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内部质量控制诊断与改进
2018-12-05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与运行实务》(2017年6月由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是由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袁洪志教授编著。他拥有多年高职院校先进的管理经验,曾在省内外多家高职院校做过高职院校质量控制诊断与改进的讲座。本书浓缩了他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从目标管理与部门绩效考核、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学校数据平台诸方面,详细介绍了诊断的基本理念、基本架构和基本单元,并从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诊断与改进程序以及诊断项目参考表等方面,深入解读了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详细分析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诊断与制度改进的基本特征,并以该校诊断与改进的实践为例,提出了诊断与改进工作的任务和措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理念先行,提高认识
目前高职院校处于高质量发展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诊改工作的要义,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与职责担当,需要群策群力,聚集高质量提升,切实构建好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通过自我约束、自我评价,实现自我改进、自我发展。
常州工程学院在全国率先试点诊改,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建设团队理念先进、实力强劲,有效实施内部激发、外部干预,实现了学校管理向学校治理的转变,该校被列为江苏省22所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并成为标杆。
质量诊断与改进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新需求、建设新秩序而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旨在建立“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治理体系,完善常态化的自主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激活内在动力、完善制度体系、促进运行机制、深化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提升社会服务、扩大学校影响、提升学校品质。
二、扎实推进,有效诊改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笔者了解到常州工程院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教师个人发展、信息化建设、教师评价标准等方面成绩凸显,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校院联动,推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成效显著。五个层面的诊改,教师层面的诊改至关重要。认知教师诊断与改进对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牢固树立建构教师发展标准的意识。我们可以借鉴常州工程院的先进经验,有效推进诊改。
三、精准发力,全面提升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整体把握诊改。认真梳理制约教师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问题,人才队伍是学校发展之基石,充分发挥和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教师发展规划”,依据学校总体规划,人事处制定分年度发展计划,各二级单位制定自身年度发展目标,明确责任人和责任单位,将规划落地,明确思路,找准问题,精准发力,改进提高。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建设机制。加强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调研,进一步完善绩效改革方案、职称评定办法,该校在省内率先制定校内职称评审条件,制定的条件远高于省定标准,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三是制定发展标准,做好教师规划。制定好教师发展标准,让教师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形成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动力,把教师“摆”到诊改工作中去,变“要我改”為“我要改”。帮助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教师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平台。
四是构建共享平台,提高工作效能。强化数据管理意识,搭建好教师诊断与改进的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一页纸项目管理,去繁从简,提高效率。
五是强化培训,确保效果。提升全体教师对诊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加强对诊改工作的深入而全面的培训,从教研室、课程组、系、二级学院等各个层级进行全方位培训,对诊改的内容进行全面讲解,可以通过集中培训、网络培训等方式进行,培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确保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有着其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等特征,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跨越发展,保证教学满足学生需要,贴近行业需求,与行业发展同步,符合社会需求,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通过对人才队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等要素的不断改进与优化,全面加强内部质量监控,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以此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胡国华/硕士,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