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改革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力提升模式研究
2018-12-05赵成
摘 要: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作为我国劳动力的主体,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视角下研究就业力提升模式优质及其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目前高校就业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入手,研究供给侧改革与就业力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突破口,最终达到提升就业力的目的。
关键词:供给侧;大学生;就业力提升
2015年11月,习近平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推进我国经济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十三五”规划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发展战略重点。在这一大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也面临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对大学生的就业力提升提出新的着力点。
一、高校就业供给侧存在问题
目前高校对于人才培养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高校培养缺乏与社会联系,课程体系设置不能适应企业要求。高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往往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课程的设置较为僵化,课程的制定者往往缺少与企业之间的沟通,造成信息不对等,忽视了企业的需求。而学生则面临着大学所学知识无法真正运用的企业中去的问题。其次,高校对于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缺乏体系性的和个性化的培养。目前各个高校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但往往是作为通识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没有根据各专业的特点以及学生自身发展规律形成体系化的课程架构。更缺少针对个体学生的精细化的培养以及个性化指导。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大学生就业力之间的关系
教育供给侧改革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教育以其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的供给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不单单是一种金钱的消耗,國家和受教育者之所以愿意进行教育投资,是为了获取一种蕴藏着潜在价值的生产能力。人力资本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大学生就业难存在结构性的矛盾,即社会需要与供给之间的脱节。治理大学生就业难,从教育本身来看,需要从劳动力的“供给侧”改革下手,就是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实现高质量就业。
三、以供给侧改革为突破点,提升大学生就业力
要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就要从摸清学生需求入手,通过就业教学双向互动、搭建对接平台、完善职业生涯指导、提升就业指导服务等举措,寻找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聚焦供给侧改革,形成就业教学双向互动
针对学校与企业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教学环节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学生在就业前对企业了解不足等情况,要将就业工作与本科生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在本科生实习、青年教师工程实训等环节进行资源重新配置,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与知名企业进行合作,对本科生进行联合培养。同时,聘请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学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指导,建立本科生双向培养机制。
(二)聚焦职业生涯教育,建立体系化培养方式
将就业工作贯穿至整个育人工作中去,在低年级主要以树立职业生涯理想为主,并以此带动学院学风建设。在高年级,主要以角色转变为切入点,鼓励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各类比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三)聚焦指导服务,努力提升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针对毕业生不同需求,建立学生需求动态数据库,将就业工作模式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进行转变,遵循“一生一策、一班一法”的原则,将群体指导与个体指导相结合,在摸清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建立所有学生的职业发展信息库,有效帮助学生提供个性化生涯教育指导,帮助解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选择中的困难。
参考文献
[1] 余长春,王润斌.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02).
[2] 潘文庆.就业价值观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4(04).
[3] 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9).
作者简介:赵成(1986.04- ),男,陕西西安人,现工作于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