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理想,即刻出发
2018-12-05邵静
邵静
2018年6月,彭增军教授所著《新闻业的救赎:数字时代新闻生产的16个关键问题》一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顺利出版。该书的新书发布会也于6月底在浙江宁波成功举行,新闻业界、学界因此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通读《新闻业的救赎》一书后,笔者脑海中不断浮现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一句名言:“实现明天理想的唯一障碍是今天的疑虑。”而换种说法,对于理想主义者而言,消除了今天的疑虑,明天的理想必定会实现,我们需要有直面理想的勇气、智慧与信念,还要有即刻出发的准备与担当。正如其在序言中所述:“如果我们相信——实际上也只好相信:我们当下的所作所为能对未来有所影响,那么我们就必须对现实做一些考察和思考。这就是我这本书的初衷和意义所在——如果有的话。”[1]
作者一开始便指出:“本书始于为《新闻记者》写的专栏,开始也没有一个具体的计划,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但是,我们也发现,作者对该书16个章节的“文章定位和写作方式有个大致的考虑,即从一个从业多年的记者和学者的角度来写”[2]。彭增军教授兼具记者和学者身份于一身,曾任中国对外英文政治时事周刊《北京周报》记者、主编,美国《密苏里人报》记者等职;同时,他还具有全球知名的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博士学位,亦是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新闻学终身教授,还担任国内几所知名大学的特聘教授。记者和学者两种特殊身份的结合正好契合新闻学需要的“知行合一”“靠实践支撑”的特点,这也为本书带来了特殊的魅力。
阅读本书时,笔者俨然进入了一幅逻辑严密、充满乐趣的“思维导图”之中,由“正视现实”到“消除疑虑”,再到最终的“追逐理想”,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全书不仅引导读者正视当前新闻业中残酷、复杂的现实与挑战,还能消除读者对传统媒体、新闻业、新闻专业主义等主题的诸多疑虑,并在此基础上认清新闻职业的理想主义本质,为新媒体时代重塑新闻专业主义而不断努力。
当前新闻业中,残酷的现实比比皆是,彭增军教授毫不客气地一一指出,好似正义的侠客直面凶险、毫不畏惧:“报纸关张近年来也算不上什么新鲜事。美国专门有家叫‘报纸死亡观察的网站,做了个报纸阵亡录,列举了美国各州2007年以来死掉的大大小小的报纸,足有几百家。”[3]“纸媒没有未来,因而以纸媒为核心的生产体系必须改变。”[4]而针对新闻的“职业性”,彭教授从其发展历史入手,更是直接指出:“记者的职业起步于学徒,出身相当不好,社会上都觉得新闻记者用不着什么专业学问,即所谓新闻无学,直至今天,记者的薪水还属于‘下九流。”[5]由此可见,面对“纸媒的未来”“记者的身份与地位”等敏感问题,彭增军教授直接指出其现状的残酷性和严峻性,让读者直接面对、深刻思考,这种直视现实问题的勇气,正是当下业界、学界不可或缺的品质!
然而,新闻业的未来并不止于直面现实,认清残酷事实后的彭教授又似一位洞悉时局的谋士,一针见血,揭露本质。面对“报纸死亡”,他最终得到的结论是:“没有新闻的社会没有未来。可以没有报纸,但不可以没有新闻界。”而全书对新闻“客观性”的坚持更是十分坚决,同时认为“客观不等于没有立场。新闻不应该站队(take side),但是必须站位(take a stand)”[6]。这一态度将新闻专业主义中的立场与态度鲜明地表达出来,明确了新闻客观性的根本内涵。此外,针对目前新闻界十分流行的“内容为王、渠道为后”“内容为王,读者为上帝”等口号,彭增军教授认为:“单就内容为王一句口号争论,除了过过抬杠的瘾,意义不大。内容当然重要,当然可以为王,因为无论什么平台、什么媒介,融合也好,转型也好,最终落地的还是内容。……与其去争论内容为王,还不如讨论一下内容何以为王。”[7]这种透过现象抓本质的写作方式往往会引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更为深刻的问题,也为接下来的“消除疑虑”环节埋下了伏笔。
在《新闻业的救赎》一书中,彭增军教授为读者消除了诸多针对当下新闻业发展的“疑虑”。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清晰地表达和写作是一个突出的难题。究竟以什么样的态度阐释和探究当下新闻业的关键问题,是“板着面孔更有说服力”,还是“行文上尽量随意轻松一些”[8]?该书最终“学术随笔”的定位显得颇为成功,在如此乐观、开放的写作心态中完成的作品毫无悬念地受到了各界专家、读者的一致好评,同时,作者也因此成功消除了读者有关“学术内涵能否通俗表达”的疑虑。《宁波日报》文体部主任、宁波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汤丹文先生则直言:“读彭增军的这本书,创下了我读新闻学术书的最快纪录——两天。读得快,一方面是因为书中视野广阔,信息密集有用,观点对我的路子,又解我疑惑;另一方面是作者超越学术奥义的大众语言能力,很直接,不绕弯子,不让宏大理论体系让你无所适从,透着操作层面的亲近感,这些都是我觉得这本新闻学术书的突破。”[9]一语道出了诸多读者的心聲。
众所周知,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业发展涉及不少新名词、新概念、新现象的产生,而针对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定义、名称、现象,鲜有兼具学术性的通俗解释令读者满意,这种“能否对新兴概念、现象进行明确界定”的疑虑也一直存在于业界与学界之中,在彭教授的书中,成功对这一疑虑的消除也成为本书的显要特色。比如,针对“媒体融合”与“媒介融合”两个概念,书中指出,两者的对应英文均为“media convergence”,但从中文的意思来看,“媒介融合偏向技术,而媒体融合则更多指向媒体运营,媒介融合是媒体融合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媒体融合为媒介融合的后果,虽然不一定是必然后果”[10]。而针对“新闻与流言”的关系,作者指出“流言”即英文中的rumor,与谣言不同,后者在汉语中有贬义,多指捏造的或者与事实严重不符的信息。而英文中的rumor是中性的,指的是未经证实的消息,流言可真可假,只有经过验证,才有事实与谎言之分。[11]而书中因解释新现象而想出的各种幽默、贴切的比喻更是让人读后会心一笑、念念不忘,“厨师与厨房”“大锅饭与自助餐”,还有“夹生饭”“看门狗”“奴隶造不了金字塔”等比喻层出不穷、机智无比,书中如此精彩的解释、比喻不胜枚举,令人读后酣畅淋漓。
直面理想,需要具备追求理想的坚定不移的勇气、智慧与信念。彭增军教授不仅具有正视现实、追求理想的勇气与智慧,更有那份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信念,而这一信念足以帮助读者消除对“新闻专业主义是否真正值得坚守”的疑虑。彭教授解释道:英文的professionalism本身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职业性,指的是一种社会分工意义上的行业,或者说行当;另一层意思是专业性,指的是创造和提供某种产品的服务能力和水平。[12]而与医生、律师等职业相比,“新闻的职业性很弱”,但“职业性不强,不等于没有专业”,因此,新闻业必须增强其“专业性”,即“做你该做的,如硬新闻”“做你擅长的,如调查、核实等工作”[13]。这种对“专业主义”中“专业性”的强调显得格外必要,为未来新闻工作者的日常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内容。此外,作者还提醒我们:新闻业专业性的根本是“品质”,这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行为和业绩。同时,新闻专业主义的成败更在于全社会的觉醒和支持,在于“人民大众是否真的在乎”[14]。
所以说,直面理想并没有那么容易,来自个人坚定不移的信念、勇气和智慧自然必不可少,但我们也应该明白“新闻的生死,不只是一个行业问题,而更是一个专业的生死”,而同时,“新闻业的救赎不仅仅来自市场,也必须来自社会”[15]。未来如何?谁也给不了答案,正如《新闻业的救赎》一书的序言所说,“也许有那么一天,我们所有的坚持和努力都是枉然,被现实碰得头破血流”,“然而,我们至少可以说:错的不是你,而是这个疯狂的世界”。[16]即便如此,我们至少也可以做到,直面理想,现在就出发。
参考文献:
[1]彭增军.新闻业的救赎:数字时代新闻生产的16个关键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3.
[2]彭增军.新闻业的救赎:数字时代新闻生产的16个关键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3.
[3]彭增军.新闻业的救赎:数字时代新闻生产的16个关键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3.
[4]彭增军.新闻业的救赎:数字时代新闻生产的16个关键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28.
[5]彭增军.新闻业的救赎:数字时代新闻生产的16个关键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174.
[6]彭增军.新闻业的救赎:数字时代新闻生产的16个关键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5.
[7]彭增军.新闻业的救赎:数字时代新闻生产的16个关键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85.
[8]彭增军.新闻业的救赎:数字时代新闻生产的16个关键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3.
[9]汤丹文.历史都打着呼哨过去了,傻子还站在这里哭个什么?[EB/OL].北京:2018年7月1日,https://mp.weixin.qq.com/s/soDm7fDyhLGfsSROIFYenw.
[10]彭增军.新闻业的救赎:数字时代新闻生产的16个关键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36.
[11]彭增军.新闻业的救赎:数字时代新闻生产的16个关键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105-106.
[12]彭增军.新闻业的救赎:数字时代新闻生产的16个关键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173.
[13]彭增军.新闻业的救赎:数字时代新闻生产的16个关键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181.
[14]彭增军.新闻业的救赎:数字时代新闻生产的16个关键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183-184.
[15]彭增军.新闻业的救赎:数字时代新闻生产的16个关键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封底胡泳教授评语.
[16]彭增军.新闻业的救赎:数字时代新闻生产的16个关键问题[M].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6.
(作者为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访问学者)
编校:王 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