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发展
2018-12-06王丛
王 丛
(中共本溪市委党校,辽宁 本溪117000)
一、辽宁老工业基地发展现状
辽宁,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辽宁不断发展,成为名符其实的现代工业基地,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与新中国的成长壮大紧密相连。
改革开放以后,辽宁经济逐渐被南方沿海开放城市超越,刚改革的时候,辽宁的GDP总量是广东的2倍,人均是广东的4倍;而三十年后,总量基本上是倒过来了。截至2016年底,辽宁GDP总值22 087亿元,同比增长-2.5%,是全国唯一一个负增长省份,同时延续了全国倒数第一的“尴尬”排名,当然这里有挤水分的原因,但辽宁经济的衰退毋庸置疑。曾经的辉煌犹如过眼云烟,曾经的自豪感如今荡然无存。
二、辽宁老工业基地目前存在的问题
自2003年中央实施振兴东北战略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扶持、帮助、推动东北地区发展的专门措施。十多年来,辽宁经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为新一轮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目前,辽宁振兴又遇到新的困难和挑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下滑过快,发展陷入困境。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6年我国GDP增速为6.7%,而辽宁仅为-2.5%,全国排名倒数第一,当然这与2011—2014年统计水分有关,实际增速可能没有这么低,但辽宁经济下滑的现实已不能回避。地区生产总值、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经济指标的增速大幅下滑,国有企业活力不足,民营经济发展不充分,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保负担重,人口流失过大等,已严重制约了辽宁经济的发展。
2.“三个衰退”进一步显现。三个衰退包括资源性衰退、结构性衰退和体制性衰退。资源型衰退表现在资源日益减少,替代产业短期内难以实现。辽宁的煤炭、铁矿资源已有上百年的开采历史,截至目前,以阜新、本溪、抚顺等城市为代表的资源几近枯竭,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的替代产业;市场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在经济结构出现失衡,第二产业独大,一三产业发展不足长期制约着辽宁经济的发展;体制衰退表现在市场化程度不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3.“三驾马车”失灵。辽宁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省份,“三驾马车”中的“投资”是辽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目前这驾马车明显动力不足。截至2016年底,辽宁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 436.3亿元,比上年下降63.5%。究其原因,主要是“三多三少”问题:一是地方传统产业存量多,有效拉动经济的新兴项目少,有钱无项目投;二是一些国企转型中身上负担多,手头余钱少,有项目无钱投;三是民营企业投资意愿强,但因营商环境等原因,有钱不敢投。
4.体制机制不灵活,“等靠要”思想严重。在辽宁,计划经济思维影响至今,“等靠要”思想严重。人们思想相对保守,不敢也不愿打破常规,习惯就业而不愿创业,缺乏创新创业和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官本位”现象严重。在市场分配资源的模式下,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资源的分配和流动由市场调节,但在“官本位”体制内,更注重行政级别和层级,市长大于市场,这是制约辽宁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发展
作为老工业基地,辽宁的石油化工业、装备制造业等在全国较为集中,“重型”特征十分明显。虽然经过上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这种结构状况有所改变,但调整起来难度仍然很大。所以,辽宁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真正构建起现代化工业体系,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1.从改善营商环境入手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制度供给改革。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同时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放开放活市场,激发市场内在活力,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强化对权力的约束和监督,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和评估机制。非体制机制改革不能救辽宁,让工业重镇焕发新生,须拿出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勇气和决心,打破“投资”不过山海关的魔咒,这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力量之源。
2.从改善产业结构入手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结构供给改革。农业立国,工业强国,制造业永远是一个大国应不遗余力发展的要务。所以,作为全国传统装备制造业基地,首先,要做强制造业,继续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引领力。其次,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变“制造”为“智造”,引导传统制造业向高端产品研发转型,实现产业的深度调整和转型升级,帮助资源枯竭型城市走出资源依赖。再次,要积极发展民营经济是吸纳就业、吸引人才稳增长的必选动作。最后,还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尽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着力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从改善创新环境入手推进“双创”驱动转变——创新供给改革。把鼓励支持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激发调动全社会的创新激情。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和制度环境,研究制定合理、差别化的激励政策,完善区域创新创业条件,全面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时,还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把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放在优先位置。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强化对科技、管理人才的激励,加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组织开展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改革试点。
4.从改善民生服务入手推进社会政策转变——保障供给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去产能,势必会影响部分群体的就业和收入,所以要发挥社会政策稳定器的作用,守住民生底线,为结构性改革创造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要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保障政策,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其次,促进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吸纳城镇人口就业的作用。再次,要保障和完善促进大学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的政策和渠道,实施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和“双创”的金融政策。
辽宁,曾经是共和国的长子,那么今天也不该成为国家的负担,我们要重新出发,努力从低谷中走出来,虽然前路曲折,但已无退路,唯有勇敢前行才能看见更辉煌的明天!
[1]曹晓峰,梁启东.2016年辽宁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2]王振宇,连家明,王广林,张季,陆成林.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绩效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08,(1).
[3]翟璐.辽宁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与对策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