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曲沟抬阁巡游中的民众心理研究
2018-12-05王岚
摘 要:抬阁是一种独特的地方性民间艺术,文章以河南省曲沟抬阁巡游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在了解曲沟村自然和社会环境、抬阁及曲沟抬阁的产生发展的基础之上,分析总结曲沟抬阁巡游中蕴含的民众群体心理,即敬神祈福心理、狂欢心理和文化认同心理。不同的心理反映不同的诉求,民众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抬阁这种民俗事象在当今依然得以传承的动力。
关键词:曲沟抬阁;民族心理学;民众心理
抬阁又称台阁、高抬、抬故事、高阁、彩亭等,是一种在迎神赛会或节日庆典中表演的民间艺术。其表演形式为:成人抬着或推着用木质或铁质材料扎制成的四方架子,而由儿童妆扮成各种戏曲或传说故事人物在树立于架子中的铁芯子上做表演。国外对抬阁艺术尚缺少研究,而国内有关抬阁的研究多将抬阁与本土环境相分离,关注抬阁的艺术形态、历史源流以及抬阁与戏曲间的联系。目前学者多注重研究抬阁民俗文化本身,而忽视了其背后民众的主体性,且较少从民众心理层面关注参与群体并反观抬阁表演。笔者认为民族心理学是通过研究人类生活共同体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产物来了解其中蕴含的民众心理特征。因此文章从民族心理学角度对曲沟抬阁巡游中隐含的民众心理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抬阁之所以在现代社会传承的群体心理基础。
一、曲沟村村落环境
“农耕民俗文化研究的田野作业几乎都是从进入具体的村落开始的”,笔者也不例外,为了解曲沟抬阁产生的村落环境,笔者于2017年8月份前往河南省安阳市曲沟镇曲沟村进行田野调查。
(一)曲沟村自然环境
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抬阁传统上主要传承于曲沟村和南曲沟村,旧时南曲沟村与曲沟村同属一个自然村,而本次调查仅以曲沟村为主。曲沟村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10公里处,其行政所屬安阳市曲沟镇。除曲沟村以外曲沟镇还辖南曲沟、四盘磨、北曲沟、西曲沟、鄣邓、安车、郭车、董车、东夏寒、西夏寒、武旺、陈家井、东彰武、洪岩、秦小屯、永定17个行政村。在交通上安林公路横穿曲沟镇,东距107国道5公里,京珠高速15公里,南有南林高速出入口。曲沟村紧邻曲沟镇政府,在镇政府门口可乘坐46路前往市区,用时50分钟左右。曲沟村所在地区为山前洪积平原区,地势较为平缓。该地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3.6℃,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干燥少雨,年降水量一般为650毫米。
(二)曲沟村社会环境
曲沟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为4780人。村中留守老人儿童较少,外出务工人员为七八百人。该村为为杂姓村,主体姓氏不突出。村中主体民族为汉族,仅有一户为回族,是典型的汉族村落。在农业生产上,曲沟村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此外还有大豆、小豆、红薯等。养殖业主要为以猪、鸡为主,多留为自用。在工业发展上,曲沟镇所在地拥有丰富的铁矿石,主要发展铁合金冶炼。
二、曲沟抬阁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任何民间艺术都有自身古老的传承渊源,探讨曲沟抬阁的产生发展,有助于全面认知该种民间艺术。
据《安阳县志》记载,“抬阁主要流行于境内曲沟、水冶一带,相传是从滑县道口移植过来的,已有200多年历史”,这与笔者在曲沟村调查时老人称抬阁已有好几百年的口述相符。但是笔者还了解到,关于曲沟抬阁的产生村中流传有另一种说法。据抬阁传承人张永顺所讲,因孔子路过本地,改原村名“干戈沟”为“曲沟”,村民送别孔子时登高而舞以表感谢,此后历经千年演变发展成为现在的曲沟抬阁。在笔者看来县志中的记载相较口头传说更值得信赖,因为虽然传说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但却并不是历史,且不可考证。总之,由于缺乏确切的史料,曲沟抬阁的产生还有待探究。
至于曲沟抬阁的发展演变则历经了时代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抬阁多为农历正月二十八祭祀火神的迷信活动”,1949年后曲沟抬阁虽依然传承,但信仰色彩有所减弱。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由于打到牛鬼蛇神的文化宣传,抬阁表演中断,直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由村里老干部和村民再次提出恢复抬阁表演而得以复兴。1990年曲沟村张永顺成立自己的小阁社参加安阳市的文化演出活动,从而打破了抬阁不出村的古训,使抬阁也走向了表演的道路。经过百年的完善和革新,曲沟抬阁逐渐具有“高、峭、奇、险、美”等特点,材料由木架逐渐变为铁架,阁的行走表演从人抬演变为人推,制作花样也逐渐增多。总之,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发展需求是曲沟抬阁历时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现代社会中曲沟抬阁的表演体系
曲沟抬阁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当地的标志性文化,其造型、表演内容和表演形式带有浓厚的地方性色彩。
(一)曲沟抬阁的造型和表演形式
曲沟抬阁的支撑结构主要包括架子和芯子。过去架子多用木头制作并呈长方形,现今则主要为铁制;芯子为铁质杆状物,一般情况下主枝高度在3—8米之间,既轻巧也能承受一定重量。曲沟抬阁的造型可分为平阁和高阁,平阁设一层架子,高阁则是在主枝上则分上中下三层,表演者可在各层上表演。作为支撑演员的铁制骨架,芯子大致可分为出手芯子、动物芯子和自然物芯子,分别设置在演员手中、动物身上和自然物中,经外部的衣物饰品遮盖使观看者难以看到隐藏其中的芯子架构,使表演者和道具呈现悬空的状态。过去每架阁是由人来抬,而现在村民在阁架下安装上车轮,人们只需在四角扶着阁保持平衡即可,从而减少了人力消耗。
抬阁的巡游表演是由孩童来完成的。在曲沟村表示到阁上进行表演称为“上阁”,不论男孩女孩都可上阁,孩子的年龄多限制在4-7岁。上阁的小孩子穿戴戏服配饰,化妆成表演人物,并被绑于阁上支架的踏蹬上,用外穿的戏服遮挡住支架。在巡游过程中,小孩子便在架子上舞动上肢进行表演,而两旁会有专人拿着“拐子”即带有拐角的长木杆来保护照顾小孩。抬阁的表演内容多为戏曲、传说故事,演出的节目内容有:《李三娘推磨》《真假孙悟空》《白蛇传》等。负责组织抬阁表演的阁社会不定期推出一些新的表演节目,从而丰富演出内容。
(二)曲沟抬阁的表演程式
传统上曲沟当地一年共有四个庙会,分别为正月二八会、三月十五会、四月十五会和十月初十会,但是出阁主要在农历正月二十八。正月二十八是火神爷的诞辰日,当地流传有“阁是火神爷的阁”的说法,通常在这天过会时才会出阁。现在抬阁巡游主要由村委会和各阁社共同负责,且阁并不是年年都会出,主要是根据当年村中是否有重大事项如村长上任或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出阁来决定。据笔者调查,最近一次活动是在2015年,正月二十八日早上8点多曲沟村村口就已经戒严,9点抬阁开始巡游直到12点结束。该年的抬阁巡游较为盛大,曲沟村和南曲沟村总共出了36架阁,每架阁都有不同的造型和主题。曲沟抬阁巡游需要沿两个村子转个大街,由于抬阁与两村内火神信仰有关,因此它的巡游路线也主要根据火神爷所在庙宇而制定。两村共有四个火神爷分别设在四个庙宇中,这四个庙分布在相邻两村的四个角。两村分别出一队抬阁队伍,分别沿着曲沟村西大街和南曲沟东大街,共同到达老火神庙处汇合,然后再合成一支队伍沿分隔两村的中心大道向北行进。在巡游过程中,队伍来到每座庙,出阁的小孩都要在阁上参神拜拜火神爷,以祈求保佑。此外抬阁巡游还会满足一些商家的需求,有些商家会专门出钱请抬阁队伍到自家门前停下表演一出戏,也是期望获得越来越红火的美好祝愿。抬阁表演并不是单独出现,还有打腰鼓、划旱船、扭秧歌和玩狮子等表演队伍穿插其中。在整个巡游过程中,来自周围的村民和市区居民都融入到热闹的气氛中来,随着队伍的行进而前行,人们通过抬阁巡游而得以相聚欢愉。总之,曲沟抬阁是两村共享的敬神娱人的民间艺术。
四、抬阁巡游表演背后的民众心理
民族心理学主要研究特定条件下群体现象的一般心理特点,强调的是对群体心理的关注。因此通过分析抬阁巡游表演这种群体参与活动,可以了解其中所隐含的民众群体心理、意识等,从而更好的理解抬阁在当地民众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敬神祈福心理
在曲沟,抬阁巡游表演主要在正月二十八火神爷诞生日举行,是村民对火神的敬神活动。维基百科对“朝圣”的定义为“一种追寻道德或精神重要性的旅程。它(朝圣)通常是到神庙或对个体信仰和宗教非常重要的其他地方的旅程。”在笔者看来,抬阁巡游即象征着一场旅程,当地村民借助巡游追寻内心中对神灵的崇敬,从而在短距离内完成一种“朝圣”。平时村民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三六九都可前往火神庙敬神祈福,这是村民个人日常生活中与神的交流,但是在二八会特意为敬火神举办的巡游表演活动则是一种较为正式的群体性行为,一方面表示民众对神的敬意,另一方面也是对神的感谢。火神信仰是村民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虽然抬阁仅仅是一种民间艺术,但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在火神的诞辰日的表演便带有仪式性,承载着村民的信仰观念。
此外,人在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意外或不幸,而自身却无法预测或有效回避,因此祈望于作为精神支柱的神灵便成为他们获得一定心理安慰的方式。因此只要涉及信仰的各种活动,都是人们集中祈福的时候。在曲沟村流传有“上阁成人”等说法。据笔者调查,该种说法可能源于村中对火神的信仰。据村民所讲,在旧社会农村好失火,村民相信火神能够防火灾,从而祈求火神保佑平安。此外村民在一定程度上相信火神还具有消除疫病的作用。这种祛除疾病保佑小孩健康平安的心理发展为如今祈盼孩子健康成人的心理。在村中各家都希望自家孩子能有机会参与到抬阁的演出中,正是反映出村民对孩子参加抬阁活动的一种美好祈愿。
(二)狂欢心理
虽然抬阁巡游主要出于民间信仰的需求,但是在娱神之外娱人也成为其重要的一部分。在这一日,抬阁队伍会绕着曲沟村与南曲沟村中的四个火神庙进行巡游,在这一表演中还常常伴有高跷、舞狮子、划旱船等演出队伍,吸引来自周边的村民和市民,使得整个巡游热闹非凡。根据狂欢精神的定义,狂欢常常表现为纵欲、粗放的、显示人的自然本性的行为方式。狂欢心理中包含着非理性与理性的对立、文化与自然的对立,借助抬阁巡游可以暂时释放人们不愿受拘束的自然本性。人们在巡游过程中热情高涨、欢快兴奋,将平时压抑的情绪借助这一群体活动宣泄出来,人们在这时被感情支配,是感性对于理性的超越。在这一活动中,平时循规蹈矩生活的村民得可以暂时从日常生活中解放出来,跳出日常生活的节奏,在这一时空转换心情。此外,不同职业、不同社会身份的人相聚在一起,暂时跳出原有的身份地位,实现一种相对平等,“非结构”因素仪式性地颠覆了“结构性”因素。然而中国人的理性是道德理性,西方的是工具理性,在笔者看来虽然村民在这种巡游过程中展现出的狂欢可视为中国式的狂欢,但是还是限制在道德理性中的部分性的释放和反规范,而不是西方式的纵欲的狂欢,这可能是与中国人内敛的性格和儒家思想影响有关。
(三)文化认同心理
人是社会动物,人在社会活动中不断追求着归属感,而不是孤立于人群,这是人自然而然的心理需要。抬阁绕着两村中的四个火神庙巡游,类似于一种联村仪式表演,所在地的村民能够在表演中自觉区别出“自我”与“他者”,这种区分是带有集體性的。当地村民通过抬阁表演发现自身是群体中的一部分,而区别于前来观赏的游客。抬阁巡游表演在当地已有多年历史,共同构成了当地村民的集体记忆,并且又通过反复的表演更加强化了村民对此的记忆,这种共同的记忆为之提供了一种对于本地、本土村民和抬阁文化的认同感。村民们在抬阁表演中获得群体归属感,这种归属感虽是无意识的但却真实存在于民众内心之中。
此外,人都有对美的追求,因而在文化活动上也要讲求一定的美感。审美的一致性是民众文化认同又一体现。杜尔凯姆认为审美现象是一种集体情感表现。不论表演儿童穿着符合剧目要求的戏服、画上人物脸谱,还是阁社人员装饰抬阁的架子、扎制各种辅助场景表现的精美道具,都显示出表演人员对于美的要求。前来观赏的村民在随队伍行进中也会评价哪个村的阁更好看,判断今年的阁是否比去年好。这些审美活动都出于村民们对当地手艺、民俗活动的欣赏与自豪之情,是两村村民共同的情感体验。精彩的抬阁巡游表演展现的是乡村发展的良好形象,而生活在这里的村民自然在审美互动中达到新的文化认同。
五、结语
曲沟抬阁是曲沟地区的标志性文化,其巡游表演历经中断和复兴,至今因其独特的艺术表演特点依然传承于民间社会。在现代抬阁巡游中,民众主要表现出敬神祈福心理、狂欢心理和文化认同心理。总结来看这三种心理主要反映出村民两种心理状态,一是对神的敬畏心理,神灵信仰成为个体的精神支柱;另一种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民俗心理表现民众群体的愿望与需求,表现民众对周围现实的态度与看法。正是民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才促使抬阁巡游得以传承至今。
参考文献
[1] 刘铁梁.村落——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6).
[2] 百度百科.曲沟镇[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B%B2%E6%B2%9F%E9%95%87/9975269?fr=aladdin#1,2017-11-18.
[3] 安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安阳县志[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
[4] 张进福.神圣还是世俗——朝圣与旅游概念界定及比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
[5] 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作者简介:王岚(1993- ),女,汉族,河南安阳人,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民俗学专业。