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孝文化对家庭和谐的价值
2018-12-05行雅楠张敏
行雅楠 张敏
摘 要:中国传统孝文化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是区别于其他国家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建立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家庭关系的主体是亲子关系,家庭的和谐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指导。
关键词:孝文化;家庭;亲子关系
在当代中国,传统孝道观念所处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家庭依旧是社会存在的核心力量。孝的最基本内容是养,这就要求子女在物质上给予父母一定的支持。血缘亲情是家庭人伦关系的基础,使家庭生活美满和谐,家庭的维系更需要精神的滋养。美国人阿瑟·亨德森·斯密斯说:“讨论中国人的特征,不能不涉及‘孝,而论述中国的孝顺是很不容易的事,这个词在中国与我们所习惯的任何事物都不相同,以致英语不能对它进行准确的翻译”。如今,在家庭关系中,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推进。
首先,亲子关系由单向“权威”转换为双向“相互”。在中国,谈孝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典型的传统文化心理背景下,主要表现为个体服从家长制的权威,而在典型现代文化心理背景下,主要表现为个体的独立自主,从而形成服从权威或自主的个性特征。现代文化的首要原则是个人本位,它倡导人的自由与平等,并倡导建立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但其反对子辈对父辈绝对服从的奴隶主义。在生活中,长辈不要求子女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而是鼓励子女要有独立的见解。双方在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对的有条件的爱敬。父母对家庭教养方式及孝道有了新的认识,父辈对子女慈爱、关怀、包容,不干涉子女的自由以及过分强求子女,父母放弃了以权威方式训练子女使其盲目服从,改用通情达理的方式教导孩子。因此,在现代文化心理的影响之下,促进了子女移情的能力,子女能够设身处地的为父母着想,理解父母的艰辛不易,从而自觉自愿的关心父母,感激父母,供养父母。
其次,“回家”是一种客观需要。公民在社会中的成长就意味着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离。而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主要是家庭,家不单是指物理空间上的房子,其也是我们的灵魂得到安抚的精神家园。亲情,就是亲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依恋,这种联系主要依靠家庭伦理来支撑和维系。从伦理关系上来说,家就是由亲子组成的人伦关系和生活共同体。只要父母还在,我们就还有家可以回去,亲子之间的亲情,必然少不了父母的慈爱,而孝亲则是我们用来报答父母慈爱的最好途径。2012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常回家看看被写入法律”(2012年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该法同时也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对于社会上的广大为人父母者来说,他们不辞劳苦地把子女抚养成人,累其一生。能在有生之年得到儿女们的孝敬,在颐养天年的时候得到子女的关怀和爱护,是为人父母者最深的期盼和幸福。
最后,“分而不离”的养老模式。在现代化的都市,每个成年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赚取财富。对于老人来说,绝大多数人有退休金,经济上也可以独立,与子女的关系已经由依附型转向自立型。家庭中的成员单凭血缘关系是不足以使亲子关系和谐、思想一致的。社会环境不断的发展变化,已经导致了新旧观念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往往表现为长辈与晚辈在生活习惯和思想理念上的差别。在《社会学与中国社会》一书中,杨善华引用了西德尔的一段论述:“生产方式对家庭制度的变迁带有根本性的影响。可以说生产方式是影响城乡家庭制度变迁的第一和首要的因素。”现在随着家庭细胞的不断裂变,中青年人和老年人的家庭观念也都在随着新生事物而改变,分开生活也是很多家庭的选择。分居也有利于中青年人和老年人的自我个性发展和独立,也改善了年轻人在父母身边“未断奶”的弊端。中国传统的代际关系存在着长辈对晚辈的抚育,也存在着晚辈对长辈的反哺。虽然现在两代人在经济上都基本自立,分开生活,也不会将彼此的感情经营的“淡如水”,仍能保持着生活上密切互助。尽管在照料老人方面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比如牺牲了中青年人很多的個人利益,但敬老、养老、供养照料老人是晚辈义不容辞的责任。并且,我国在养老金以及医疗政策上,不断的改善和加强老年人的福利待遇,这些都减轻了中青年人的经济压力,保障了家庭的稳定。
家庭这个特殊的群体,除了血缘这一自然关系外,还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社会变迁、制度转换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中西文化交融日益强化,人们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孝道观念日趋淡薄。”当前,正是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文化多元、价值取向多样、各种观念交融碰撞之际,社会所需的新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尚未完善,人们对孝文化持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看法。掌握并分析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核对当代家庭的稳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美]阿瑟·亨德森·斯密斯,明恩博译.中国人的性格[M].延边大学出版社,1991:124.
[2] 马庆钰论家长.本位与“权威主义人格”——关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种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05): 50-55.
[3] 杨善华.社会学与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 计志宏.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嬗变及当代价值[J].人民论坛,2010(04).
基金项目:本文为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6JG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