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之路
——下乡扶贫有感
2018-12-06饶仁贵
■饶仁贵
2018年6月下旬,随着上任连心小分队驻村两年工作时间届满,我们这些新队员又从他们手中接过接力棒,开始了新一轮的下乡驻村精准扶贫工作。
接到通知后,6月29日,我和另外一位同事就来到了驻点的小璜镇孙圳村,熟悉了解村情民情,并在村干部的引领下,进村入户与贫困户见面,了解其家庭情况和致贫原因。随后的一些日子,为迎接省第四督察组来我区对扶贫工作的督察,我们连心小分队又忙着核对数据、整理资料、熟悉政策、上户走访,星期日都加班加点,忙得是不亦乐乎。这一次也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驻村工作带给自己身心上的压力和疲惫。
驻村扶贫3个多月以来,我都在努力适应角色的变化,从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处事方式等不知不觉中都有了一些改变。走村串户访贫问苦、深入一线与群众交心谈心成了我们工作的常态,而我自己,也完成了从“机关干部”向“乡村干部”的转变。
怎么精准扶贫,这还真是一个技术活。过去,扶贫说白了,那就是给钱,给了你钱,这脱贫的工作就算完成了,至于你拿了这些钱有没有脱贫,那是你的事。这样的扶贫,显然问题很多。精准扶贫就是中央为整治这一形式主义给开出的药方,他不是让你给钱了事,还要帮助、引导老百姓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脱贫。
精准识别贫困户老弱病残家庭居多,在孙圳村,因病致贫就占到贫困户总数的50%,他们大多没啥文化,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成了他们奔向致富路上的拦路虎。因此,扶贫工作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讲求精准谋划、因户施策。首先要破解有的贫困户“不愿干”的思维,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帮助村民转变思想,激发其精准脱贫的内生动力。其次要卸掉贫困户心中“不敢干”的包袱,帮助贫困户掌握一定的知识、技术和方法,更好地释放其内生动力,真正做到“离开拐杖也能走路”,从而真正实现农村从源头上破除贫穷。
当前,要立足产业扶贫,在发展壮大农业产业上做文章,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补齐产业短板,强化发展支撑。要引导农村外出能人返乡创业,积极支持、鼓励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开展集约化生产经营,采取“保底收益+二次分红”的方式,有劳力的贫困户还可在产业基地从事劳务,从而既避免了贫困户因缺劳力而致土地荒芜,还能使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再就业,确保其收入来源稳定。
实现困难户脱贫,不仅要求我们要和他们拉得住家常,做得住朋友,耐得住性子,更要求我们要和他们结交上“穷亲”,把他们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唯如此,困难才会迎刃而解,扶贫才会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扶贫之路,崎岖而又坎坷,我想,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下和自身的努力下,相信贫困的雾霾终将被暖阳驱散,开往小康的车终将驶上坦途,想到此,不觉有些慰藉,有些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