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语用失误探析
2018-12-05常杰程建丽
常杰 程建丽
摘 要:文章从跨文化语用学角度出发,结合奥运英语培训的教学实践,对奥运英语培训成人学员的语用失误进行分析,探究产生这些失误的深层原因,为提高学员的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往意识提供依据,帮助学员成功展开对外交流,服务于冬奥,也为未来冬奥人才培训和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语用失误;语用能力;奥运英语培训
一、跨文化语用失误
1983年,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在题为《跨文化语用失误》的论文中,首次提出“语用失误”这一概念,并对语用失误进行了界定和划分,探讨了一些导致语用失误的原因。从此,语用失误研究成为跨文化语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托马斯关于“跨文化语用失误”的阐释为分析语用失误建立了理论基础并被广泛地引用。
Thomas指出,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失误的重要方面和源头,可解释为“不能理解话语的含义”。她进一步解释说,语用失误不是指听话者因不能在语言层面上理解说话者的话语含义而引起的误解,而是指听话者不能按照说话者的意图辨识说话者话语的言外之力。换句话说,就是当听话者从说话者的话语里所感受的语言力有别于说话者本来的意图时,语用失误就出现了。
托馬斯将语用失误划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托马斯认为,语用语言失误是特属语言方面的,是对高度习惯化的用法的违背,因此是可以置于语法的范畴直接加以纠正的。社交语用失误是指违背了不同文化里制导语言行为的文化规范和语用原则的言语行为。通俗地说,就是指在交际中因不了解谈话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而影响语言形式的选择的失误,它与谈话双方的身份、会话的语域、话题的熟悉程度等因素有关。社交语用失误可能出现在日常交际的方方面面,如打招呼、称呼、致谢、恭维、请求、告别、致歉等等,在跨文化交际中会直接导致不快、误解甚至交际失败。因此,从跨文化语用学角度出发,针对奥运英语培训中出现的学员跨文化语用能力问题进行探究,对提高学员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国际交流并高质量地服务冬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奥运英语培训中的语用失误探析
文章作者运用了问卷调查与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调查了2018年张家口奥运英语培训学员的跨文化交际语用能力。问卷设计以“何闫卷”为基础,题目已经被其他许多研究者用于语用研究,具有可信度,受试者均为成年英语学习者,在中学、大学阶段均学习过英语。
(一)称呼语
称呼是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情况下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是如此。“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属关系和情感好恶等”。而由于文化传统不同,中西方的称呼语也各有特色。英汉称呼语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姓名。汉语中姓在前、名在后,英语恰恰相反,17题中,22%的学员选择了A选项Mr.Daniel,这是由于不理解英语称呼方式导致的。(2)非亲属关系称呼。汉语中老师、医生等表示职业的词语都可以被用作称呼语,但英语中并非如此,同样在17题中,26%的同学出现失误,认为D选项Morning,Teacher是正确的。(3)亲属关系称呼。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法等级观念深入人心,看重名分和血缘,亲属称呼也复杂繁多,而英美等英语国家对父系和母系亲属一视同仁,相对汉语来说大大简化,英语中还经常直呼其名,尤其是在同辈和同事之间。第2题考查的是对同辈亲属的称呼,31%的学员出现了失误,将汉语中的称呼习惯带到了英语交际中。
(二)问候语
日常交际中,问候语必不可少,问候语是指“两人见面相互致意的话,即两人相遇,为表示礼貌常说一些纯粹礼仪性的话,以维持正常的社交关系或增进友谊”。汉英语言都有自己的问候语系统,已经形成了一些为数不多、相当简练的语言形式。汉语传统的问候语内容较为具体,如“吃了吗?”“上哪儿去呀?”“干嘛呢?”这类话语已经高度程式化,用来表达对听话人的关心而非对私事的干预。相反,英语中的问候语多为“How are you?”“Good morning!”等高度规约化的语句,大多是泛泛而谈,不涉及私事。19题中,分别有32%、27%的学员选择了“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eaten?”直接将汉语问候语按照字面意思进行了翻译,按照汉语习惯进行问候,但这样的问候在英美国家的人看来涉及隐私、不够恰当,容易引起对方的抵触情绪。18题考查的是陌生人初次见面时怎样使用问候语,33%的同学选择了A选项,How are you getting on?没有正确地区分初次见面和熟人见面时该怎样使用问候语。30%的选择了D选项What wind brought you here?这是典型的中式英语,是一种语用的负迁移和不对等现象。
(三)致谢和致谢答语
表达感谢时,汉英两种语言中分别用“谢谢!”和“Thank you!”英语中,不论关系亲疏、事件重要与否,致谢几乎适用于所有场合。在中国,关系越密切,致谢使用得越少,家人和密友之间一般不用致谢,使用“谢谢”反而会被认为是关系生疏的信号。所以这两种文化的人交往时,中国人会觉得他们感谢太多,过于客气,英美人觉得中国人不够礼貌,甚至过于冷漠。如问卷第24题所示,向老师提问后,高达51.8%的学员没有选择致谢,而是选择了B选项表示自己要离开,这在西方人看来是不恰当的。
另一方面,虽然汉英致谢方式相似,但致谢答语却因中西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面对致谢,中国人往往会表示“不客气”“没什么”,而西方人经常说“Its my pleasure” “You are welcome”。问卷显示,学员对感谢的回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语用失误。第12、13题中,分别有31%、47%的学员选择了“Its my duty”和“It doesnt matter”来回答“Thank you”。
(四)恭维和恭维答语
恭维语是对听话人的赞扬或肯定评价。在日常生活中,恭维语不仅是对他人的称赞,还能到人际交往作用,恰当的恭维语可以表达友善,给对方留下良好印象,巩固双方关系,反之亦然。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英汉语境中的恭维语也有所区别,英语中使用恭维语的频率远远高于汉语,恭维语的实施方式也与汉语中不同。11题中大部分学员选择用“attractive”或“wonderful”来赞扬一场学术报告是不恰当的,仅有33%的学员选择正确。
汉英恭维答语也存在差异。中国人听到恭维语,往往先否定对方的赞扬,使用谦辞来贬低自己,以示谦虚,但西方文化中没有贬己尊人的习惯,更倾向于以“接受”作为回应,因此,英语交际中,过分自谦反而会引起误解。值得欣喜的是,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恭维答语的选择与以往有所不同,如第3题所示,当被恭维英语流利,高达80%的学员选择了“Thank you”表示接受。但第28题中,当自己的衣着受到恭维,仅有37%的学员表示接受,仍有44%的学员选择“Its ordinary”表示自谦。实际上,英语文化中,恭维对方的衣着只是为了表示友好或引起对话。
三、跨文化语用失误原因探析
(一)母語的负迁移
“语用迁移”的概念是UrielWeinreich在1953年首先提出的,意味着一种干扰现象。在外语学习中,学生将他们对母语的知识和能力转移到外语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获取中,这种迁移叫做母语知识和能力迁移。由于某些母语知识对外语学习没有帮助,有时侯甚至起到妨碍的作用,这样的迁移属于母语的负迁移。负迁移现象在成人英语培训中尤为突出,如问卷结果所示,学员在表达问候、致谢答语和恭维答语时经常将汉语的表达习惯机械地转移至英语语言中,出现了诸如“What wind brought you here?”“Have you eaten?”之类的失误,课堂教学中,这类失误也屡见不鲜。为了克服此类语用失误,教师应当帮助学员建立汉英语言对比意识,逐渐形成与母语不同的语用概念。其次,根据成人学员特点,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接触英文原版材料,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扩充对英语语言的了解,培养英语思维能力。
(二)文化价值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和载体。汉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灿烂辉煌,“仁义礼智信”的礼教观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观念和“温良恭俭让”的礼貌规范对汉语语用影响尤为明显,相较而言,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却不类同,西方社会形态讲究自由、民主和平等,崇尚冒险和竞争。中国人讲究集体主义,主张群体价值高过个体价值,相反,西方国家崇尚个人主义,独立、竞争的自我意识强烈,注重个人隐私。汉民族还长期受到儒家学说影响,形成了求稳的价值取向,而西方人则恰恰求变。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西文化的深层文化结构和蕴含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也是语用失误的原因所在。培训学员在使用寒暄语、致谢答语和恭维答语中出现的语用失误都受到了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为避免此类失误,教师应重视中西文化差异,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帮助学生建立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语用能力不足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习者在交际中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成功进行交际。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以语言学习为重心,忽视了语言的交际功能,这就导致学生一味地背单词、记语法,学习英语意味着参加考试、获取证书,完全忽视了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在奥运英语培训的成人学员中此类问题尤为突出。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预设语境让学员展开对话,但我们发现一些学员只是机械地背诵对话,将所学内容进行“排列组合”。访谈中作者发现,不仅学员语用能力薄弱,部分教师对语用知识也知之甚少,教师缺乏语用知识,自然也就谈不上对学员语用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奥运英语培训旨在提高市直机关工作人员英语交际能力,为学员进行国际交流、服务冬奥做准备。基于对学员语用失误和语用能力问题的研究,未来的课堂教学应寻求在语言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因素导入,扩充学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以提高学员跨文化语用能力。探索语用失误成因、帮助学员减少语用失误并切实提高学员跨文化语用能力对冬奥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对奥运英语教学和教材编写有着重要启示,也对未来冬奥会志愿者英语培训工作和高校服务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 Thomas,J.Cross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J].Applied Linguistics,1983(04):91-112.
[2]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何兆熊.语用学文献选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4] 刘长江.对托马斯“跨文化语用失误”的诠释与批评[J].外语研究,2008(06):36-39.
[5]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6] 唐红芳.跨文化语用失误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7] 熊璐.恭维语应答的跨文化语用失误成因及防范策略[J].海外英语,2015(04):211-13.
基金项目:文章为张家口市社科联项目《跨文化语用能力培养与提升策略研究——以冬奥英语培训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060。
作者简介:常杰(1987- ),女,河北张家口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语言文学;程建丽(1982- ),女,河北张家口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