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2—2012年费加罗网描绘的中国经济形象:基于框架理论的分析

2018-12-06黄冠乔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30期
关键词:费加罗框架经济

黄冠乔

(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语料库研究中心,上海 201306)

一、研究源起和理论设计

2012年 1月 28日,《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首开中国经济专栏,这个七十年不遇的大事件引发了欧美主流媒体的热烈讨论,法国报刊也紧随其脚步开设了各种形式的中国经济专题研究。这一变化反映了西方世界对我国在“胡温十年”(2002—2012年)期间经济建设成果的认可。作为法国最重要的媒体品牌,费加罗网(www.lefigaro.fr)从2007年起开始有计划地研究中国经济现象,其塑造的中国经济形象影响深远,值得玩味。

研究国家形象可以借鉴文学形象学、传播学和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资源。本文认为,西方媒体描绘的中国形象是一种与“自我形象”相对的“他我形象”,实质上是媒体通过将在场的“本体”与不在场的“客体”进行排异对照,用以自证正确性和先进性的工具(叶绪民、朱宝荣等,2004)。这种话语折射出来的是言说者的知识权力和意志。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海外媒体的涉华经济报道激增,中国经济形象也成为热门研究议题。目前,国内有张付荣(2016)、王帆(2016)、齐 (2012)、甘婷(2012)、郑丽莎(2015)等五位硕士的学位论文,使用统计学工具,依托话语分析、框架、多模态建构等理论分析了欧美报刊对中国经济形象的重构;此外,还有专攻基于语料库的话语历史观分析的赵永刚(2017)、分析德国主流媒体《明镜》周刊2009—2010年涉华经济报道的周海霞和王建斌(2011)、诠释《纽约时报》在奥巴马访华期间的经济报道的刘俊俊、崔守蜂,都针对焦点事件和特定时段的新闻进行“定量+定性”的综合解读,为本文提供了范例。

本文应用框架理论(framing theory)理论为指导展开研究。心理学家Gregory Bateson在20世纪50年代首创框架的概念,将其描述为“制作信息和理解信息的一套特定规定规则”(Bateson,1955),社会学家 Erving Goffman 在 20 世纪 70年代将框架理念引入传播学,认为“框架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事件,生活中的行为被赋予一定意义”(斯蒂芬·李特约翰,2004)。正因为如此,按照一定框架结构建构的媒体事件,能显著地影响大众的认知,适用于研究媒体对国家形象的塑造。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传播学领域的媒体框架研究在理论探索和具体实践上都积累了丰富的成果。综而述之,臧国仁把新闻框架认定为对事实和材料进行选择、重组等排列组合的机制,目的是为了“再现”或转换真实(臧国仁,1999)。在实践层面,新闻文本的再现方式可分解为议题框架(定量分析)和属性框架(质性总结)。本文参照臧国仁的研究范式,深入细读文本,在属性框架层面做归纳总结,解析中国经济形象图景。

二、文本内容属性框架分析

费加罗网自从2002年上线以来,每个月都推陈出新、改版升级,涉华经济报道也都分布在不同栏目中。从质性研究的立场来说,中国的经济形象表现为一个不断发展,但是前后有所继承的动态结构。其时间具有相同背景,即西方世界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陷入严重的衰退困境,而中国则因为得益于独特的政治体制和经济政策而保持了高速增长。同时,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西方国家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加深,他们要求在经济贸往来中获取更多利益。为此,本文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还原费加罗网中国经济形象的三大稳定且不断固化的叙事框架。

其一,古老的中国再次崛起,中国经济有望成为法国渡过难关的希望。这个观点于2008—2012年经常见诸头条,费加罗网辛辣地讽刺法国在经济危机中举措失当,也暗示读者中国这个较为友好的经济体能提供某种终极救市方案。2008年,记者Arnaud de La Grange撰文称:“中国已经超过法国,跃居全球第4大经济体。三十年来,它保持了9.8%的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的全球占比从1978年的1.8%上升到了今天的 6%。”(Arnaud de La Grange,2008)。在另一篇特稿中,他宣称美国主导的“华盛顿共识”已经终结,在中国开创的后奥运时代,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适合本国国情之发展模式的“北京共识”才是对抗经济危机的法宝(Arnaud de La Grange,2008)。这种感触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发酵,2009的众多经济报道中,我们常能看到“中央帝国”(Empire du Milieu)、“经济巨兽”(Ogreéconomique)、“中国巨人”(géant chinois)这样明贬实褒的称谓。在描述中西商贸往来时,“互惠互利”(réciprocité)、“胜过”(devancer)等词亦更多地见诸笔端。2009年国庆前夜,费加罗网特邀巴黎政治学院教授François Godement撰文,盛赞中国既保留了古老的传统,又成为新兴的经济大国,“如此高调地庆祝共和国六十周年,这足以让所有(西方)国家难堪,但是中国的成就配得上这份荣耀。”(François Godement,2009)2011 年 2 月经济版再炒猛料——《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6篇长篇报道从不同角度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并比较了三十年来欧洲和美国的变化,其结论是:继超越日本后,中国虽然面临巨大压力,但是在历史惯性的推动下,或将在二十年后再把美国拉下神坛,并成为欧洲的首要贸易伙伴(Guillaume Bayre,2011)。伴随着艳羡和祝福,费加罗思想精英们不吝对法国政府进行辛辣的讽刺和劝诫。同年12月,法国总理François Fillon访华,费加罗网在报道中引述其话“我们需要中国”(AFP,2009),并将其历史使命定义为法中关系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闹僵后的“回暖”(réchauffer)和“排雷”(déminer)之旅,总理甚至被认为要仿效普罗米修斯——从中国取得帮助法国摆脱困境的火种(Bruno Jeudy,2009)。这种希望从中国的经济奇迹中获取红利的执念,几乎成了主编们的某种信仰,即便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引起经济学界质疑亦不改初衷。2012年Guillaume Bayre在社论《要减少我们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吗?》中称,第二季度中国经济7.6%增长率对投资者没有任何触动,就算有所放缓,中国的GDP发动机仍然是永动机般的存在,所以法国经济仍然可以相信这个巨大市场的力量(Guillaume Bayre,2012)。这种对中法经济合作前景的乐观态度,可谓西方中国威胁论中一抹反常的亮色。

其二,中国经济体量庞大,但是隐患不少,经济结构问题或将终结东亚奇迹。乐观情绪之下,费加罗网亦毫不掩饰其忧患意识。在这些揭短性质的报道中,地方债务、股市、国有企业改革、私有企业困境等主题都赫然在列。2011年的经济时评《地方债务敲响警钟》就是典型例子颇为典型,该文引述并深化了转引了路透社的观点,认为中国的高达11亿欧元的地方政府债务非常危险,放任或拖延不管将使债权人蒙受巨大损失,并最终对国民经济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进而或影响外企的合法权益(avec Reuters,2011)。与此类似,费加罗经济版孜孜于引经据典,对我国经济状况进行会诊。2011年4月,一篇经济评论引用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观点,断言中国急需进行结构性改革,以前单纯的靠对内投资(投资基础设施)和扩大出口已经失效,需要依靠刺激内需和鼓励消费(AFP,2011)。同年6月的评论认为,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的借贷率,目前经济形势似乎“过热”,政府有必要引导一下盲目的民间投资,尤其要进一步限制房地产(AFP,2011)。接着这个话题,另一篇忧心忡忡的报道分析道,如果我国放任房地产泡沫继续扩展,日本20世纪90年代大崩盘的悲剧有可能重演(Lefigaro.fr,2011)。2012年费加罗网经济版的问题意识更多地集中在私有制企业的发展困境上。Guillaume Bayre撰写专题文章讨论我国政府改善私企投资环境的举措,称2008年以来政府看到了大量私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境,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扶植。但是,国有企业依然占据国民经济的大头,垄断重要市场,大量私企却仅能苟延残喘(Guillaume Bayre,2012)。2012年末,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费加罗网出现了一个连篇累牍报道中国的小高潮,Julie Desné总结十年经济建设得失时提出,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挑战一直是如何缩小不同经济部门及公私经济之间的差距。国企规模超乎想象,却依然能轻易获得巨额财政投资,无数私企却因缺少资金而举步维艰。中央政府用以保证原材价格稳定性的技术亦值得商榷(Julie Desné,2012),言语之间颇有遗憾,虽然姿态依然高傲,但是对我国经济问题感同身受,分析鞭辟入里。

其三,中国已经崛起为世界性大国,应进一步开放市场、承担责任。大量的报道都事无巨细地追踪我国GDP统计数据的变化,不论是增速还是减速都会引起关于中国在世界市场的责任的探讨。因为费加罗网对中国经济成就的描述是和政治批评捆绑在一起的,其内在逻辑为:能力越强,责任越大。中国在事实上已经成为经济大国,就应当履行大国的责任和义务。2011年5月费加罗网一篇经济版头条提到,法国的欧洲事务部长在访华时倡议在诸多领域深化与加强中欧之间的互惠合作,核心就是开放大众市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接近二十年,但是市场的开放程度和开放的部门没有达到法国的预期,这被误解为回避责任(AFP,2011)。记者Pierre Rousselin在2011年报的G20会议时提到,五年后中国的消费增长将达到全新的高度,进口额或将突破8万亿美元,对世界经济做出伟大贡献。但是随即话锋一转,他指出,中国国内市场开放程度应该和消费增长相匹配(Pierre Rousselin,2011)。中国被抬高到了类似“救世主”的角色,但是捧杀的伎俩并不能让人信服。另有一篇引用法新社稿件的时评站在美国商务部的立场,指责中国对待外资不公正,火药味十足(APF,2011)。“胡萝卜加大棒”,一场中美贸易战已经在默默酝酿了。接着这个话题,Julie Desné在2012年撰文表示世界银行开始提防中国,文中称因为太依赖出口,中国经济被深陷危机两大商业合作伙伴——美国和欧盟害苦了。地方房地产市场比去年吸附更多的资本,也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负债率,这或将成为中央帝国的“阿喀琉斯之踵”,也是国际经济界面临的第二大危险。世界银行指出,中国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以免经济出现突然探底。因为中国经济的增幅从2010年10.4%降到2011年的9.2%,中国经济降速对全世界都是灾难性的(Julie Desné,2012)。

三、结语

按照框架理论的研究设计,本文深入文本,归纳了经济报道内容框架。相较于政治报道,费加罗网经济版的涉华报道表现出特别的专业性,也更多地看到引用新华社、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和分析,展现出实证主义精神。但是这种务实风格背后,也无法完全摆脱西方意识形态的形象,表现为一种矛盾心态:一方面,对中国的经济建设的成就、经济增长的规模和质量非常羡慕。2008年的经济危机重创欧洲,一枝独秀的中国被费加罗网一厢情愿地贴上了“拯救者”的超然使命,并把中国视为法国走出困境的依傍。另一方面,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费加罗网尽力研究中国模式的优势和缺陷。中国经济结构的隐患让费加罗集团的媒体精英颇为忧心,担心这些问题放大后会进一步危及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同时,中国市场的开放程度尚不足以让法国企业获取足够的利益,企盼和愤懑都欲盖弥彰。

高度模块化的中国经济形象,反映了法国知识界对作为“他者”的中国充满矛盾的集体想象:一边是既有“田园主义”的诗情画意,又有救援西方的强大力量,这样的中国让人心生向往;另一边,这个新生的超级经济体又让法国人恐惧,因为其经济体量和内在的隐患可能耗尽资源并挤占西方的生存空间,并进而破坏法国文化完整性。深层次的焦虑和浪漫主义的想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美妙的经济形象画卷。

猜你喜欢

费加罗框架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框架
Rn上的测度双K-框架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费加罗与伯爵角色的个性化处理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赏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费加罗的婚礼》赏析
我国在WYO框架下面对的贸易保护现状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