帮扶群众脱贫致富就成为无源之水,难以发挥带动作用。一是选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鼓励优秀的农业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毕业生到村两委任职,并享受省级或地级市引进人才相关政策。从农村致富能手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村民中选任村干部。二是加大农民培训投入力度。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三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学习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县经验,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村级集体经济,每年评比集体经济项目,加大奖励力度。四是树立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理念。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学习推广蚌埠市怀远县徐圩乡“一户一块田”经验和理念,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在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前提下,走规模化节约集约化发展道路。
(五)充分激发脱贫攻坚核心动力
坚持产业驱动发展,实现产业兴旺是脱贫攻坚的核心动力。
坚持市场导向找准优势产业。根据各村自然资源、生产条件和产业基础情况,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有利于贫困农户增收致富的产业项目。农业资源丰富的地方,重点发展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提高贫困户自身发展积极性。部分贫困户的想法和扶贫干部的想法不一致,是脱贫攻坚的难点之一。一些贫困户想获得更多的现金补助,对于搞项目积极性不高,特别是需要农户自筹资金的项目,结果是这些贫困户不能享受扶贫政策。因此,提高贫困户项目补助标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转变其发展观念,增强其发展能力和积极性。
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提升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程度,实现资金、技术、生产、加工、销售等互动合作,建立企业、合作组织、金融机构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更好地参与产业发展,更多地受益产业发展。
(六)筹措并精准使用扶贫资金
扶贫是一项资金需求浩大的系统性工程,仅靠政府财政资金远远不够。
多渠道筹措。积极谋划易地扶贫搬迁、基础设施建设、光伏扶贫等等开发性扶贫项目,力争从农业发展银行获得贷款;进一步谋划特色差异化产业、移民搬迁、义务制教育、生态建设结合等方面的项目,力争从国家开发银行获得贷款;充分利用“农业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以间接的方式使得贫困户获得商业性贷款;借鉴国际经验,金融扶贫需要进一步推动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小微金融机构的发展;发挥山海合作的精神,筹集帮扶资金、企业捐赠资金等。积极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探索实施土地承包权质押融资。
精准使用。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必须准确识别扶贫对象、科学运用各种措施,保障扶贫资金精准及时拨付,确保好钢用到刀刃上。加强对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的作用,让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要立足地方实际,以扶贫攻坚规划和重大扶贫项目为平台,统筹利用扶贫资金等各类扶贫资源,合理安排,形成合力,集中力量解决脱贫攻坚的突出问题,树立市场经济理念,积极探索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金融机构等参与扶贫开发的模式,促进扶贫资源优化配置、扶贫项目推进高质高效,实现扶贫开发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